分享

邢宥(下)—土木之变

 另一面的海南 2023-08-09 发布于海南

邢宥(下)土木之变

另 一 面 的 海 南

前文链接:邢宥(上)—邢氏之光

次年,即正统十四年(1449年),邢宥被擢升为四川道监察御史。这一隶属于都察院的岗位虽仅为正六品,但却权限极大,在明代极为吃香。而就在这一年,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而这件事的主角是一名名叫王振的太监。
王振,山西大同人,明英宗朱祁镇的儿时陪玩太监,英宗登大位后他便凭借英宗对其的依赖及信任迅速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位专政的宦官,开启了明朝内官专政的先河。在《王振用事》我们可以看到他擅自矫旨、任人唯亲、扼制于谦的戏码,甚至当太皇太后要处置他时,英宗为其下跪求情的荒唐剧情。明英宗几乎把王振视为了自己的唯一亲信,只要是王振决定的,几乎从不否则。也正是他,差点将英宗送上绝路。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春,瓦剌太师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为由,扣押明朝使者,分兵四路南下攻掠。辽东、甘州、宣府、大同等地岌岌可危。军报至京,英宗“遂议亲征”,皇帝亲征,对于朝堂及一国之安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满朝文武自然是不同意,但因“王振主亲征,不与外廷议可否。”朝堂文武所上谏章均被驳回,很快在英宗准备停当后,便命朱祁钰居守,命太师张辅等文武大臣扈从,于七月十六日发京师亲征。
出征时旌旗昭昭,英宗以为可以如其祖父朱棣一般建立赫赫战功,却不想结果却是未战即逃。七月十六日出征,八月初一抵大同,王振主张继续往西北前进,但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密报前方形势严峻,再加上连日来风雨交加,全军士气低落,王振只得在八月初三下令回师。回师路上又生波折,王振想:这大同到都到了,何不带着皇帝去我老家蔚州走走,让老家人也知道知道我的威风?但是他又想,这大队人马浩浩汤汤,要是踩坏了老家的庄稼,岂不是要遭致一些不好的舆论?于是反反复复又转向东往宣府方向班师回朝。
《明英宗实录》记下了八月三日王振的荒唐:车驾东还。是夕,次双寨儿。为营方定,有黑云如伞,盖覆营上,四处晴朗,须臾,雷电风雨交作,营中惊乱,彻夜不止。初议从紫荆关入。王振,蔚州人也,始欲邀驾幸其第,既而又恐损其乡土禾稼,复转从宣府行。
之后发生的事情,差点结束了整个大明。八月十三日,明英宗一行至土木堡,后有追兵,兵部尚书等奏请急入城防条件较优的怀来县,被王振拒绝,原来竟然是载着他的辎重的车辆尚未跟上,需在土木堡驻军等候。于是八月十五日,明英宗在土木堡被擒,王振被击杀(明英宗后来说他是自杀),史称“土木堡之变”。

若不是后来站出来个于谦,以“坚壁清野”之法进行了著名的北京保卫战,明王朝将岌岌可危。
景泰元年,明王朝从命在旦夕中缓出一口气来,新皇朱祁钰登基,也终于到了清算的日子了。王振败,籍其家,被诛全族。抄家过程中,突然有人报王振的家人孙太安藏匿钱财,朝廷便派邢宥和锦衣卫官于信调查审理,经查,不属实。虽然如此,但于信认为,此时只要是与王振有关的人,必除之而后快,这也几乎成为当时大明上下的共识。他对邢宥说:“不然,祸立至。”会有什么样的祸呢?自然是会被认为是王振一党,企图包庇其家人犯罪,这可不是个小问题,监察御史犯罪,便是知法犯法、执法犯法,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邢宥并不以为然,他说:“无其情而文致其罪者,则是我杀之也。”意思是说,如果没调查清楚就罗织个罪名给他,那就等于此人是死与我说,这是奉行“德为先”的邢宥无法接受的。于是,在邢宥的坚持下,最终还了孙太安及被此案牵连的二十余人的清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