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本费用预算未超支,一定是好事吗?

 万里潮涌 2023-08-17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在进行预算差异分析的时候,我们会重点关注实际收入的缺口,想办法将收入细化到产品、业务、客户,通过存量和增量的区分来寻找收入未达预期的原因;会关心每一项超支的成本费用,判断超支的合理性以及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

而对于实际成本费用相对于预算节省的部分,我们可能很少关注或关注度不够,这样会令我们忽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成本费用未超出预算中所隐藏的经营问题。


通过数据拆解来分析差异原因

想要找到导致实际与预算出现偏差的原因,就一定要进行数据的拆解。例如我们可以把收入按照存量增量、客户类别、产品及业务等维度进行分类,查看每类收入的变动趋势以及预算差异,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寻找差异出现的原因。

同样,对于成本费用,我们也可以按照成本动因、性质类别、部门归属、项目归集等维度进行重分类,这是第一层级的数据拆解。但成本费用发生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实际超出预算,通常会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但成本费用未达到预算,因为本身的复杂性也可能会隐藏风险。所以想要找到差异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拆解来进行分析,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成本费用科目,例如产品及业务的直接成本、营销费用等,即使实际金额未超出预算,也需要深入进行分析。

在财务成本管理中,对于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分析,我们会考虑价格差异与数量差异,在预算差异分析中,我们同样可以参考这个思路,将实际和预算数据拆解成数量和价格,然后分别进行分析,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产品的直接成本没有超出预算,表面上看是有利差异,因为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如果将直接成本进行拆解,可以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每一项进一步又可以划分出数量和价格,采购价格的下降会降低成本,直接人工的工时总数下降也会降低成本,采购价格下降带来有利差异,但直接人工工时总数下降,可能是因为工作不饱和,也可能是因为员工经过培训从而提升了熟练度,前者是不利差异,如果不进行数据拆解,我们很可能就忽略了产能闲置带来的成本增加风险。

从价格上看,采购价格下降、通过批量采购获取更多折扣、员工平均工资率下降、调整员工薪资结构、固定成本的总额下降等,这些都会带来有利差异,也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采购价格上涨、员工流动性增加导致平均工资率上升、人员结构或薪资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平均工资率上升、固定成本总额增加、获客成本增加等,会带来不利差异,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占。

从数量上看,产品线升级和技术改进会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以及缩短工时,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熟练度可以缩短工时和减少员工数量,采购的材料质量提升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用料,合理进行生产规划、承接短期项目可以充分利用产能,调整组织结构、分清部门职责可以提升工作效率、避免工作不饱和,这些都属于有利差异;大量招聘新员工可能会出现培训不足、新老接替未平稳过渡等情况导致的工时增加,部门工作分配和衔接不合理会出现部分人员在某时间段的闲置,生产计划出现问题会导致产能没有充分被利用,采购材料贪图便宜导致质量下降会增加单位产品用量,营销投放缺少合适渠道等,都会带来不利差异,为企业利润带来负面影响。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将具有综合性的成本费用项目拆解为更加明细的数据,通过分析寻找导致差异的真正原因,而不是根据简单的总额对比来得出结论。

进行数据拆解后,我们也可以通过因素分析法来进行分析,通过对每个预算数字的替换来得出明细项对于总额的影响大小,找出差异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假设预算总额M0=A0xB0xC0,实际总额M1=A1xB1xC1,按照顺序用实际数据替换预算数据。第一次替换:A1xB0xC0,第二次替换:A1xB1xC0,第三次替换:A1xB1xC1,这样用第一次替换结果减去预算总额,就得出A因素变动对于总额M的影响,用第二次替换减去第一次替换,得出B因素变动对于总额M的影响,第三次替换减去第二次替换,得出C因素变动对于总额M的影响。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哪个因素是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因素,同时也能分清每个因素所带来的的影响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

但因素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替代具有连环性,所以替代的先后顺序会影响计算结果,从而让判断出现一定的偏差,但这个数据拆解分析的思路,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数据拆解需要关注的重点

数据拆解的目的是在于把具有综合性的数据分解为因素,针对每个因素进行分析来寻找差异产生的原因。

从产品成本总额看未超过预算,实际通过拆解发现材料价格上涨,但产品线工人熟练度提升导致整体金额未出现超额情况,但材料价格上涨给企业未来经营带来风险,需要考虑是否需要寻找替代品,或是根据市场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调整产品价格,也可以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来降低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来弥补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负担。

人工成本整体看未超出预算,但结合整体工作量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单位工资率出现上涨,也就是按照实际工作工时计算,每小时企业所支付的工资出现上涨,属于出工不出力。员工的工作看似饱和,但实际工作量却在下降,需要各部门进行复盘,考虑调整人员的工作分配,避免员工工作量不饱和和超饱和的情况发生,让企业人工成本支出能够获取相应的收益。

进行分析时需要注意数据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是对于某些费用支出,支出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或是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这部分费用未超过预算,可能会同时会对收入造成影响。例如营销投入,如果企业没有找到合适的渠道进行投放,或者在不同渠道进行尝试后都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需要进行营销调整,这时营销投入的总额可能不会超过预算,但营销投入的降低会影响收入的增量,这时营销费用的有利差异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正向的利润,营销投放的停滞还会影响后续收入的增长,为企业的利润带来负面影响。

人工成本未超预算,可能并不是由于人员效率提升导致,而是人员流失增加而企业短期内无法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进行补充,这种情况下虽然看起来人工成本降低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但人员流失会对收入造成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岗位来说,缺少合适的员工会引发客户流失等状况发生,最终影响企业的收入利润。

所以分析的时候一方面要将数据进行拆解,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数据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关联性来评估某一项差异原因所引发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寻找解决方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对于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

分析出导致差异的原因后,需要寻找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需要将具体事项落实到责任部门。之所以花费时间精力将数据层层拆分,就是需要找到底层的差异原因,这样才能判断修正和调整方案由哪个部门负责落实,避免找到问题但无人解决的尴尬情况发生。

例如人工成本的问题,如果是工资结构不合理,就需要人力资源部门连同相关部门共同考虑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以及怎样调整;如果是员工工作量不饱和,就需要负责部门进行人员调整,规划员工配置以及明确岗位分工,增加相关的考核指标等;如果是人员流失率增加,需要人力资源部门与相关离职人员沟通,考虑普遍的离职原因然后连同相关部门一起探讨解决方案,同时需要加快人员招聘的进度,尽快进行岗位人员补充。

只有将解决方案按照不同的差异原因进行细化,然后再下放到相关部门,由这些部门进行执行,才能确保方案落地,能够高效地解决存在的经营问题,避免引发更大的风险。


在预算与实际的差异分析中,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不能只关注总额,也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某个细小的项目中,预算分析的过程是一个由总体到细项的拆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是怎样转化为财务数据的,只有明白了其中的逻辑,才能让分析不浮于表面,发挥它应有的决策支持作用。

结束后的碎碎念:我在一开始进行预算分析的时候,也总会把关注点集中在收入缺口和成本费用超支的部分,但随着分析经验的增加,我发现一些项目即使看起来没有超过预算额度,其中却隐含着可能影响企业整体业绩完成的问题。财务数据的特点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个细小的变动可能都会引发重大的问题,所以就要求我们思考问题更加全面,从面到点然后再到面,而不是仅仅纠结于一个点的变化,一叶障目会影响我们对于整体的判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