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绝第二讲~七绝的章法

 文冠厚朴 2023-08-1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主讲老师:青螺

写律诗的基本技能我们用了近两年的时间,使得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非常熟练的写出一首不错的作品了,为了能使各位尽快的进入七绝的写作状态,我们第二课,继续来大致的说说七绝的布局。和第一讲不同的是,今天主要是讲几个比较特殊一点的,扩展一下大家的视野。我们还是从唐人的七绝作例,序号承接上一讲。下面我们看两首非常有特色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图片


7、四句诗一气贯注,但第三句与一二句之间,又有明显的转折。三四句流水。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唐·贺知章 押歌韵
离别家乡岁月多,归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第一首写于刚刚到达久违的家乡,抒发对所见所闻巨大变化的感叹。



离别家乡岁月多,归来人事半消磨。
起承两句是赋笔,叙事。首句写自己离开这么久了,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我们知道,贺知章回乡时,已是80高龄,所以自己小时候的玩伴一半都不在了,一个半消磨,道出了无限的辛酸。


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三四两句一笔宕开,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人事变,而景物不变。用语非常精练,但道理却非常的深奥。


这里,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尽了。从叙事体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完全一气贯注,写七绝时的一种手法,我们需要细品的。使得诗的感情自然,朴实无华,毫不雕琢,十分难得的。


另外,三四句的流水我们细品一下: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两句一意,意断:唯有,为动词,后面的,门前鉴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为一个意段,水,是尾句的主语。总的来看,起承两句是交代了久违后的变化,然后引申出了三四句的转折,就是人事虽变,但景物不变,这样的对比,指变与不变,是怀古诗里最常用的手法,七绝里也是同一个套路哦。注意哦,这种布局是,二二法,上下联各为一个意段。再看第二首:


图片


8、四句诗皆是赋中含兴,起承两句,前四后三之间意作翻转,三四句因果流水。

回乡偶书二首 其二
唐·贺知章 押灰韵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二首写到家后,第二天出门来,见到了家乡的孩子们,所发的感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心情很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而如今的儿童们完全不认识自己了,当然感慨万分。


注意一下句子:“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形式上是句中自对,也是前四与后三之间的转折;概括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赋中含兴。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作为转折,虽然乡音无改,但“鬓毛衰”了,年龄老了。从而自然唤出三四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的经典名句来了。


第二首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全诗四句皆是赋中含兴的笔法,感情融合在赋中。另外,因果关系的流水对,多数情况,诗人喜欢用因果倒装,这里是顺装,为何,因为儿童不相识,承接一二句更顺,这个尾句,笑问客从何处来。在最后出现,乃是出彩之处,放在这里也更合适,所以就没有倒装了。从布局上来看,也是,二二法,因为上下各叙一事,先交代背景,然后三四句转写孩子们都不认识自己了,进一步的把老大回的意境表达出来了。

图片


9、唐人七绝作品里有不少送别诗,这首比较特别:诗中除题目表明送别外,没有一句是明写送别的。来看一首张说的诗。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唐·张说 押尤韵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这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梁六为作者友人,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任刺史的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题云“自洞庭山”相送。诗中送别之意,若不从兴象风神求之,那真是“无迹可求”的。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谪居送客,看征帆远去,一般是倍凄凉的,这里的首句似乎正要这么说,但只说到“巴陵一望”,后三字却用“洞庭秋”来续接,开始写即目所见之景,这样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然而它能令读者如见湖上秋色,从而体味到“巴陵一望”中的悲凉情怀。此为景中融情的笔法,洞庭湖上,有美丽的君山,在送人之际,愈觉其“孤”,而峰之孤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水上浮,是指水中山峰的倒影,让人想起杜甫的,乾坤日夜浮了,杜甫也许是化用了张说的这句。当然,送别诗从送别地点的景说起也有,但七绝这样写的真的不多。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诗人目睹君山,心里联想到了与君山相关的各种传说,不禁神驰。这样,第三句由实写,而转虚写,由写景转写抒情。从字面上看,似与离送别题意远了,但不可接三字,流露出的惆怅,就把与友人离别关联起来了,同时带有了些许羡而莫及的情感。送人入朝不免触动谪宦之感,而去长安,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登仙”。所以用了“神仙不可接”从侧面表达了羡慕之意,这是写诗时的所谓的含蓄哦。尾句,随着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自己的心潮也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心随湖水共悠悠”,这个结尾是典型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这首虽然写法与上面不同,但总体看还是二二法,上联写景为主,下联宕开抒情。

图片


10、四句里,前三句说一事,作为铺陈,尾句完成转合。布局为,三一法;以李白的这首为代表。

越中览古
盛唐·李白 押微韵 
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当年游越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绝怀古诗。用七绝来写怀古诗,关键是要抓住历史上的一个小的细节,因为,七绝不是写历史小说,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或七律,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这首,李白就抓住了,破吴后归来的一个场面,来和今日所见景来对比。这首诗意非常简单,前三句叙述得胜归来,尾句转合,描述了今日所见的荒凉和当年宫殿如今早已不存,只有鹧鸪在飞了。



