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外感发热总结

 经方人生 2023-08-24 发布于四川

一、小儿外感发热

其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病势浅,发热与恶寒同时伴见,外邪不除,身热不退。或有身疼,无汗或汗出恶风,舌苔白,脉象浮等症状。热在外者,多因外感时邪而得,受四时之气影响,发热有伤风发热,伤寒发热,伤暑发热之分。亦有疱疹发热,疟疾发热;偶有受惊后发热及邪气未尽的余热。

1.伤风发热

临床症状:汗出恶风,鼻塞流涕,打喷嚏,舌苔白,脉象浮。

病因:感受风邪,卫外不固。治疗:疏风解肌以退热。

方药:柴葛解肌汤或葱豉汤。

柴胡 5 克,葛根10 克,升麻3克,荆芥10 克,豆豉10 克,白芷10 克,葱头 2个,桔梗3克,薄荷3克(后下)。

使邪气从汗解。需注意:体虚者不可过汗。《幼科全书》云:“如伤风发热,又吐又泻者,不可发散,此脾家虚怯也”。

2.伤寒发热

临床症状:身热无汗,恶寒,十指稍冷,烦闷,身疼,呵欠频作,呼吸气粗,舌苔白,脉象浮紧,指纹色红。

病因:外感寒邪,腠理闭塞。

治则:散寒祛邪(辛温表散,通达腠理)。

方药:麻黄汤或荆防败毒散。

荆芥 10 克,防风10 克,羌活 10 克,苏叶10 克,升麻3 克,柴胡 5 克,前胡 10克,枳壳3 克,桔梗3 克,牛蒡子9 克,葛根6 克。

3.伤暑发热

临床症状:见于夏季,身热自汗,心烦口渴,困倦思睡,手足微凉,小便短赤,舌苔白,脉象虚数。

病因:冒受暑热,取凉太过 。

则:清暑益气。

方药:清暑益气汤。

汗多者加黄芪。正如《幼科全书》云:“夏日汗出当风,以致于身热汗不止者,此名暑风,用四君子汤加麻黄根、黄芪以祛其风,次用益元散,以清其虚”。

4. 出疹发热

临床症状:发热恶寒并见,热持续,状似感冒,打喷噻流涕,双目赤羞明,眼睑浮肿,咳嗽头痛,呵欠频作,吐泻伴见,手足发凉,舌苔白,脉象数。

病因:外感时邪,内蕴伏热之毒。

治则:解肌透疹,宣毒发表。

方药:升麻葛根汤加减。

升麻3克,葛根6克,牛蒡子 10 克,银花 10 克,连翘 10 克,桔梗 3 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炙甘草3克,淡竹叶10克。

5.惊风发热

临床症状:身热,面青自汗,心悸抽搐,手足掣缩,脉数烦躁,癫叫恍惚。

病因:外感时邪,内蕴痰热,痰感惊风,热感生风。

治则:清热化痰镇惊

方药:凉惊丸加减。

龙胆草3克,防风10克,代蛤散10克(包),钩藤6克,黄连1.5克,陈皮3克,半夏3克,竹茹6克,寒水石 10克。

6.营卫不和发热

临床症状:忽寒忽热,或汗出恶风,乏力,舌质红,舌苔薄白,脉细无力。病因:体弱久病后,感受外邪,营卫不和,腠理不固。

治则: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加减。

7. 外感余热

《证治准绳·幼科》云:“余热者,谓寒邪未尽,传经之遗热也”。可见外感余热就是发热经过治疗后,余邪留恋不解,或者热退又复热者。

其病理可认为是:表里俱虚,阳浮于外,阴伏于内,故遗热不退。

其治疗当以和胃气为主,使阳敛归内,不可再用凉药或解表攻里,图伤正气,寒邪冰伏于内,出现热余甚而不解,当以温平之药和解。

如白术散加扁豆、六一散。

①若余邪日久,汗多烦者,喜热饮,纳差,脉缓者,此为寒盛阳虚,治宜温阳益气,可用真武汤加减,不要因为小儿为纯阳之体而有所顾忌。

②过用汗法后,出现血虚,而热宜甚者,六神散加粳米。

③过用汗法后,出现气虚,而恶寒发热者,用补中益气汤。

④过用汗法后,出现阴虚,阳无所用,用四物汤加黄芪。

⑤过用汗法后,出现阳虚,阴无所用,用四君子汤加当归、川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