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惯性的力量》

 斐言乱语 2023-08-19 发布于湖北

《惯性的力量》

      有人说读书无用,但读书是否管用,并不在于书,而是在于如何读,刚在于读书的是什么人,书本身是无罪的。

      在校时,我们学习读书,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争取好的成绩,靠上好的学校,顺利毕业取证,但对于成年人,仅仅学习知识是不够的。

      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也学习,但很多人学习的根本就不是知识,而是信息,但信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很多人非常勤奋,早晨转发一篇“新闻早知道”,或者什么“微播报”,天下各行各业大事,尽数知晓,但依然改变不了自己的现状,因为这些跟我们本身毫无干系。隔壁老王又翻了睡家的院墙,你也成不了舆论的中心,况且牵扯进去了也不是什么能见光的事情。娱乐明星总在结婚后又出轨,出轨了后离婚,离婚了又藕断丝连,这跟你相信不相信爱情没半毛钱关系,况且这也是别人的爱情。信息,充其量只能给你茶钱饭后的谈资,但这些只能在寒暄时有一点小用,真正厉害的人寒暄都用不到这些信息。

      现在,我们讽刺一个人的时候,会用到一句话,叫做“有知识没文化”。知识和文化根本不是一码事,文以化人,知识能够影响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和素质时,才能称得上文化。有知识,意味着你知道很多事情,能够识别事物的不同,但只停留在这个阶段,依然没有多大用。参加最强大脑或者诗词大赛的大多人,可以出口成章,可以博闻强记,可以过目不忘,可以诗词满腹,但离开了赛场,依然干着曾经干着的重复性的劳动。知识只是停留在知识的阶段,力量依然有限,既改变不了自己的现状,也不可能改变世界。知识有用,只是有小用而已,积累足够多的知识,只是个开始。

      最近流行一句话,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认知,是对遇到的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因为唯有认知深刻,才会有行动,才可能会达成成果。认识高的人,可以当老师,当导师,做军师,做咨询,做顾问,但却很难深入实践,最终能达成的成果都不会太大。有的人嘴边总挂着一句话,“我早知道干什么事情能成,你看谁谁果不然干成了。”你知道,但你没有行动,干成的却是别人,因为别人干了,而你没有。现在人都不喜欢听道理,还有部分人喜欢讲道理,我们现在把道理称作鸡汤,道理本身没有错,但知晓道理无法促成行动,都是没有用的。认知不在于知道道理,而是在于深刻的程度,认知高深,就有用,认知肤浅,亦无大用。

      曾经有位教授讲“手比头高”,就是讲行动的价值大于认知,我这里说的行动,不是没有方向的蛮干,最起码你要有一定正确的认知,否则干了也是白干。但方向正确了,干了,就能出成果吗,也不尽然。现实中很多的失败,并不在于你干了没干,而是因为很多人把行动变成了尝试,半途而就或者浅尝辄止,轻易的开始,随意的结束,也是无法干成一件事情的。行动的价值,在于在行动中对于认知进行验证和修正。对于认知,我们会认为正确,但不去验证,也只能做到知道正确,如何正确,我们并不够坚定。认知肤浅,导致左右摇摆,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认知深刻,才能导向快速行动,坚决行动。认知能否导向行动,达成成果,在于我们能够从行动后显现的得失厉害,盘算后继续坚持行动,行动的累加,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惯性的力量,远远大于一次行动的力量,重复的行动,才能形成惯性。只有把读书学习变成良性的惯性,这个时候读书才会有价值,才能达成成果,但面对世间难的事情,少有人能做到这个程度而已。方向正确,不断行动,形成惯性,日积月累的坚持,终究会干成一件大事。惯性的力量还在于,做任何一件事情,不用去想,心无旁骛,心无杂念的去干。我们都说决策重要,但决策的重要性在于做一件事情开始前,真正厉害的人,实际上是很少做决策的,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就剩下一个字:干。人生最大的成本,实际上是决策成本,太多的人之所以一事无成,只在于想的太多,干的太少,太过低效。

      读书有没有用,错误的在于只是获取信息,低层次的因为只停留在学习知识阶段,做得不够的只是在改变认知,次之的受困于不断变换方向的尝试,但真正有用的是形成惯性,因为惯性的力量足够强大,而且高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