这首七绝最大的特点是,布局上第三句没有转,而是前三句都是在写当年得胜归来的情景,尾句则一下子回到眼前,是典型的今昔对比,尾句的,只今二字为转,唯有鹧鸪飞,为合。这样的布局,简单的说就是,三一 结构。类似的还有韩愈的: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唐·韩愈 押灰韵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春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前三句写曲江春景,尾句转合,这么好的春景,你到底在忙啥,就是不来?三一结构哦。还有一首元稹的,也是这种布局:


刘阮妻 二首 其二
唐·元稹 押删韵
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罨:yǎn 
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


这首诗取材于刘晨阮肇遇仙的典故:东汉时刘晨、阮肇两人到浙江天台山采药,遇到两位仙女,双双过起了夫妻生活。但不久思家求归,回到人世,可早已面目全非了。诗从刘晨阮肇两人的妻子口吻说的,也是骂这两人,渣男啊,不是去了仙界了吗,咋又回来了?这首诗大家可能不熟悉,细细说一下:


诗的前三句极力描摹仙境之美好。首句写仙女之美丽,肌肤红润如荷花,头发深绿如云彩。次句写居处之美丽,山中的楼台是彩画的,楼外的山林是碧青的。第三句推进一层,说,还有那满山遍野的桃花,长生不老的灵药。第四句转合,问刘晨、阮肇,既然仙境这么好,为何还是回来了?这里上面三句,反衬下文。


元稹此诗,其实有所指的,有怀念旧日情人崔莺莺的意思。毕竟他心中还是对莺莺有感情的。对自己的薄幸,也是有内咎的。所以,这里其实是借刘阮妻的口吻,自责了自己。


稍微归纳一下哈:我们前面所举,大部分分为上下两段,即一二句作起承,三四句为转合,这种就是,二二 结构了。刚刚说的,却是比较特殊的,当然,还有一种,就是,一三 结构了。

图片


11、首句总领,其余三句分述。这种布局与上面李白的正好相反,但手法类似。看一下窦巩的:

南游感兴
中唐·窦巩 押灰韵
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这首是诗人游历广州,有感南越旧事而写的。汉初南越王赵佗割据南越一带,与汉帝国分庭抗礼,后来汉文帝待以恩德,才称臣归顺中央。赵佗曾在今广州市北的越秀山上筑台。诗的首句,就是一问,直抒胸臆,伤心欲问前朝事,显然是表达了诗人的吊古之情,他看到当年留下的古迹,有感于千年以来的成败兴亡,带着伤感的心情,要想寻问一下汉代赵佗的旧事,其实这问,乃是诗中一体,其实就是诗人想知道的意思,这么久了,还如何问?自然是往事已无可追寻了,眼前所见,但有珠江之水,南流入海,一去不回……除了滔滔江水之外,也只有一片青青的春草,披拂于傍晚的东风之中,几只飞鸣的鹧鸪,上下于残破的古台之上,昔日称霸一方的英雄人物,早已没了身影。



由于是问答式的写法,所以一些人就把这首归在,上问,下答体。但这里结构显然是,一三模式,而且后面三句明显不是所谓的答,而是无答,唯有眼前所见而已,后三句乃是今日的荒凉景色。


李白的那首在结构方面,都是用前三句来极力描写昔日的美好境界,第四句才来一个有力的转折,以突出今昔对比意。窦巩这首诗的结构与《越中览古》相似,但又相反。李诗首三句一气直下,写昔日之繁华,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此诗以起句虚点前朝,而后三句一气直下,以“惟见”两字钩勒,直注结尾,实写今日,以为对照。李诗是上三下一,各自一意;此诗是上一下三,先虚后实。构思都比较别致。后来苏轼的一首有名的七绝,也是这种布局:


春夜
北宋·苏轼 押侵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鞦韆院落夜沉沉。

这是苏轼的七绝代表作,流传很广。在布局上和唐人窦巩的类似,但首句是一个论点,对全篇起总领作用,其余三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印证首句的结论。在修辞上,这样的手法也称点染法,词中也有这样安排。这里,首句点题春夜,意思是春天的夜晚是一刻值千金的,为何?你看哈,花儿是清香的,月光遍洒大地,为大地照亮了夜晚,和日光完全不同,银色的清辉乃是春宵里特有的光阴;春夜里正是楼台馆所里的细细的音乐声,伴着,院落里的秋千,少女们的嬉笑声,美极了哦。

