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半夏泻心汤

 冬青子25 2023-08-10 发布于吉林

半夏泻心汤

原文
《伤寒论》谓:傷寒五六日,嘔而而發熱者,柴胡湯證俱,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组成
半夏半升(洗)、黄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黄芩、乾薑、人参、甘草(炙)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析

本条论述少阳误下后可出现柴胡证仍在、大结胸、痞三种转归,以及半夏泻心汤的证治。伤寒病在表,经五六日,邪传少阳,故见“呕而发热者”,少阳属胆与三焦,凡阳经为病,必见发热。邪在胆,逆在胃,胃气上逆则作呕,故发热而呕是少阳主症已见,即“柴胡汤证俱”。
三种转归:病在少阳,本当和解,而误行攻下,从而产生三种不同转归:
第一、虽经误下,但病情未变,即“柴胡证仍在”。说明其人正气较盛,未因误下而引邪内陷形成坏证,故曰“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可复与柴胡汤和解少阳。服柴胡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奋起与邪气抗争,以致产生“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的战汗。
第二、若误下后,见心下满痛,按之石硬,是素有水饮留于心下,因误下至少阳邪热内陷入里,与水饮等有形实邪相结于胸膈,形成了“心下满而硬痛”等大结胸证,则应治以大陷胸汤。
第三、若脾胃素虚,升降紊乱,误下则脾胃更虚,气机壅塞不通,故而出现“但满而不痛”的心下痞证。
此之痞满在于心下,不在胸胁,是中焦气机痞塞,非为少阳之邪不解,故不能再用柴胡汤,可用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以消痞。同样是在少阳,同样是误下,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结果?结合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不难理解,此与病人的体质状态相关,但仍然要据证而辨。

方解

方中半夏辛温而散,化痰开结,降逆止呕;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泻热消痞;姜、夏、芩、连并用即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配伍。
人参、大枣、甘草以补脾胃之虚,复升降之职,又是攻补兼施配伍,达到畅达气机,消除痞满的目的
现代应用

主治: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

本方还可广泛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扩张、胃酸过多、胃肠功能素乱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疾病出现半夏泻心汤证者,如肝炎、胆囊炎、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冠心病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