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37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莎士比亚的妹妹一定会重生

 一位女性Zoeeey 2023-08-20 发布于广东

一、阅读原因

这本书我听过很多次,基本上谈到伍尔夫时一定提到它,但真正促使我开始读这本书是源于随机波动的一期播客:《女性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然后呢?》,也推荐给大家。

这期播客也让我想起自己从小到大对于“一间只属于自己房间”的渴望,因为生活在东北农村,基本都是统一睡大炕。姐姐比较幸运,可以在青少年时期拥有一间独立的小房间,后来,家里翻新房子,小屋被拆掉,我就只能跟爸妈一起睡大炕。

还有一个原因是母亲很喜欢打麻将,家里从早到晚都会不断有邻居上门,麻将声很吵,青春期的我渴望有一个可以安静独处的空间,所以,我从小到大特别渴望可以像电视剧里的小孩那样拥有一间独立的房间,这样我就可以自由决定怎么安排。

(网上搜的,类似这种)

在家中没有实现的需求,却因为住宿得到了满足,我从初中开始住校,到高中再到大学、研究生,这一路以来我都特别享受宿舍里的生活,虽然并没有足够的自由和很大的空间,但对我来说,至少有一块空间属于我,我可以自由支配,哪怕是乱,那也由我决定。

我也很享受寒暑假因为做兼职独自一个人住在宿舍的时光,我从来不会觉得害怕,更多的是很开心自己的领域可以扩大到整个宿舍,我可以大声放音乐,想坐哪里坐哪里,想什么时候关灯就什么时候关灯,不用担心会影响到其他人。

所以,我告诉自己,与其一直听别人说这本书在讲什么,倒不如自己亲自来阅读看看,说不定会有不同的碰撞。

二、整体评价

在我的预想中,这本书可能会以严肃的探讨和分析来展开,但它并不是,书一共分为六章,没有标题和目录,只是以一个演讲者的角度来展开,通过“女性与小说”这一话题进行延展,讲述演讲者两天内的经历和所思所想。

说实话,在阅读的前半部分,尤其是第一章,我有些云里雾里,完全进入不了状态,尤其是当涉及到各个文学作品、作家、建筑物和地名时,这种不熟悉的感觉成为了我的阅读阻碍(原谅我虽然是英语专业出身,但真的很不喜欢英美文学所以对此一无所知,有点对不起我的英美文学老师,哈哈哈)。

不过后来,随着这种隔阂感减弱了之后,我开始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隐喻,或者说是背后她在表达的观点,当然我也非常清楚那只是我个人基于我的教育背景和生活阅历所理解到的部分,感觉通顺了许多。

而且越看就越能感觉到伍尔夫的天才之处,她语言的精妙和犀利让我有几次忍不住鼓掌,值得反复思考咀嚼。

所以我建议有类似经验的朋友可以不用被前面部分劝退,可以再多给这本书也给自己一点时间,相信你也能感觉到这本书经久不衰的魅力。

老规矩,公众号后台回复“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可获得本书电子版。

三、原文节选及感受分享

原文:1、英国是一个父权社会。任何正常人都能看出教授的统治地位。他就是权力、财富和影响力的化身。他既是报纸的所有人,也是它的主编和副主编。他是外交部长,是大法官。他是板球运动员,他拥有赛马和游艇。他是公司主管,能让股东赚到200%的分红。他捐赠百万善款给学校,他管理学校。他把女演员吊在半空中。他判断斧头上的毛发是否属于人类,他决定犯人有罪或无罪,是上绞刑架还是重获自由。除了天气,他似乎能控制一切。

感受:太喜欢这种描述了!她没有用抽象的语言,而是精准地用一个个例子,描述出了这种男性掌控一切的现实,尤其是最后一句,简直精妙!

