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江 凌云健笔 老而弥坚——读刘江先生的篆书
年届83岁高龄的刘江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教育家和学者,我们仅从他已出版的多种学术专著、作品集(还不包括我们散见于全国大展、著名景点碑林和各种刊物上发表的大量书法篆刻作品及文章)中,就能感受到他勤奋认真的创作态度、深厚扎实的功力和广博的学养及不断探索进取的精神。所以,在这里简略地谈谈他的篆书(包括甲骨文书法),那只是他诸多艺术创作中的一部分。
篆字,因离我们时代久远,字数有限,识别不易,用来创作书法作品,无疑会受到用字的影响而增加难度,故历来擅篆者在书家中的比例都高,更何况甲骨文书法。
甲骨文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我国商代的文字,长久埋藏于地下,而它的发现,从清末王懿荣发现龟甲上刻有文字到现在,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况且甲骨文字虽整理出单字四千有余,然能识别者仅一千多个,所以历来的甲骨文书法创作者也甚寥寥。至于风格,董作宾曾将殷代书法分为五期,第一期自盘庚至武丁,书法雄伟,第二期自祖庚至祖甲,书法谨饬,第三期自廪辛至康丁,书法颓靡,第四期自武乙至文丁,书法劲峭,第五期自帝乙至帝辛,书法严整。不论评得准确与否,都是就其本身而言,作为近现代书家,只是借其形而展己貌。况且刀之于骨,犀利对坚硬,文字结构又简古,内容以贞卜为多,形制易雷同,与近现代人以柔毫濡墨于软纸,短篇长幅,诗文联句,任笔挥洒者自不可同日而语。于是有以金文笔法写甲骨者,有以小篆笔法写甲骨者,有直探本源、摹其形容者等,在甲骨书法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刘江先生之甲骨文书法,不以摹写刀刻为务,不以瘦削尖利为尚,扬毛笔宣纸之所长,授诗文联句而不拘,凭借自己对古文字研究的学养和深厚的书法功力,将秦权诏版、钟鼎碑碣,尤其是石鼓文之笔意,化于其中,故其用笔挺劲之中有含蕴,起落之间显锋芒,结体则变长为方,大小随形,方长并济,奇正相生,章法或庄严齐整,或错落有致,既遒厚,亦宽博,具有强烈的书法意味,风格独特。
与甲骨文书法相对应的是他的篆书(小篆),他从邓石如、杨沂孙、吴昌硕等大家的篆书中汲取营养,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功力作支撑,使其篆书的创新之路走得坚强而扎实。
这里有必要先说说邓石如。邓石如的篆书打破秦李斯、唐李阳冰玉筋篆的格局,以隶法作篆,提按起倒,雄奇跌宕,被誉为“上掩千古、下开百祀”的开宗立派人物,流风所及,泽被后人。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吴昌硕等皆得其益。刘江先生的篆书从此胎息,又涉诸汉碑及隶楷,故其用笔谙铺毫之诀,又提收得起,于雄浑厚重之中能见朴拙平实。下笔沉重,笔墨丰厚,转折处显筋节,提按时亦畅达,力度饱满,节奏分明,运动感强烈。而结字于严整匀停中又暗藏变化,浑穆而灵动。所以他的书风有别于他人,有别于前人,是自家面目,个性强烈。
刘江先生以其扎实的功力、深厚的学养、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孜孜求变的创新精神,不断为我们展示出其新的精品力作。就我们所见到的近期书法影印件,其用笔结字又有了新的变化,老而弥健,难能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