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选2》的智慧10条,精辟!

 新用户3997fVpW 2023-08-17 发布于浙江

#历史开讲#

《毛选2》的智慧10条,精辟!

辩证法推演《毛选2 》顶级智慧10条,这种推演过程,极有益于掌握辩证法,发现辩证法使用方式和新特性、拓宽和加深自己的辩证法能力,让辩证法深入灵魂、融入灵魂。

毛主席: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范畴如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联系、发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

这就是毛主席眼中的辩证法,一切可以从对立统一的两面来加以说明。通过正面和反面,获得全量划分,它的底层原理是——全量性、全体性胜出的原理。

继续研究毛选里的顶级智慧,继续深入辩证法。

1

毛主席:拼命主义是军事上的近视眼,其根源常是惧怕丧失土地。拼命主义者不知道运动战的特点之一是其流动性,不但许可而且要求野战军的大踏步的进退。

根据辩证法,拼命是一种精神,而精神与物质构成正反面,根据辩证法正反面兼具的原则,如果装备相差悬殊,那么只有在加强了装备之后,这样才是好的、才是健康的。

所以,拼命是为了夺取装备。

毛主席:我们看见敌人的时候,就不要以为敌人手上拿着武器就如老鼠见猫一样怕得不得了, 不敢接近他,混入其中去做破坏的工作。我们是人,敌人也是人,均是人,那么怕什么呢?怕他有兵器吗?兵器我们可用方法夺取过来的,不过是怕给敌人打死。

另一方面,拼命是为了抵消对方的装备、消耗对方的装备,这种拼命也是好的。还一方面,拼命是为了消灭对方的人,即抵消精神力量。

如果不能实现这三个目标,那么这样的拼命、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是没有意义的。

拼命在性质上是一种攻,根据辩证法,要正反面兼具才是好的,所以要结合守的一面,也即退,有退无进也不行,所以,又要结合进的一面,如此形成拼命——守(退)——攻(进),所以,就成了一种运动战的形式。

大踏步的进、大踏步的退,进是为了更好的拼命,退也是为了更好的拼命,在这种大踏步的进退形势下,就要求不惧怕丧失土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就成了包袱、应该放下。

那为什么在抗美援朝中能打成阵地战呢?因为我们能攻能守,敌人在我们火力范围之内。

2

毛主席:拼命主义者不知此理,明明已处于确定了的不利情况,还要争一城一地的得失,结果不但城和地俱失,军力也不能保存。我们历来主张“诱敌深入”,就是因为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

人是城市的支撑,如果为了保卫城市,而把支撑耗尽,那么最终城市也要垮台,反过来,应该消耗对方的支撑,即让他们去占城市——分散消耗了人力,这就形成了诱敌深入,使对方的强军变弱军。

而我军从支撑城市的消耗中脱离出来,形成集中,可以有足够的力量对付敌人。这里有个条件,即敌人不能动员我们的人力资源来对付我们,或者即使动员了我们的部分人力资源、也不能形成足够的战斗力来对付我们。

根据辩证法,胜利和失败构成正反面,如果明知要失败,还要去争一城一地的得失,那就相当于把对方置于正面、我方置于反面,这种情况下,对方会越来越强,而我方会越来越弱,所以,不应该这么干。

3

毛主席:游击战的战略作用就有两方面:一是辅助正规战,一是把自己也变为正规战。

根据辩证法,游击战和正规战构成了正反面,根据辩证法正反面兼具的原则,所以在空间上,游击战在战略上就有辅助正规战的作用。而在时间上,游击战要走向正规战——即把自己也变为正规战。