原文:2、我发现一份稳定的收入竟然能给人的心境带来这么大的变化。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夺走我手中的五百英镑。我将永远拥有食物、房子和衣物。我不需要付出精力和苦力,心中的憎恨和痛苦也消失了。我不恨任何男人,反正他们无法伤害我;我不用取悦任何男人,反正他们无法给我什么。因此,我发现自己对人类另一半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感受:可能这是现在很多女性在争取到了经济独立和自由之后的内心状态,于我个人而言,虽然目前的经济水平还未达到完全自由,但对于我个人经济能力的信心也给我带来了内心的稳定和平静,原来早在那时,伍尔夫已经有了预见。

原文:3、再过一百年,女性将不再是一个被保护的性别。按理说,那些曾经将她们拒之门外的活动和劳动会向她们敞开大门。保姆会去运煤,商店老板娘会去开火车,所有以女性弱势地位为前提的既定事实都将不复存在-比如(这时一队军人走上街来) ,人们一般认为女性、牧师和园丁比其他人更长寿。如果抛开这种先见,让她们加入和男性一样的活动和劳动中去,让她们当兵、当水手、当火车司机和造船工看看女性的寿命是不是比男性短了不少,死得是不是比男性快了不少,到时候人们说起“今天我看见一个女人”,口气会像过去说“我看见一架飞机”一样。只要女性不再处于受保护的地位,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感受:伍尔夫是在1929年写的这本书,现在是2023年,距离她提到的一百年还差6年,就我目前在中国大地上的感受来看,女性从过去的受保护的地位有了些许的转变,但如果像她提到的“当兵、当水手、当火车司机和造船工”,依然没有形成这种态势,总体上大家在这些行业见到女性仍然觉得很稀有,至于六年之后这种情况会好转吗?我并不保持积极态度,但我相信至少在女性们的意识觉醒和源源不断地争取之下,未来充满希望。女权主义势不可挡。

原文:4、如果女性只存在于男性创作的小说中,大家会以为女性是非常重要的人物,非常多样化,可以英勇,可以刻薄;可以杰出,可以卑鄙;可以散发出无限的美,也可以极度丑恶:可以像男人一样伟大,还可以比男人更伟大。但这只是小说里的女性。实际情况就像特里维廉教授指出的那样,她被关在屋里随便殴打。

感受:这个观察太犀利了!在我还处于学校的象牙塔里时,我从小说里、教材里、电视剧里看到了女性的多种可能性,也深信经过我的努力,只要我想,就可以实现任何一种可能性,但在充分地接触了社会现实之后,我逐渐意识到这中间存在的巨大鸿沟,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这背后强烈的社会期待与我内心真实自我之间的拉扯,所以会生成一种无力感。

写到这里我也联想到了电影《芭比》里的芭比乐园,女孩们也坚信外面的世界跟里面一样,觉得芭比一定会让人喜欢,而事实上,芭比并没有带给女孩们真实面对糟糕世界的勇气,而只是制造了一种幻想,成为了女孩们的束缚。

一百年的声音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印证。

原文:5、在人们的想象中,她地位极高;而在实际生活中,她根本微不足道。她的身影遍布诗歌的字里行间,却在历史中缺席。小说里,她主宰君王和征服者的命运:真实生活中,她一旦被父母强行套上一枚戒指,就会为某个男孩的奴隶。文学作品中,她的双唇吐露一些最深刻、最发人深省的思考:现实生活中,她几乎不识字,也不会写字,只不过是她丈夫的一件财产。

感受:这鲜明的对比太直观了!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层面都是我们作为女权主义者要争取改善的地方,这本书也深刻提醒我要对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保持警惕,这又回应到了《厌女》这本书,上野千鹤子老师在里面提到,一些在妓院等地方流连的所谓诗人们写的女性往往都不真实,有时候是那些女性为了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而编造出来的故事,所以真的是要时刻保持批判和思考。

原文:6、但对于中层阶级的女性来说,她们能支配的只有自己的大脑和性格,根本没可能参与任何重要的运动,而正是这些运动组成了历史学家眼中的历史。轶事也对她没有记载。

感受:对,很可惜,当时唯一能够留下什么的女性群体便是中产阶级女性了,但也没能做到。

原文:7、那些伟人的生平中往往能瞥见女性的身影,她们融入了背景之中,我时不时会想,她们遮掩的是一个眼神、一声笑,又或者是一滴泪珠。

感受:这句话看得我想哭,那些男性伟人们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多少个操劳着、哭泣着、无法表达的女性,而除非她们的成就已经夸张到无法被隐藏如伍尔夫,否则她们就只能被一句话一带而过,这也让我想起了《如何抑止女性写作》里提到的女性经历不被当作有价值的内容写出来的痛心。

原文:8、莎士比亚这样的天才,不会从没受过教育的、被奴役的劳动人民中诞生,不会从撒克逊人和布立吞人中诞生,不会从现在的工人阶级中诞生。

感受:犀利!

