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篆书《在昔篇》的临习

 四海为家* 2023-08-23 发布于江苏

杨沂孙是清代篆书大家,其主要传世代表作品《在昔篇》是古文字书法学上的重要文献。在《在昔篇》中,杨沂孙以四言诗的形式,讲述了古文字书法的历史,讨论了文字学与古文字书法的关系,评点了历代重要的古文字学家和古文字书法家,阐释了自己对于古文字书法的独立见解。这部著作是古文字书法学独立成科的重要标志,杨氏将其进行了抄录,从而为书法学特别是古文字书法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笔者近年着力于对该帖的研习,下面谈谈自己的临习心得。

学习篆书选择什么样的字帖很重要,也决定着未来学书的高度。秦汉与清代分别是篆隶书法的两个高峰阶段,各具特色。初学篆书,一般来说,我主张选择李斯的《泰山刻石》《峄山碑》,或选择秦、汉篆书的名碑名帖。当然,我们选择清代篆书大家的作品也未尝不可,但要注意的是,清人如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等诸家篆书作品的个性太强,学了不容易走出来。而杨沂孙的篆书虽然也颇有个性,但结字、用笔等都比较平实,又因其注重文字学的研究,用字也极为讲究,因此临习他的帖是不错的选择。

杨沂孙《在昔篇》(局部)

临写此帖时,须藏锋入笔,运笔过程纯用中锋,收笔略为停顿后即可自然收笔。篆书笔画的线条往往是分几次完成的,因此接笔非常重要,切不可出现疙瘩的形状,要尽可能地看不出接笔痕迹。待接笔的地方应稍细一些,这样另一笔接上来就会比较自然,否则两笔重叠易生疙瘩状。

篆书的结体、运笔伸缩开张较大,因此最好悬肘临写,并将字临写得大一点,这样容易得势及练出笔力。悬肘运笔时挥毫的幅度大,能使笔运转得灵活、自适。此外,初写篆书运笔速度不宜过快,切忌一拖而过,待熟练后运笔速度自然会逐步加快。

篆书对纸、笔、墨等均有较高的要求。按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要求墨分五色,因此只有使用生宣,才能显现出笔法和墨法的变化,使墨有机地融入纸中,线条更凝练,并应运而生出运笔的韵味。墨可以适当稠一些,可运用水来加以调节。笔选用稍秃的羊毫比较好,也可用兼毫,笔锋不宜太短,否则含墨量少,会增加蘸墨的次数,直接影响通篇的控制。在行笔时,线条要有微妙的粗细变化,这样才会流动婉约,产生一定的节奏感。

杨沂孙《在昔篇》(局部)

杨沂孙留下的篆书作品较多,可以清晰地看到篆书的起笔、转笔等用笔方法,在临习此帖的基础上,还可以继续临习杨氏的其他作品。杨沂孙明确提出,要超越前人的成就,必须在小篆的基础上参考青铜器铭文,折中大小二篆。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他能够在篆书创作上突破前贤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向上追溯,兼习两周古金文。汉字传承性非常强,学习小篆以前的古金文并上窥殷商甲骨文,可以进一步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使篆书作品更富有艺术欣赏性,也更富有浑厚的金石气息。

篆书属于古文字书法,有其特殊性,仅仅具备书写技巧是不够的。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小篆等古文字早已从日常书写中脱离开来。熟悉今文字字形的人很容易按照隶书或楷书的偏旁、结构将今文字“翻译”成古文字。

事实上,经历了隶变,文字的形体已发生了巨变,这种简单的字形“翻译”是很不可靠的。比如人们常举的例子,如“春”“泰”“奏”“奉”“秦”等字在楷书里字头相同,但在小篆里的写法却各不相同。而有些字的楷书非同一字,在小篆里却合而为一,比如“著”“着”“箸”三字的小篆字形乃是一个。

因此,学习篆书除了临写经典碑帖、熟练掌握书写技巧之外,还要重视读书识篆,了解字义。小篆是统一、规范的汉字,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写法,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字义也不尽相同,创作时不能凭空臆造。习篆者要用心研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熟记其中的540个部首,此外,还可读读其他有关的文字学书籍。

清人篆书作品的款式比较多,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借鉴学习。另外,随着当代人审美的发展,篆书在创作中同样也需注重墨色的变化,尤其要重视对水的运用。需要根据作品随机应变,方能得用墨之法。下图为我临写的杨沂孙风格的篆书作品,适当融入了自己的书风个性和审美追求,运笔上参用大篆厚重笔法,结字疏密有致,落款用流动的行草,与主题动静结合。

羿耿庵《庭有家无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