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谏官周怡40】与邹东廓的师生情

 北麓湖人图书馆 2023-08-10 发布于安徽

【话说谏官周怡40】

与邹东廓的师生情

嘉靖七年戊子(1529)九月间,周怡在南畿听东廓先生讲学,而后拜在其门下。

“九月间赖天之灵,忽牖其愚。一闻东廓先生教,豁然若有见其不容已者,幡然遂改其故习,离察院即往拜,以从新教。”(《与刘道夫》《周恭节公全集》尺牍卷一)

笔者在【话说谏官周怡6·受业东廓门下】章节中已有详细表述。

邹守益师事王守仁,为王学在江右的主要传人。《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江右王门学案·文庄邹东廓先生守益》前言载:“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东廓、念菴、两峰、双江其选也。再传而为塘南、思默,皆能推原阳明未尽之旨,是时越中流弊错出,挟师说以杜学者之口,而江右独能破之,阳明之道赖以不坠。盖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亦其感应之理宜也。

学案对于“文庄邹东廓先生守益”简介为:“邹守益 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九岁从父宦於南都,罗文庄钦顺见而奇之。正德六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三,授翰林编修。踰年丁忧。宸濠反,从文成建义。嘉靖改元,起用。大礼议起,上疏忤旨,下诏狱,谪判广德州。毁淫祠,建复初书院讲学。擢南京主客郎中,任满告归。起南考功,寻还翰林,司经局洗马,上《圣功图》。世宗犹以议礼前疏弗悦也,下礼部参勘而止。迁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掌南院。陞南京国子祭酒。九庙灾,有旨大臣自陈,大臣皆惶恐引罪,先生上疏独言君臣交儆之义,遂落职闲住。四十一年卒,年七十二。隆庆元年,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庄。

《明儒学案》记载了邹东廓初见王阳明只是为父亲求墓表,也没有要求学的意向,“初见文成於虔台,求表父墓,殊无意於学也。”在那呆得时间长了,听到王阳明讲学后顿悟便拜师,“文成顾日夕谈学,先生忽有省曰:'往吾疑程、朱补《大学》,先格物穷理,而《中庸》首慎独,两不相蒙,今释然,格致之即慎独也。’遂称弟子。

对于邹东廓之学,学案称“先生之学,得力於敬。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杂以尘俗者也。”

邹守益著作有《东廓邹先生文集》十二卷。黄宗羲谓“姚江之学唯江右为得传”,江右王门学派在传播王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均超过其余王门学派,而邹守益又为王学在江右的主要传人,故其在王门中的地位甚高,影响甚大。王时槐曰:“盖阳明王公之学盛于东南,实赖先生之力也。”

01

邹守益阐发王学,其学谨守师门本旨,受王守仁的启示,他认为“戒慎恐惧所以致良知”,这也是他立说的基本思想观点。“戒慎恐惧”语出《礼记·中庸》。邹守益以“戒慎”为教,“开示学者”,承袭儒家的传统观点,以谨其言、慎其行、战战兢兢之意解释“戒慎恐惧”的同时,又赋予其以“自强不息”的新义。

邹守益还提出了本体、工夫合一的观点。认为本体、工夫原非二事,如“《大学》之教,在明明德”,下一个“明”字是本体,上一个“明”字是工夫。做不得工夫,不合本体;合不得本体,不是工夫。他指出,“慎独”、“戒惧”就兼有本体、工夫:从心从真便是慎,此即是本体,此即是工夫,故除却自欺更无病,除却慎独更无学。

周怡在《奉邹东廓师》一文中,就是有关本体和工夫上,得到老师的指点,心领神会,“蒙释示诸疑,颇觉领略”。他谈到了“从心体上点检之益”的本体戒惧工夫,如何使良知不受外界感染,及“与事上点检之病”和“病在不能致知工夫”。在谈到如何在人伦日用上作工夫,他认为“惟不息”,“独试”,在“一日”“一事”上“致知工夫”,才“纯是天理”。这篇书牍,是周怡同老师邹东廓在讨论阳明学“即本体、即工夫”的学术观点之一。

《奉邹东廓师》(《周恭节公全集》尺牍卷一)

蒙释示诸疑,颇觉领略。

且曰:“从心体上点检之益,与事上点检之病。”此心之良,深增忸愧失处,皆缘不知,病在不能致知工夫,岂敢曰不用,正惟不息之难。然一有息,便不是一日之间,能终食之间,不息难矣。况望其日至乎?

盖由不敏之资,未能以独试也。所谓日至月至云者,其必一日纯是天理,恐亦非诸子所能及也。若一日而但有一事,纯是天理,谓之日至,恐又过轻诸子矣,不识如何?