图片


12、双尾格:以两意承结,谓之双尾格。

意思是,一二句,一起一承,为一意段,三四两句另起另结。注意,上下两联之间又必须有内在关联,否则就脱了。看两首例诗: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押庚韵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首诗我们早晚读辅导时细讲过,首联写景,注意,语法上是双主谓结构,也是句中自对的一种。竹坞与水槛成对,无尘与清成对(注意,此种句中对字数可不同);次句开始就入情了,意思是,面对着眼前的景,我对两位兄弟的相思虽隔重城,但不能休止。第三句另开一笔,开始写天气,秋阴不散霜飞晚,句式结构与首句完全一样,双主谓,句中对,秋阴对霜飞,不散,对晚。意思是,一直处于秋阴状态,阴雨连绵,所以霜就来的晚了,也自然引出了尾句,这样,荷塘里的秋荷之叶就还在,我思念着你们,不眠之夜里,可以细细的听着雨打荷叶之声了。这种写法不容易,写的时候需特别的小心,上下两个意段不能脱。而上下之间的关联,就在相思二字。再看一首:


宿石邑山中
唐·韩翃 押齐韵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这首诗,明显分为两个意段,叙述两个事件。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两句写第二天早晨行走在山中所见的天之色。首句点题目中的,宿字,住下后发现,此山咋比浮云还高捏?次句就写自己所感了,说,山霭苍苍之貌,看的我都迷了。这个是写当晚留宿;


三四两句转到第二天拂晓上路后所见,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以对仗的手法介绍了一路走着,一路的风景变化,我们五律时,读过陈子昂的“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开”(《春夜别友人》)诗句,写拂晓与友人离别的景色,画面是静止的。韩翃这两句诗由此化出,在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丰富的层次和鲜明的动感。句中“秋”字点明了投宿山中的节令,“晓”字写出暮宿晓行的时间。踏上旅程,透过参天大树的缝隙窥见朗月高悬天中;当旅人缘着山径行进,随着峰回路转视角的变换,刚才还可以看到的明月突然隐藏到浓密的树中去了。“暂飞高树里”,看似随意涉笔,无意求工,却清绝洗炼。


以上两首是七绝布局中的一个特例,双尾格,记住哦。


13、上情下景的写法。我们上一讲讲过,上联写景,下联入情,但下面介绍的是相反的,是起承两句议论,三四句写景,目的是以景来证实上面的议论:


秋词二首 其一
中唐·刘禹锡 押萧韵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大家非常熟悉,起承两句用了议论体,自古如何,我言如何,一反一正,对比强烈;三四句写景,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来印证为何秋日胜春朝。这在布局上是比较独特的哦。这首大家太熟悉了,就不多说,记住这种布局就可。

图片


14、四句全议论体。这种议论体到晚期更多,我们是需要了解的。看一首杜甫的。

戏为六绝句 其二 (762年)
唐·杜甫 押尤韵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针对当时一些文人的轻薄议论初唐四杰的问题写的。因为中心是批驳这些人的言论,所以没有写景,而是直接抒情发议论。本诗是《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杀的。这首我们晚读辅导时专门讲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当时的文件。


15、尾句点题格。七绝的四句,一般起承两句点题为多,但偶有尾句点题者: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押文韵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是杜甫七绝里比较特殊的,评价盛高。起承两句是从侧面来引入,但又不是主题,说我们两人曾经在长安洛阳时,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两句是回忆当年时,两人的交往,采用的是复句互文修辞,意思是,我们既在岐王宅里见,也闻,崔九堂前既闻,又见,闻,闻李龟年的歌,笛;第三句引入到江南了,在这好风景里,但也是落花的时节,又和你相逢了。尾句点出主题,是这首诗的特点之一哦。

图片


16、四句四景。这样的布局很多,在七绝里自成一体一格。杜甫的很多。


绝句四首 其三
(唐·杜甫)押先韵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我们多次讲过,虽然是四句四景,但上联是春时乐景,下联景中寓情,四句对仗哦;


绝句漫兴九首 其七
(唐·杜甫)押先韵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首是春时杜甫写的漫兴其中的一首,主要是随意抒写了自己江边漫步时的所见,随即记录下来,反应出春时的闲适之情,也是四句对仗。


漫成一首
(唐·杜甫)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这首是杜甫去夔州时夜泊所见景,四句对仗!有静有动,层次分明。



山亭夏日
(唐·高骈)押阳韵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是四句四景里我最喜欢的一首,虽然不对仗,但每句之间关联紧密,把个山亭夏日景写的惟妙惟肖哦。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其一
(宋·王安石)押灰韵
茆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是题在友人家墙壁上的,四句对仗。一二句写屋子园子整理的非常漂亮,干净,花木都是自己种的,屋檐是自己常扫的;三四句把视野推开,拉远,写友人居所的周围环境,有水,有山,风景美丽。注意,这里不单纯是写景,同时兼带了人物,是与上面几首最大的不同。


春行寄兴
唐·李华 押齐韵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也是四句四景,一二句是写路边的草,和山涧里的水,注意景色是移动的,因为题目是春行,诗人在途中,顺便把途中景色记录了下来,一二句春景,三四句写落花和鸟啼,明显融入了情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