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至简,中医脉诊集阴阳、三才、五行于一身

 观风云再起 2023-08-20 发布于浙江

从明朝后期开始,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对中医的博大精深、神秘莫测惊叹不止,他们从未想到过有这么一种神奇的医术存于世上!对于诊脉,他们尤其感到不可思议。

他们在自己的传记中写道:“他们摸脉的方式…像一些人弹琴那样,他们不断地抬起或压下手指,一个接着一个的,轻轻地按或使劲地按,有时快一些,有时又慢一些,直到动脉血管回应医生的按压,脉搏的强、弱、不规律以及脉搏其他症状完全表现出来为止!“

“我们不能怀疑,他们确实在医学上有异乎寻常的、有时甚至是惊人之处”。“摸脉后他们马上开方子,治病常常十分成功”。

其实西方传教士所不知道的是,中医脉诊渊源已久,是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息息相关的。尤其体现在阴阳、三才、五行思维模型上,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

阴阳与脉诊分部

《黄帝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阴阳的概念大约在西周已经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说逐渐形成,应用也比较普遍。成书于 这一时代的《内经》吸收并运用了阴阳学说的内容,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中医脉诊亦是这一思维模型系统的组成之一,深得阴阳真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中医就是通过切诊双手的寸口脉,查知阴阳。他们认为,人有双手,左右者也。左右亦分阴阳,即左为阳,右为阴。用于脉诊,则左手为阳,右手为阴。很明显。心肝为阳脏,配于左手;肺脾为阴脏。配于右手。肾为阴阳水火同居之脏,根据其体阳、体阴分别位于左手、右手。

独取寸口诊脉法对于五脏在双手的分部正是依据这一原则。《脉义简摩·三部分配脏腑》说得很明确:“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三才”与脉诊三部九候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深层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三才即天、地、人之谓,见于《周易》。《易·说卦》: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日阳:立地之道日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

三才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型,在其影响下。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三才家族。时间有三伏、三九等,地名有三山,伦理有三纲。三才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中医学中,三才的影子随处可见:三世、三焦、三因学说、三阴三阳、三品分类法等无不与之有关。 在中医脉学中,与三才有关的是三部九候。

古代诊脉有三部九候诊法,三部指的是上部、中部、下部,九候指三部又各分出的天、地、人三候,三三为九,故称九候。“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汉代名医张仲景主张医生诊病人要按三处脉搏,即颈部人迎(颈动脉)、双上肢寸口(桡动脉)和双足背的趺阳(足背动脉)三脉,探知胃气与十二经之气强弱。

后世寸口诊脉法逐渐成为主流,也有三部九候,《难经》解释:寸口三部者指寸、关、 尺三部,九候者,指三部各有浮、中、沉,合陈九候。

五行对应脉象的五脏

《素问·五脏别论》云:“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胃者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与胃,变见于气口。”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同属太阴,与脾气相通,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五脏六腑气血的盛衰都可以反映于寸口。

《内经》以五行模型论五脏脏象,两手六部脉与五脏相配。在具体操作时,双手寸部、关部分别与心、肺、肝、脾相配。双手的尺部则都与肾相配。 这样,很好地解决了五、六数间的不对等关系,既使作为全身核心的五脏全部“浓缩”于双手的腕部。又使双手六部皆有所主,皆大欢喜。

不仅如此,五脏六部脉还体现了五行间的相生、 相克关系。《景岳全书.部位解》说:“左寸心部也…… 脾土受生,肺金受制。右寸肺部也……肾水受生,肝 木受制。左关肝部也……心火受生。脾土受制。右关 脾部也……肺金受生.肾水受制。左尺肾部也……肝木受生,心火受制。右尺三焦部也……脾土受生。肺金受制。”

中医的脉学理论博大而精深,根据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三才、五行”演变而来。寸口诊脉法深受阴阳、三才、五行思维模型的三重影响,不论是寸、关、尺的分部,还是五脏六腑的分部,都严格按照这一思维模型的规则排列,少有例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