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经方思想解读时方医案(四)

 庆萌堂 2023-08-15 发布于安徽

我们说“读书不如读案”,是指建立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后,通过对大量验案的解读,模拟临床。

敝人认为,读案除对临床信息搜集少有禆益外,对自我检测并提高诊治水平多有收益。

今天再来看来自“中医书友会”的医案,复制如下:

一男子,34岁。全身浮肿,经常呕吐,食欲减退,常感觉精神疲倦,腰痛。小便短小。

入院后,经用健脾化湿、温补肾阳、行气利水之剂,浮肿消退,诸症悉减。惟呕吐不止,自觉气上逆而呕吐饮食痰涎,每次约一茶盅,次数频繁。

脉沉弦,舌淡,苔白。

化验:非蛋白氮80mg/dl,肌酐6.5mg/dl,血压:180~160/100~90mmHg。

经连续应用温中散寒、平肝和胃、降逆止呕之剂,以及纠正电解质平衡失调,纠正酸中毒等中西药物综合治疗,见效不显,延续月余。

请问,如果你接诊这位患者,用什么方药?思路是什么?希望大家在留言区写出:

1、你的辨证思路是什么?

2、你推荐的处方是什么?

评论区评论也是众说纷纭,如截图

通读评论区评论,我发现,有许多人连最基本的“审题”都未作到。比如,明明案中已讲通过“健脾化湿、温补肾阳、行气利水”之治,除“惟呕吐不止,自觉气上逆而呕吐饮食痰涎,每次约一茶盅,次数频繁”外,诸症悉减,并且再经“温中散寒、平肝和胃、降逆止呕”而乏效。也就是说,该案刻诊信息仅“频繁呕吐饮食痰涎”,脉沉弦,舌淡苔白,及现代检测之血压高、肾功异常作为参考。

读案亦如警察破案或法官审案,思路要明晰,同时,证据的搜集与采信及围绕证据的“质证”很是重要。

一般来讲,刻诊信息,排除伪象可予直接采信。间接证据,包括病原、病程及治疗经过等,亦可利用排除法和归纳法予以取舍。

那么,再来看该案。

首先要判断证情的阴阳。

通过用阳药“健脾化湿、温补肾阳、行气利水”后除“呕吐”外“诸症悉减”这一情况可反证,该案为阴证;再经“温中散寒、平肝和胃、降逆止呕”之治而乏效证明,该案不是一般的阴证;根据“脉沉弦,舌淡苔白”阴脉阴象,可进一步证明该案是阴证。

然而,因为应用学术体系不同,搜集的信息仅呕吐主症一项,可供判断的兼症又少,所以,诊断有一定难度。

我们回顾一下,仲景之于呕吐,有“心中愠愠欲吐”之瓜蒂散证、有微热上冲致胃失和降之大黄甘草汤证、有宿食之承气汤证、有上热下寒“吐蛔”之乌梅丸证、有霍乱之上吐下泻证、有葛根汤之吐利证、有麻黄汤及青龙汤之呕逆证、有“干呕,吐涎沫”之吴茱萸汤证、有嗳腐呑酸之理中(或四逆)汤证、水饮上逆之小半夏汤证、气上冲之桂枝证等等。时方名方有左金丸、香连丸、二陈汤、温胆汤、导痰汤、涤痰汤等。在诸多方证里,究竟哪个是正解呢?

从呕吐物判断,“饮食”者来源于中焦,“痰涎”者“怪病责痰“,有用“温胆”、“导痰”、“涤痰”诸方的机会,这也是“健脾化湿”(“脾为生痰之源”)曾经有效的印证。

有关中药药证,有半夏、桂枝、旋覆花代赭石等。

既然不是一般的阴证,无表则排除少阴病,“温中”乏效则排除里位之太阴病,只剩较为复杂的厥阴病。所以,利用排除法,我的答案是“乌梅丸”证(可参阅敝号“中医入门之厥阴病”篇)。

大家不妨设定我的判断是正确的,然后,按我的思路再返观评论区,逐条与之辨别,也许另有收获。

更有好奇甚者,可直接扫码“中医书友会”文末二维码,寻找答案。敝人手机内存有限,且为珍惜流量计,未予探寻。

通过该案的学习,小结如下:

一、诊治疾病,首在诊断;而诊断的思维方法,无外归纳法、排除法、推理法这些形式逻辑法,当然,不排除形象思维法(即所谓的“悟性”)用于症情的联想。

二、各种思维方法的支撑点是学术体系,没有支撑点是一盘散沙。《伤寒论》体系以熟读原文为起点,然后逐步构建。

三、诊断要点,首辨阴阳,三个病位两个病性,六经八纲。

四、经方、时方,虽然学术体系不同,但原始点是相同的,我之力求“以经方思想解读时方医案”,就是试图说明该点。目前虽尚未有定论,也许,解读得多啦,日久自明,愿与诸君共探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