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诗,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带成名流千古,看后收藏,交友必备

 江山携手 2019-10-13
受益于这首诗的项斯,其人的诗作在《全唐诗》中仅收有一卷之多,他虽然也有进士加身,但其在自己那个时代里,却是切实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可以让人称道,以至于他若不是受益于杨敬之这首《赠项斯》,其还真就得悄无声息地被历史长河所淹没。

杨敬之于公元844年为赠项斯而所创作的这首《赠项斯》,是项斯在进士及第之前的事情。那时一心致力于读书习诗的项斯,为了自己的梦想曾筑草庐于朝阳峰前,并枕石饮泉而长达三十年之久。

在其听闻杨敬之非常喜爱提携热衷于诗赋的后辈时,于是他便在喜不自禁的情况下,虔诚地拜谒到杨敬之那里,进而向其呈上自己的诗作。杨敬之看了他的诗以后,也是对其作品非常的认可,并且更是对他赞赏有加。于是杨敬之便在欣赏之余,而不吝赞美之词的为项斯写下了这首名流千古的诗作。

《赠项斯》[唐] 杨敬之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杨敬之在这首诗的首句,就直接点明了自己已是多次见到项斯的诗作了,而且对于自己所看到的项斯之诗作,一直还都感觉其诗作很是不错的。至于项斯的哪一首诗作,亦或者哪一首诗作的某一处很能得到自己的认可?其是只字未说提,也没有必要提。因为,这首诗的主旨不在这一句里,这一句只不过是用来做铺垫的而已。当然,这一句并非全是铺垫,其也从中暗示了作者在见项斯之前,就已经通过其诗作注意到了项斯。

诗的次句是写当见到了项斯本人以后,作者则是惊叹项斯的“标格”要高于其所作的诗。此时,首句的铺垫之妙就充分显现出来了。因为有了首句的铺垫,诗人在赞项斯的“标格”好时,他就不需要再在其“标格”上多着笔墨。项斯的诗已经够好了,而其本人的“标格”,则是比他的诗还要好。这样一来,其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那么,作者诗中的“标格”究竟是什么呢?其自然是指人的品貌和气质。

诗都第三句则是作者表述自己的为人。意思是说自己这一生不理解有些人,为什么要掩盖别人的优点?为什么会见人之善而不以为善?以及对待他人之善时,竟然是匿之于心的作出拼命将其埋没的行为?诗人既然是对此深感不解,自然就不会那样去做。因此,也就有了诗的最后一句:“到处逢人说项斯”,意思是说自己无论到哪里,都是逢人就会称赞项斯的“品格”好。

读到这里,朋友们是不是都想多遇一些杨敬之这样的人进行结交。那么这样的人距我们远吗?我要说,“杨敬之”距我们并不远。而且可以说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因为,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杨敬之那样人先是自己呢?如果我们能够在意识里决定先从自己做起,那么,看过此诗的肯定不在少数,假如都能切实行动起来,你看,我们身边的杨敬之是不是一下子就会很多很多。

《律解·赠项斯》

几度凭诗好品人,今朝有见叹精神。

及观句赋深藏贵,于比标格更上尊。

平素不明心掩善,阔胸岂涉念从昏。

到何皆是逢才举,此道从无后悔吞。

————七律仄起入韵(新韵)

出句:及观句赋深藏贵,下联:才友们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