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恶扬善”——舜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六谷斋 2023-08-19 发布于北京

《中庸》一书中有一句话,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这段话大致是说:舜是有大智慧的人呐!他喜欢提出许多治国理政的问题,去认真的探究,并结合实际,深入基层,亲自聆听百姓的意见。对于坏人坏事,严肃处理,但不做宣扬传播,以免使百姓失望或学坏;对于好人好事,则大力宣扬,鼓励大家学习效仿。处理政务和制定政策,必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斟选出最符合百姓长远利益的方案公布施行,这就是舜的大智慧啊!

历代学者们的解读多以“好问”为好学(“向人请教”),以“迩言”为“浅近的语言”,以“隐恶”为替人包涵和隐藏“不善”的言论,以“执两用中”为度量“过”与“不及”而取其中。这些解读都只是局限于学习和认知的字面意思,,完全体现不出值得孔子赞叹的“大智慧”。

须知舜是大虞王朝的帝王,是天下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担负着天下兴废盛衰的重任。其“大智慧”必然表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操作当中。以同情心和同理心来解读,舜之“好问”必是从大处着眼,其“问”自不单单是“请教”,而是关注、咨询、过问、反思-自问亦问人,而且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迩言”必是指贴近国家百姓基本需求的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而不单单是指身边之人的意见。而“好察”则是从细微处着手,调查研究,寻求和思考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至于“隐恶扬善”、“执两用中”,则是治国理政、制定政策的原则和指导思想,至关重要,也是舜之“大智慧”的集中体现。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善恶。古今中外,盖莫能外。善不必说,就是促进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和谐安宁幸福快乐的好的人与事。恶则是给别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后果的人和事。恶造成财产的损失、身心的痛苦、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以及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恶人恶事,恶言恶行,恶的念头、手段、过程,乃至于恶的习惯,无论有心无心,都是恶。古语有“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一说,这只是道德学家和修道者的说教,在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角度说来是当不得真的。作为统治者,善必须赏,恶必须罚,赏罚分明才能整治人心,规范人的行为。否则社会就乱了套。

舜作为大虞朝最高的统治者,赏善罚恶是旗帜鲜明的。尧帝时期,有“浑沌”“穷奇”“梼杌”“饕餮”四个凶族作乱,没有办法解决。交给舜去做,舜则将“四凶”分别流放到四方边远艰苦的地带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用他们来抵御更加凶残的怪物使天下恢复太平(四罪而天下咸服”《尚书·舜典》舜还主持修订了法典,《尚书·尧典》载:“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宫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即是说:舜用流放的方法来代替过去的五刑。鞭打是官府的刑罚;用木板笞打是学校教化使用的刑罚;犯了罪可以用交纳罚金的方式赎罪;如果犯了小罪,或者虽然过错较大,但只是偶然为之,那就通过教育后赦免他;如果犯的罪较大,而又不思悔改,便要给予严厉惩罚。可见舜对于恶人恶事绝不隐瞒姑息,恰恰相反,对待不同领域、不同程度的罪恶都订立了不同的惩罚措施。

但是,惩罚归惩罚,对于受到惩罚的坏人坏事、恶行恶言却不能大肆宣扬。尤其未受到惩罚的恶人恶事及其行恶的细节,更是不能宣扬。如此,舜“隐恶扬善”的真意就清晰了然了,即在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上禁止宣扬传播恶人恶事、恶言恶行,提倡大力宣扬好人好事、善言善行。因为恶人恶事、恶言恶行的传播会让民众感到不安,会影响民众对于统治者的信任和信心,会干扰社会的稳定,也会让别有用心的人心存侥幸、有样学样,推广和扩大坏人坏事的影响力。试想,如果每天一睁开眼睛,听到看到的都是哪里抢劫了,哪里杀人了,哪里丢了东西,哪里的孩子被偷了,人们这一天是什么心情?

而宣扬传播好人好事、善言善行,则会使人心向善,形成良好的民风,使社会和谐稳定。为此,舜专门设定了主管音乐的官员:!任命你主持乐官,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大而坚栗,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八类乐器的声音能够调和,不使它们乱了次序,那么神和人都会因此而和谐了。”(《尚书·舜典》)显然,隐恶而不姑息恶,扬善而感化民心,这才是“隐恶扬善”的真意所在,也是舜之“大智慧”的重要体现。可以想见,舜“隐恶扬善”的举措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定得到了有力的贯彻,并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反观我们今天的信息时代,各类媒体传播手段因互联网的普及几乎无孔不入,信息纷纷攘攘、铺天盖地。许多内容给人们带来很多负面的干扰。比如霸座事件、碰瓷事件、有毒食品事件、学术学历造假事件,林林总总的违法犯罪事件的报道,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而且大多数只有犯罪过程没有处理结果,只有情绪发泄没有理性分析。一打开手机都是这些负面消息,会带来什么社会效果?除了影响心情,引起焦虑、愤怒、担忧,还会引起对于管理者不作为的埋怨和抵触心理。一些描述犯罪细节的报道,也为有犯罪倾向的人有样学样提供了方便,许多犯罪都是跟着媒体案例报道中技术细节的描述而学习实施的。我们是不是该从古圣先贤“隐恶扬善”的“大智慧”中得到启示?是不是该对当前媒体乱象有所反思?是不是该加强管理、加强舆论导向的管控,在媒体运行细节规范上以及恶人恶事恶行恶言的惩戒上,加强立法加强执法以正典刑?

末后一句“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是儒家为人处事的总原则,即“中庸之道”。以舜的地位和职责,当指处理政务和制定政策,必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斟选出最符合国家和百姓长远利益的方案来公布施行。这里的“两端”非指一条直线的两端。“用中”也不是“折中”、“平衡”。“两”是指“多”,“端”是指各种“因素”、“条件”。所以“两端”是指多种主客观因素、条件,包括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的方面。“中”是作动词的中,即“符合”、“切中”之义。“用其中于民”,即选择最符合实际、符合民众长远利益的政策、方案,用于管理国家和人民的事务当中。这就是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坚持走一心为公的光明大道,即坚持“中庸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