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戚家军:说好的300两银子为啥不给2

 钟家台 2023-08-20 发布于湖北

戚家军:说好的300两银子为啥不给2

李如松在军事会议上遭到属下公然对抗,无论有什么样的理由,在讲究尊卑上下的军队中这是“蔑视上官”,李如松个性鲜明,若非对南军将士有恻隐之心,绝不会容忍王必迪。李如松的“骄横”虽有夸大的嫌疑,但是两相对照,李如松在朝鲜对所领的南军可谓是宽宏大量。李如松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明军团结一心的局面,以有利于战争的胜利,反而是宋应昌以经略帅臣的身份,对于军中的南北不和,不但没有尽到弥合的责任,反而故意激化矛盾,削弱李如松在军中的权威。

朝鲜知中枢府事李德馨与国王的李盼奏对中说道:“军中之事,则南兵每密通于宋侍郎,故提督言于译官曰:宋爷受朝廷命,不即渡江策应,而朝廷所送战马一千匹夺而留之,军功奏本,亦为奎遏,可为痛愤云”,。朝鲜方面对宋应昌与李如松争功也很是不平。接伴使李德馨回报宣祖王平壤战功争夺事,国王评价道:“宋侍郎所为,甚不好也。足不践朝鲜地方,而欲参平壤之功。受天下重寄,处事如此,未知其可也。”

《两朝平壤录》、《经略复国要编》中记载平壤大捷功宋应昌归于自己,而碧蹄馆之败,则尽是李如松“轻敌冒进”之罪。诚如李如松所抱怨的:“有功则归己,有罪则归我”。正是宋应昌将他和李如松的矛盾扩大到明朝军队内“南北之争”所带来的影响,使得一军统帅李如松对军队的指挥出现问题。碧蹄馆之战,李如松率亲信家丁和李如柏、李如梅、李宁等精骑三千突进王京,而留大军在后,实际上是一种军事冒险,在得不到南军步兵的支持下,李如松寄希望于日军在汉城兵力空虚或者如开城一样的望风溃散,奈何朝鲜提供的假情报使得这一期望落空。

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在宋应昌的干涉下,李如松权威受损,对于南军王碧迪、骆尚志等调动不灵,可以说,李如松的军事冒险和碧蹄馆的失利,是所有矛盾的总爆发。

因此大军的将帅不和以致战事失利,李如松确实有过错,但是不能全部归罪于李如松,宋应昌作为以文驭武的帅臣,负有更大的责任。然而朝中文臣势力强大,碧蹄馆的失利很快演变成了针对李如松的“政治讨伐”。李如松自知一战失利,功过难料,“提督见家书,多有不喜之色云。谓曰:吾之事为功为罪,未可知也。因此,与其说李如松是因为碧蹄馆战役被日本人击败而意气消沉,进而撤退,不如说,李如松是屈服于宋应昌为首的强大的文官系统。武将因为惧惮文臣的弹勃,战场上不再有临机决断的胆魄和能力,久而久之,成为定制,这是明朝后期军队战斗力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值得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