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成语故事:逢人说项

 书鸿生 2023-08-14 发布于吉林

逢人说项,原指遇见人便说项斯的好话,后比喻到处颂扬某人,夸奖他的优点。典故出自唐代杨敬之的诗作《赠项斯》。

那么,项斯是何许人呢?今天便来讲讲他的故事。

项斯,字子迁,今浙江仙居(古台州府乐安县)人,晚唐著名诗人,其名声虽然不如李白、杜甫,但却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他的诗在《全唐诗》中收录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可见他在当时诗坛是何等的活跃!

据说,年轻时的项斯不好功名,只爱读书吟诗,研讨格律,为了不受世俗亲朋的打扰,他在家乡附近的朝阳峰前修建一座草庐,终日隐居其中,只与过路道人或山上寺僧交往。

唐朝晚期社会崇尚诗歌创作,但凡读书人都会写几首诗,可区别却有好坏之分。项斯从小饱读诗书,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上,他呕心沥血写出的诗句自然是格调不凡,清新脱俗,因而逐渐受到山外诗友们的赞誉,并纷纷慕名来访。

有人就劝他去考个功名,别埋没了满腹诗才。项斯由此动心,于是远赴长安应试。可他一个书呆子第一次出远门,又毫无科考经验,首轮参加会试便名落孙山。

正当他闷闷不乐,独饮客舍之际,忽然想起长安有位著名诗人张籍,那可是自己慕名久矣的前辈,于是便带上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访。

张籍仔细看了几首项斯的诗作,不由惊呼道:“不同凡响,的确是位才子隐士!”并特地写下一首诗赠送项斯,其中有两句:“尽日吟诗坐忍饥,万人中觅似君稀。”可见对项斯的评价有多高。

项斯返回朝阳峰,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攻读诗书,以待来年再考。

会昌三年(公元843)时,项斯背上行囊,准备二次远赴长安科考。这时有诗友建议,让他挑出一些得意的佳作,抄录多份,打成数卷,然后分别献给朝中一些有诗名的官员,如能获得他们的赞誉,便会极大提高声望,争取这次科考一举成功!

项斯果然照办,一到长安便四处向达官贵人投递自己的作品。其中一卷被国子监祭酒杨敬之看到,他十分欣赏项斯的诗作,并派人把项斯请入府中,设宴与他倾心交谈。

了解了项斯的境况,又见他气宇轩昂,谈吐不凡,喜欢提携后辈的杨敬之不禁感叹与之相见恨晚,欣喜之余,拿出笔墨纸砚,当场为项斯写了一首赞美诗:

“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大意是:我曾在很多地方读过项斯的诗,每次读来都觉得很好。等见到作者本人时,却发现他的人品更胜于诗作。我平生不理解为什么要把别人的好处藏起来,今后我愿到处去宣扬项斯的才学和人品,好让他早日名扬天下!

过后,因杨敬之这首诗的广泛流传,项斯在长安的知名度也是大增,他的诗作也迅速闻名朝野,人人争相传阅。

第二年,当项斯参加朝廷举行的会考时,便很顺利的被主考官录为二甲进士。成语“逢人说项”也因此流传至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