怡虽不敏,敢不是师。

02

从《奉东廓师》信尾“俟贱足稍能就道,即当匍匐伏候复古馆下,恳致微忱,仰祈垂恤”来断,此书为周怡在南畿听邹东廓聚讲期间。从文中,可知当时聚讲盛况,“大集众淆归一”,“聚讲云集,成德则如卿爛也”。他还以此同昔“鹅湖之会”相比较,对家乡民风不正的忧虑,让他对王阳明“致良知”和“精一”之功所蕴藏的哲学思想和观点,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奉东廓师》(《周恭节公全集》尺牍卷一)

□馆请友回闻,所在聚讲,岁无虚日冲玄,大集众淆归一。

视昔鹅湖,各执膠固,遂万古燥湿,功德万万不侔矣。昔之会也,闻未来百世之异辨。今之会也,合既往千圣之同堂,岂曰小补之哉。所苦世变风漓,人心险不可测。说时似学用即垂方,独苦二三仁人殷忧沉痛,席不睱暖,中间有志之士亦复难成,则又以已见自固缠缚自误,所以聚讲云集,成德则如卿爛也。总是真志难立,好学难得,一日万死,而犹自己为前通妙用也。

敝邑风俗已入鬼魅,家崇户魔,变怪日新,如不肖者,倘不即死,亦终浮海藏谷,不能久与之居,自取噬噬也。忧苦中近省,诚意毋自欺,深信良知之说。非良知孰知自欺,又孰知毋之一念几微?圣人不能我测,欲诚其意,先致其知,断断然在致此,无自欺之。

良知无疑,若欲诚此几微之意,却又舍此几微而致事物之知,则缓不及事垂缪,非类殊为可怪。圣言致知分明,是致良知不有。阳明翁提缀一“良”字拈出,则千圣大用,竞费鑚研。阳明翁发前圣所未发功,与“精一”同揆实致,此知而无自欺。

未易,未易。奈何,奈何。俟贱足稍能就道,即当匍匐伏候复古馆下,恳致微忱,仰祈垂恤。

03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一)载:“嘉靖二十一年五月○丙午,选授中书舍人张元冲、陈棐、许天伦、行人葛廷章、齐誉、刘三畏、刘养直、李纶、推官周怡、知县魏纶为给事中。行人张汝栋、王国桢为南京给事中。元冲、怡吏科。”其中的张元冲,字叔谦,号浮峰,越之山阴人,《明儒学案》把他归为《浙中王门学案·中丞张浮峰先生元冲》。

从《东廓先生文集》中邹东廓写给周怡《简周顺之》的信中“闻与浮峰诸公同升”见,此信书于嘉靖二十一年五月后,此时张元冲和周怡同时升迁到吏科。在信中谈到自己的近况,谈到论学,他不忘教导周怡:“故辩究精博,终受用不得。须如象山公所云'关津路口,一人不许放过’,方是须臾不离、致知格物之学。会同志诸君子幸交儆之。”

《简周顺之》(《东廓先生文集)

弛担山中,与世日逖隔,故故人音问无由以通。闻与浮峰诸公同升,甚为朝家得人贺。士习日变,以异同为爱憎,以爱憎为升沉。故趋时好者愈巧,而拔流俗者或沮。非正人端夫出力以挽之,将载胥及溺矣。

归家与旧游再聚于复古,暮春九邑聚于青原,而莲坪、洛村、南野、念庵、镇山咸集。历石屋,徘徊行窝,将升武功,遇雨始散去,期以清秋偿之,遂了祝融之约。乃信天壤之间无往非学,无往非乐。古人以禹颜同道,其知之矣。吾辈病痛,尚是对景时放过。故辩究精博,终受用不得。须如象山公所云“关津路口,一人不许放过”,方是须臾不离、致知格物之学。会同志诸君子幸交儆之。

先室宅兆已卜于敝都中,葬期在冬月。三儿在丧,次小孙四人皆无恙,想所欲闻。附报。风便不靳详示新得。

邹东廓的《与周顺之》《答周顺之》,是老师给门生解惑的赠言,《答周顺之》还收录于邹东廓的学案语录中。

吾人立于天地之间,须令我去处人,不可望人处我。——《与周顺之》(《东廓邹先生文集》)

良知精明初,自有天然一定之则。可行则行,可止则止,真是鸢飞鱼跃,天机活泼,初无妨碍,初无捡择。所患者好名好利之私,一障其精明,则糠秕眯目,天地为之易位矣。——《答周顺之》(《东廓邹先生文集》卷五)

04

周怡下狱,邹守益也不忘寄信安慰,周怡作诗二首回答。他认为自己“天意未回诚未至”,虽然“狱中夜气天涯共”,但期望“座上春风梦里分”,期望有机会与老师一起“座上尝春风,客来同把盏”。

《答邹东廓师二首》(《周恭节公全集》诗录卷八)

忠魂已化清风去,罪骨空依朽木存。天意未回诚未至,夔龙公案竟难翻。

夫子真传邹国学,七篇天意寄斯文。狱中夜气天涯共,座上春风梦里分。

05

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二月初东廓寿六十,先生作文致祝,尔时与东廓相违二十年。”(《周恭节公年谱》)