推而广之,任何一个反面,在战略作用上,按辩证法来说,总是有两个作用的——空间纬度一个、时间纬度一个,一个是并存辅助作用,一个是自身的升级。

所以,在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游击战在最终就有了决定性的作用。

4

毛主席:大抵运动战是执行歼灭任务的,阵地战是执行消耗任务的,游击战是执行消耗任务同时又执行歼灭任务的。

运动战是短时间的(在物资上的消耗相对有限),所以,要执行歼灭任务(以人力为主),而阵地战往往是长时间的(物资上的消耗相对较大),所以要执行消耗任务。

而游击战,因为其广泛性、普遍性,所以既有消耗属性、又有歼灭属性。游击战必须以歼灭敌人,以振奋自身、发展自身。否则游击战不能立足。

5

毛主席:在防御阶段中,应该利用运动战之主要的歼灭性,游击战之部分的歼灭性,加上辅助性质的阵地战之主要的消耗性和游击战之部分的消耗性,用以达到大量消耗敌人的战略目的。在相持阶段中,继续利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歼灭性和消耗性,再行大量的消耗敌人。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战局持久,逐渐地转变敌我形势,准备反攻的条件。战略反攻时,继续用歼灭达到消耗,以便最后地驱逐敌人。

人和装备构成了战争的两大持续要素,要削弱敌人的力量,就必须消耗敌人的人力和装备,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战争方式,达到消耗敌人的目的。

事实上,现在又把游击战部分,细分多出了恐袭战、超限战、黑客战等等,其用意都在消耗对手。

总之,就是尽量的消耗敌人,使敌人发动的战争难以持续,这种战争的爆发,往往在于敌人高估自己的当前实力,看不起对手的潜力。而通过持久战,使自己的潜力挖掘出来。

当前实力+潜力,构成了总体实力,当前实力强大的一方,往往是对潜力开发比较充分的一方,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则是总体实力的对比,当前弱小的一方,并不一定总是占在劣势的一方。

根据辩证法,当前实力和潜力构成正反面,当前实力走向潜力、和自身的潜力结合,就会把潜力转化成实力。而潜力也要走向实力,只要实现了实力和潜力的强联系,那么虽弱必可强。

毛主席:在中国的许多优良条件下,抗战必兴,但如走妥协道路,则灭亡无可避免。

如果妥协,即意味着放弃了潜力的开发,所以灭亡无可避免。

而发起战争的侵略方,因为其侵略的非正义性,他们的潜力部分就难以开发。俄乌战争,虽然是俄国发起的,但事实上,是美国的战争边缘政策以其代理人迫使俄国发起的,所以俄乌战争就有一定的正义性——保家卫国,所以,也可以开发出潜力部分。

而乌克兰是依靠外国的,所以他的潜力便无法发挥,只能使国民成为耗材。就像蒋校长的依靠外国,不能发挥人民、国家的潜力一样。

毛主席:总之,我们是一切依靠自力更生,立于不败之地,和蒋介石的一切依靠外国,完全相反。我们是艰苦奋斗,军民兼顾,和蒋介石统治区的上面贪污腐化,下面民不聊生,完全相反。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是一定要胜利的。

这种潜力发挥,是决定性的区别,也是侵略性战争和非侵略性战争的区别,侵略性战争中,正规军一旦打完也就完蛋了。而在非侵略性战争中,只要依靠人民、则总是可以坚持作战的、直至对方被消耗的受不了。

6

毛主席:而在一切不利于执行歼灭战的场合,则执行消耗战。对于前者,用集中兵力的原则;对于后者,用分散兵力的原则。在战役的指挥关系上,对于前者,用集中指挥的原则;对于后者,用分散指挥的原则。

运动战是集中兵力的,游击战是分散兵力的,便在具体战斗中,都是以集中对分散的原则;游击战的分散是相对运动战的集中来说的。

因为游击战具有较高的环境特殊性和多样性,所以,必须要用分散指挥的原则。集中和分散构成了辩证法的正反面,所以有集中,就必须有分散,从这对正反面出发,根据辩证法正反面兼具的原则,在一场战争中,游击战就是必须的、否则不能持久。

