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长城‖崇礼与赤城交界的野鸡山-青虎沟长城:不同时代的多道长城并行

 客舟听雨 2023-08-20 发布于北京

2023年8月19日,跟随波猴队行走赤城与崇礼交界的野鸡山-青虎沟段长城。

主线长城明显是明长城的特征。

有些地段,墙体保存得非常好,有非常好的立面。

这段长城属于宣府上北路。上墙的位置在大边3号烽火台与2号烽火台之间,靠近正阳墩营城,但不知正阳墩营城对应宣府北路的哪座城堡。稍远一点,偏东南方向,为宣府上北路的镇宁堡。

根据《九边圣迹图》(彩绘本《宣大山西图说》),镇宁堡建于成化十一年。这一带的墩台为陆续设立。

而根据《宣府镇志》,这一带的边墙是嘉靖二十六年由翁万达倡修。“二十六年万达请修北路次冲墩垣从之”,“自独石兔儿墩起,南至赤城野鸡山止”。如今,野鸡山的地名仍在,见证着这段长城的修筑历史。

而长城沿线由河北省所立的文保碑说是北齐长城,显然认定有误。

不过,并不是说这一带不存在北齐长城。

这并不是一道墙,而是并行有至少三道长城。时代也并不一样。

根据长城遗产网,与明长城并行的,有一道走势基本完整的北齐长城,这道北齐长城大部分地段与明长城距离;在四东沟3号烽火台附近,有一道汉长城向东南延伸,然后基本呈东西走向延伸至赤城腹地;贴近明长城,还有两段零散的段落,也被标为北齐长城。

如果这道长城确属于汉长城,那其走势很可能与7月15日行走的汗海梁汉长城相接,中间中断的部分,大部分已被明长城叠压,少量贴近明长城的段落,则有可能是这道汉长城的一部分,而不是存在一道完整的北齐长城和两段零散的北齐长城。

因此,这一带的长城极为复杂,多道长城并行,多个时代的长城并存

今天的行程没有遇到敌台,皆是与墙体保持一定距离的烽火台。这些烽火台的历史比这段墙体更早。

大边2号烽火台。

近处是大边1号烽火台,远处是四东沟4号烽火台。

四东沟2号烽火台东侧向东南,有一截长城遗产网标识长116米的“北齐长城”,这段长城错过了,不知是什么样的。而明长城西侧,有一道石垄,很是令人起疑,结合后面所见的明长城附近2道并存的早期石垄,很有可能,这也是三道长城并存的段落,很可能明长城东侧的那道零散的“北齐长城”是汉长城,而西侧的这道石垄是时代不明的长城。

这道防线,也基本是外平内险。

四东沟1号烽火台与主墙体之间有一道连接墙,甚是奇怪。

在四东沟1号烽火台与青虎沟11号烽火台之间,明长城的西侧,见到了另一段零散的“北齐长城”。这是一道隐隐约约的石垄,如果不注意,这种早期的石垄大部分被土掩埋,很容易被忽略。不过,在这高山草甸之上,大部分是草坡,以及植被长期生长形成的腐殖土,这种规则分布的石垄,是人工构筑物无疑。

事实上,这不是一道石垄,而是上下两道。如果这确实是两道长城,那么,这一道并行的长城,连同相距稍远的北齐长城,共是四道,而不止三道。那么,这第四道长城,又是哪个时代的?

这道“北齐长城”长约245米。前面已经提到,根据走势,很可能是赤城境内东西向的汉长城与崇礼境内的汉长城的连接墙,在修建明长城的时候,大部分段落被明长城利用,没有被利用的段落,石材也大部分被明长城利用,只残留了少量石材,还能识别出石垄的走势。

不过,这道石垄并没有完全消失,在青虎沟11号烽火台和10号烽火台之间,这段早期长城交叉到了明长城的东侧。这段早期长城在长城遗产网上并未被认定,可能当初调查时,在西侧找不到了墙体的去向,正值荒草茂密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早期长城墙体潜过明长城到了东侧。

在青虎沟10号烽火台与9号烽火台之间,是本次行程的最高点,海拔约1913米。相距稍远的那道北齐长城也修到这座山头,并且与明长城形成交叉,转到了明长城的内侧。

不过,从这段被认定为北齐长城的段落,与前述为汉长城的零散段落,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明长城的走势在这一段修筑于山脊侧下方,更有利于防御。

多道长城在这段山脊上,均利用了山险,有少量段落没有筑墙。

远眺赤城境内,地势更加平缓,是一处比崇礼更开阔的山间盆地。所以,明代的疆域延伸到了赤城,而没有延伸到崇礼。

过狗牙山脊,明显的墙体只剩下一道,而且墙体等级明显偏低,类似北京周边的平头薄墙。

感觉体力状态不是多好,于是绕过民青虎沟8号烽火台、7号烽火台。

在青虎沟7号烽火台与6号烽火台之间,明长城在这处山头附近再次偏离山脊,在略为陡峭的山坡处修建,有效利用地形地势。

其实,个别地段,山脊上还是能判断出也是一道长城,与明长城并行的早期长城。大概也是不同时代相互叠压的。

青虎沟5号烽火台以后,墙体折向西北,跨过青虎沟再北行。我们顺势结束本次行程。

立秋以后,高山草甸的植被也有明显的变化,随着季节的变换,开花的植物种类与上月已经有所不同。

沟谷之中适宜种植的地方,多种植有土豆、圆白菜,还有少量谷子。放着的马无人看管,悠闲地吃草。

青虎沟村属于崇礼。这儿是几千年的农耕与游牧交织的地带,中原政权与草原游牧民族部落反复争夺的地域。这儿的居民,也许曾经归属于汉人族群,也许曾经归属于鲜卑、契丹、女真、蒙古部落。经过数千年的融合,最终被认定的民族归属,大概已经不是其真实的族源。

本次所见到的长城,除了明长城被错误认定为北齐长城以外,这些长城所属的时代还有别的争议。

有民间长城研究者认定这是“秦”长城,说是自黄河南岸延伸过来的“秦”长城,“所有国史与方块都记载”的“秦”长城。

秦长城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秦昭王长城,在河套南侧与匈奴的边界修建,确实在黄河以南。但这道长城止于黄河,不可能延伸到燕国境内,不可能修到崇礼赤城一带。

始皇长城的东段,将赵北长城、燕长城联结起来,其走势更偏北,向东延伸至院落半岛。如长城遗产网上断断续续的秦长城走势所示,这道长城在经过崇礼、赤城一带的时候,在更加偏北的地方修建,完美地避开了崇礼与赤城。

因此,这些长城不可能是秦长城。

再说,这一带历史上汉、北魏、北齐、北周、隋、明都曾有建或对前代长城维修的记载,没有任何理由地将其他朝代排除,唯一确定是秦长城,这个观点过于主观,过于荒唐了。至于说所有国史方志都记载此处是秦长城,则是信口开河了。

2023-8-19,次日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