此时的周怡,还在母忧期间,就与“太平及门诸生相图称祝”。他在寿叙中颂扬了老师的身世及品德,谈到“良知一而常也,是一也”,“学圣之要惟一”。

他谈到了老师对于阳明之学的传承。“夫子悦而学之,日致精明,涉境不迁,廓然无㰴,知识浑化,然犹求友四方就者,宿而学焉,询刍荛而学焉,滌精粗净秽而融于无迹。”周怡就曾经“宿而学”于邹老师家里。

周怡在文中谈到古代圣贤之寿,以引申到祝老师之寿。他引用《诗经·小雅·北山之什·裳裳者华》之句:“维其有之,是以似之。”来表达对老师的敬意,那就是唯其有德才,才能推举类似他的德才兼备之人;唯其心胸宽广,才能容纳类似于他的心胸宽广之人。

他们自天真之别,一晃二十年未见了。作文当时,他二弟周恪近持于他老师身边,与他当年“相恍然如南都不惑”一样。邹守益待周怡“有罔极之恩”,因此,周怡“戴日怀爱,望云寄情斯亦恒,情尔思耳目之牲,无婴耄之异...斯无负夫子之教,而后可以寿夫子”。文末,周怡说,他说的,也是太平县诸门生们共同的祝愿。

《寿东廓师六十叙》(《周恭节公全集》文录卷三)

嘉靖庚戌春二月初吉,吾师安成东廓邹夫子行年六十,是日悬孤之辰也。太平及门诸生相图称祝,咸曰:“夫子恒训峻德,克明被四表而格上下,命曰长生,德则寿矣。”

未冠而选于乡,弱冠而首及第,立朝正色直言,志在启沃共位。居乡以善道式后进,骏声赫赫,海寓内名则寿矣。早游翰苑,历观内外,宾佐宫坊,祭酒成均,朝野方旦夕望,秉钧霖雨天下位则寿矣。先公大夫提闽臬天子以荣养冢嗣义,待荐南宫,仲叔峩峩,天人方交与之禄则寿矣。诸生离群索居,违方十年,负教辱生,复何以祝曰禄位名之寿也。存乎遇德之寿也,存乎脩夫子惟懼辱生也。临渊履冰,以毖天真,以葆其生,夫子之自寿有常道已。

夫峻德者,吾良知本体,肫肫皜皜,生道之常也。非同体貌,有时而变。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童而娈,如壮而苍,如耄而皤。如未有久而不易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目之于黑白耳之于响寂婴无异于壮也耄无异于婴也。

良知一而常也,是一也。天地得之以清宁,日月腹之以代明,四时得之以运行,圣人得之以化神,是皆吾良知之本体也。学圣之要惟一。一则无欲,无欲则常,常则久,久而不变。

阳明先生倡致辞良知之教,夫子悦而学之,日致精明,涉境不迁,廓然无㰴,知识浑化,然犹求友四方就者,宿而学焉,询刍荛而学焉,滌精粗净秽而融于无迹。

仲尼六十而耳顺,伯王六十而化。夫子日寡伯王之过,时敏仲尼之学,亦惟失吾常而已。由是常道,民皆生而不伤,厚而不困,安而不危,逸而不劳,夫子之寿也。则能寿斯民也。三辰以正庶绩,以熙天地,以位万物,以育夫子之寿也。则能寿勋烈也,岂惟一世百世,由之寿百世也。亿万世由之寿亿万世也,是皆德之修也,故禄位名之寿也,延于无疆。夫子之寿大矣,又何祝焉。

仲尼不厌,不知老之将至;卫武公九十有五也,而箴儆于国;周王寿考而望道未见;尧舜百余岁,犹曰耄期倦于勤,而日兢兢焉,而日业业焉。吾愿持北斗之杓,觞西江之水,詠南薰之风,升东廓之日以为寿乎。吾愿严武公之儆,望周王之道,振尧舜之倦,不厌仲尼之志以为寿乎。吾愿同四时之序,缉日月之熙,参天两地以为寿乎。诗曰:“维其有之,是以似之。”

怡自辛卯之夏,违夫子于天真,出入夷险,忽二十年,惴惴惟负且辱之懼。弟恪近侍几杖于上清,归语似精神寿者,相恍然如南都不惑。时夫子于怡,有罔极之恩,顾以疚羸,抠趋门墙,遭与愿违,缘以德薄,戴日怀爱,望云寄情斯亦恒情尔,思耳目之牲,无婴耄之异,则赤子良知,万年一日,夙与夜寐,保其常而不失,斯无忝所生,斯无负夫子之教,而后可以寿夫子。

诸生咸曰:“怡之言然,愿共朂以为夫子寿。” 

40

书籍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使人进步

小暑 /时节

2015年在徽州古城散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