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逢人说项”是个什么“梗”

 新用户22704310 2023-08-24 发布于浙江

璀璨浩瀚的唐诗世界,产生了数不尽的成语与典故,至今仍然活跃在汉语世界里。譬如国子监祭酒杨敬之的《赠项斯》,不但提携了一位名声不显的学子,成就了一段千古文坛佳话,也造就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逢人说项”:“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项斯是浙江台州仙居人,生活于中晚唐时期,是台州历史上第一个进士。他的诗格人品,至今为人所称道;因他而生的“逢人说项”典故,意为说人好话,奖掖他人,在今天这个时代依然有着独特的意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杨敬之满心欢喜地说,自己多次品读项斯的诗,激赏不已,等到见到本人,才发现原来诗人的人品风范更在诗歌水平之上。他欣然提笔,为素昧平生的诗人背书,又逢人说好,使项斯一夜之间在“冠盖满京华”的长安声名大噪,第二年(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即登进士第,一扫多年场屋不顺的颓气。

那么项斯的诗格标格何以打动德高望重的杨祭酒呢?

项斯,生卒年不详,家境贫寒,早岁刻苦攻读。史称他抱有“复振儒衣,直上青云”的志向。可见他以儒学为自己的生命底色,与前辈大诗人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志同道合。项斯的诗歌大都富有现实主义色彩,对中晚唐时期黑暗的社会现实有深刻揭露,对民间疾苦抱着深切关怀,都与他的人生底蕴有莫大关联。

青年时代的项斯,结庐仙居朝阳峰。故乡山水明瑟,又兼佛宗道源,滋养了诗人的心灵。《唐才子传》说他“交结净者,盘礡宇宙,戴藓花冠,披鹤氅,就松阴,枕白石,饮清泉,长哦细酌”。这一段隐居经历造就了项斯“清妙而美丽奇绝”的诗风。

台州开发较晚,地理闭塞,一度作为贬谪、流放之地。独特的台州式“硬气”鞭策着项斯放弃隐居生活,走出台州,开启壮游、求仕的旅程。“梦尽吴越水”“一棹三湘浪”“单车二蜀尘”“幕愁黄河怨”“巴中逢故人”“边州白露沾”,项斯一路漂泊,跨山越水,足迹甚至远至动荡之中的边城。从此诗境大开,描摹风物人情、社会百态,更见深刻、细腻、真淳。

苦读、隐居、壮游,厚重的人生经历使项斯诗囊日渐丰盈,标格更趋高华。当他走向长安时,一切都水到渠成,生命中的贵人杨敬之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已是不惑之年的他名动京城,也一遂平生功名宏愿,迎来柳暗花明的人生转折。

图片

项斯

图片
图片

再来看“逢人说项”故事中的“男二”,国子监祭酒杨敬之。

《新唐书》载杨敬之“爱士类,得其文章,孜孜玩讽,人以为癖”,可见“平生不解藏人善”并非杨敬之的自我夸耀,爱才、惜才、扬才是这位文坛前辈、“教育部部长”当仁不让的使命和职责。

有趣的是,杨敬之本人也曾经是“伯乐相马”的受益者,欣赏他,拔擢他的,正是写下千古名篇《马说》的韩愈。“尝为《华山赋》示韩愈,愈称之,士林一时传布”,他的个人经历与项斯何其相似,善的接力由此形成完美闭环。

布衣项斯与显贵杨敬之之间的故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温暖的双向奔赴。《全唐诗》仅存杨敬之作品两首,其中一首正是极为后世传诵的《赠项斯》。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真挚诚恳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众口争传,历史也因此记住了杨敬之的名字与他不肯藏人之善的高贵品质。

“逢人说项”四字成文,寓意美好,流传甚广。比如宋代杨万里《送姜夔尧章谒石湖先生》诗:“吾友夷陵萧太守,逢人说项不离口。”近代柳亚子《感事呈毛主席》“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也运用了这一典故。今人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后记》:“我捧读这一封言辞恳切的推荐信,深深地为先生(指启功)奖掖后学、逢人说项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感动!”

一脉清流,自古至今,映照着揄扬人善、与人为善的中华传统美德,流淌不绝。

图片

杨敬之

图片

在今天的语境之下,重温一首诗,一则韵事,一段被再造的人生,一个千载流传的成语,细加品味,对我们的处世之道大有裨益。

从项斯身上,我们学习到一介寒士,不屈从于命运安排的执着勇毅。在绚烂的唐帝国国势日沉之际,他一方面潜心读书,另一方面广泛交游,融会儒释道三教,形成开阔的观察视野和关注现实的济世精神。偏陬海隅,没有阻挡住他走向广阔天地的脚步。他一生行迹甚至比诗仙李白还要丰富,是台州走向全国的第一人。

从杨敬之身上,我们领略了一位长者、长官所应有的人格魅力。自古都说文人相轻,杨敬之却闻善则喜,捧出一腔热情,毫无功利心地“追捧”一位无职无名的后辈学人。令他不解的是,有人见人之善,或不以为善;或藏着掖着,惟恐别人超过自己。诗人对此世风感到不满,愿意为世作则,导人向善。在“以文取仕”的时代,杨敬之既重诗品,更重人品,为国选贤任能,见识高出同侪。“荐贤贤于贤”,杨敬之当得起这个赞誉。

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民间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前不久圆寂的台湾高僧星云法师有句话广为流传,即“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无论是“逢人说项”还是“三好”“四给”,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积淀,是善文化的持久传承。

反观当今网络世界,语言暴力已经成为社会公害,制造了一起起悲剧事件,令人痛心。如果人与人之间的相逢,都能像“逢人说项”故事那般美好温馨;如果在网上发言时,人人彼此存着一分善念,互道鼓励、关爱、友善、理解的话,也许网络那一端的一个人、一个家庭得到的不仅仅是帮助,甚至是转机,乃至拯救。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根绝网暴现象,不妨从重温“逢人说项”的故事开始。

图片

逢人说项

图片

作者:浙江省方志办 研究员 汤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