原文:9、每当我读到一位女巫被人淹死,一个女人被魔鬼附身,或是一个卖草药的巫婆,甚至一个名声显赫的男人的母亲,我都会觉得她们背后有一位埋没的小说家,一位被压抑的诗人,一位沉默得见不得人的简·奥斯汀,一位在荒野上撞得自己头破血流、在大街上挤眉弄眼、快被自己的天赋折磨到疯狂的艾米莉·勃朗特。

感受:是啊!这种扭曲的心态势必会造成一种看似不稳定的状态,就像我们要为歇斯底里症正名一样,这些猎物行动该中止了!要去看到“疯女人”背后的能量和价值!

原文:10、在16世纪,怀着诗才出生的女人是不幸的,她的内心将充满煎熬她需要释放脑中的一切,然而她的生活条件和本能都与这种心境为敌。

感受:如今变好了一些吗?或许城市里的会好一点吧,但在农村,更多的是无声的沉默,能有多少个刘小样?范雨素?值得深思。

原文:11、济慈、福楼拜和那男性天才无法忍受的冷漠,到了女性身上,全都变成了敌意。世界对男人们说,你们爱写就写,我无所谓,但却对女性发出一串大笑:写作? 你写作有什么好处?

感受:天才本身就容易被世俗排挤,再加上女性身份,就更加边缘。所以我最近每当听民谣听多了男性歌手之后,就会想,民谣女歌手会受到同样的喜欢吗?她们有没有背负更多的骂名?

原文:12、在19世纪,人们不鼓励女性成为艺术家。相反,她会遭到斥责、侮辱、说教和劝诫。为了反抗和反驳这一切,她不免神经紧张,渐渐失去了动力。

感受:是的,如今这一招依然很好用。不过好的是,反抗的女性多了,我们也得以看到更多女性艺术家。

原文:13、大师之作从来都不是独自诞生、独立存在的;它们是漫长岁月里共同思考的产物,是群众的思想,它有一个声音,背后诉说着万千大众的群体经验。

感受:是的!这才应该是大师的作品!是接地气的,承载着群体的智慧与经验!

原文:14、“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两百年以来,贫穷的诗人都机会渺茫......英国的穷孩子就像雅典奴隶的儿子一样,很难实现心智的解放和自由,很难催生出伟大的文字来。”就是这样。物质基础决定心智的自由,心智的自由决定诗歌的诞生。女性贫穷了不止两百年,而是有史以来就贫穷。女性在心智方面的自由还比不上雅典奴隶的儿子。因此,女性诗人的希望渺茫。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强调金钱和自己房间的原因。

感受:是的!永远不能忽略阶级带来的影响,所以一定要消灭贫穷,才能给女性带来空间,在《东京贫困女子》这本书里,到处都是可以证明这一点的例子,在极端贫困下,人无法保持稳定的思考和基本的生活,创作简直是天方夜谭。

原文:15、我相信,这位从未写下一字、葬在十字路口的诗人还活着。她活在你我之中,活在许多其他女性心中,她们今晚不在这儿,而是在刷洗碗筷、哄孩子睡觉。但她还活着,伟大的诗人永垂不朽,是永恒的存在,时机一到,她就会化作肉身来到我们之中。

感受:对!说得太感动了!我们要让她重生!!!

原文:16、等我们有了一年五百英镑和自己的房间;等我们养成了自由的习惯,勇于写下自己心中所想;等我们稍微逃离公用的起居室,学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现实的关系看人;等我们学会从事物本身看天、看树、看一切;等我们越过弥尔顿的亡灵,再也没有人能遮挡我们的视线;等我们面对现实,因为这就是现实,我们没有臂膀可以依靠,只能自己前进,我们的关系不仅仅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人和真实世界的关系,等到那时机会就来了,莎士比亚死去的诗人妹妹就会唤醒她沉睡的躯壳。她会像他哥哥那样,从默默无闻的先驱者的生命中汲取力量,然后重生。

感受:一起加油,相信这样的时机一定会到来!就算我看不到,我的后代也一定能看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