这是辩证法作出来的必然结论。比如,我们如果认为攻打台湾是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战争,那么就必须组织游击战,如果是场速决战,那么游击战的需要性就降低。

7

毛主席: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

强国可以承受的起失败,但强国更需要胜利,所以,强国总是趋向于战略决战的。而弱国不能承受的起失败,但弱国可以承受不胜不败,只要不决战、就无所谓胜利和失败,所以对于弱国来说,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

根据辩证法,胜利和失败构成正反面,所以一切不能胜利决战,都应该避免,决不能让敌人处在正面、己方处在反面。

但一种情况除外,为了胜利的失败,则是必须的。比如,侦察性进攻(但是这个也不是决战),

毛主席:如不得手,则作为侦察性质的作战,全军将因此种流了血的侦察战获得有益的教训,而确定了再战的胜利。

比如,

毛主席对金日成说:“你们现在比从前是更强了,不是更弱了。当你们越过三八线直向大丘进攻不计后方空虚的时候,你们是最弱了。现在你们既懂得胜利又懂得失败,有了经验,你们就更强了。”

条件是,失败不能导致覆灭。

而根据辩证法,局部和全局构成正反面,战术和战略构成正反面,一切局部都是为了全局的胜利、为了引起全局的有利变化,一切战术都为了战略的胜利、为了引起战略的有利变化。比如,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个行动,在战术上、在局部上都不利的,但却有利于全局和战略。

毛主席:利益也不能单讲个人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还应当讲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应当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8

毛主席:如果避免了战略的决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然丧失若干土地,还有广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促进并等候国内的进步、国际的增援和敌人的内溃,这是抗日战争的上策。

这是有和无的正反面,潜力的开发挖掘、是需要基础的力量的,如果没有这个有的力量 ,挖掘的潜力部分就没有附着点,那么必附着于敌人。

所以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才能使无走向有,而这个有才能走向多。

而这里,也是空间有余,而时间不足,空间和时间构成了正反面,损有余而补不足,空间转化成时间,最后时间又转化成空间。

9

毛主席:一切敌人的“挑战书”,旁人的“激将法”,都应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丝毫不为其所动。

这是逆敌人需要的做法,这是与敌人的需要构成矛盾,从而使敌我关系健康、长久。这是唯物论的做法。

矛盾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所谓健康,即是还能坚持敌我关系,而不是让我方被敌人吞并。如果顺应敌人的需要,那么就会使己方发生分化,形成亲日派,使己方一分为二、并形成对抗。

坚持唯物主义——相信逻辑推理结果,而不要相信主观、动机这种错觉性的东西。不论拿破仑、斯大林、毛主席,都遵循要逆敌人需要的做法。

10

毛主席:如果某项意见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就应以局部服从全局。反之也是一样,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也应以局部服从全局。这就是照顾全局的观点。

根据辩证法,正面胜反面,而自己想要的才是正面,所以全局是正面,局部是反面,局部要走向全局,即局部要走向全局的胜利。

只有局部走向全局的胜利,局部才能在最终是胜利的,如果局部走向全局的失败,那么局部虽胜终败。反之,全局胜利了,则局部也败终胜。

这是辩证法,以事情的反面来评价事情的原则。比如,苏中七战七捷,但在当时局部里的人,是失败的,因为最终退到山东去了,

陈毅:他们认为过去提出“在山东来保卫华中”,今天提出“在中原来保卫山东”,认为“是领导上欺骗”他们,认为反攻有很多困难,到蒋区作战,脱离根据地没有党政军民帮助,没有弹药和兵员补充,群众条件不好等等;他们又认为在山东吃光了,站不住脚,反攻是被迫的,反攻是带游击性的,要倒回头的;反攻是长征。这些右倾情绪很浓厚,一肚子不满,在厕所里写起打油诗:“分明被敌人赶出山东,你们硬说是反攻,反攻,反攻,真说不通。”

这就是全局来评价局部的原则,而不是局部本身来评价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