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宗岳《太极拳论》

 winriman 2023-08-25 发布于中国香港

太极拳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太极拳谱第⼀篇之太极拳论,武称作者是王宗岳。王宗岳⽣平不可考,他的长拳只有⼋卦五⾏⼗三势。

王宗岳《太极拳论》

①太极者,⽆极⽽⽣,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②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过不及,随曲就伸。③⼈刚我柔谓之“⾛”,我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理为⼀贯。④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然⾮⽤⼒⽇久,不能豁然贯通焉!⑤虚领顶劲,⽓沉丹⽥,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⑥仰之则弥⾼,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⑦⼀⽻不能加,蝇⾍不能落。⼈不知我,我独知⼈。英雄所向⽆敌,盖皆由此⽽及也!⑧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有⼒打⽆⼒,⼿慢让⼿快,是皆先天⾃然之能,⾮关学⼒⽽有为也!察“四两拨千⽄”之句,显⾮⼒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⑨⽴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为⼈制,双重之病未悟⽿!⑩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从⼼所欲。★本是“舍⼰从⼈”,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

【阐释】

先贤王宗岳以“太极”⽴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及修炼⽅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的内容。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经典《易经》天⼈合⼀学说中的⼀个哲学命题。虽然王宗岳先⽣以“太极”⽴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合⼀学说中“⽆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六合、七星、⼋卦、九宫、⼗精”的全部内容。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研习《易经》,才是⽅便之门径。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合⼀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如⽆极拳、太极拳、形意拳(两仪拳)、三才拳、四象拳、五⾏拳、六合拳、七星拳、⼋卦拳(掌)、九宫拳(即戳脚拳),皆是以《易经》天⼈合⼀学说中的哲学“命题”确⽴门派、拳种之名称的。

如《易筋经》、《易筋经·贯⽓诀》《浑元剑经》、《内功真经》、《陈⽒太极拳图说》等传统武学著作,皆是以《易经》天⼈合⼀学说为核⼼,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的专门著作。可见《易经》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发展、成熟、完善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经典之⼀,⽤《易经》理论指导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具有千古⽴法不易、不失的奥妙存焉!

①太极者,⽆极⽽⽣,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阐释】

篇中开门见⼭就以“太极”⽴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太极是⼀理,太极是⼀法,太极是⼀⽓,太极是⼀妙境,太极者道也”。按数术论,太极者⼀也;按性说,太极乃⼀中也;按象说,乃全体透空之艺境;按法说,太极乃⼀点⼦;按境说,其⼩⽆内,其⼤⽆外。然⽽太极是由⽆极之“⽆形⽆象”⽽来。

由此⽽看,“⽆极从⽆;太极从有”。拳本虚⽆,但必从有⽽论之。故王宗岳以“太极”⽴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内容。乃以有形有象之法,⽽论⽆形⽆象之拳。张横秋论“拳法”⼆字的精义时说:“造乎神者,⽅称为法;化乎⼀者,始谓之拳。”这就说出:“拳本道,道本⼀;⼀者,太极也”明矣!

太极乃阴阳之母。因太极、阴阳同存在⼀体之中,观看“太极阴阳两仪图”的图像,则⾃能感性的认知到(见附图)。太极为母,乃为⼀;阴阳为⼦⼥,⼦、⼥为⼆。阳性主动,阴性主静,同在⼀体中共司动静,则阳动⽽阴静,故太极是阴阳动静的枢机,即⼈⾝内劲、外形相互为⽤的动静之枢机。此枢机主要说的是“太极⼀是中”的枢机的功能作⽤。

太极阴阳两仪图

太极阴阳两仪图

传统拳术中,⼈为⼀太极之象,内有精、神、意、⽓之阳⽓;外有筋、⾻、⽪、⾁之阴形。精神意⽓借外形体⽽修炼成内劲,内劲从⽓,其性乃阳,功具“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之能⼒,⼜具有能柔化外形体以⾄“柔弱⽆⾻”之⽤。内劲其性乃阳是针对⾃⾝外之阴形⽽说的。

太极拳法:⼀阴,指外形体之拳架之式⽽⾔的;⼀阳,指内劲及其功能⽽说的。拳诀云:“⼀阴⼀阳是为拳”,即指内劲、外形匹配合⼀以⾄中和艺境之为⽤,即太极拳法的艺境。故外形体有动静变化,内劲亦有动静之变化。外形体的动静枢机在百会到会阴之垂线的“虚中”;内劲动静变化的枢机在“丹⽥⽓海”。

劲形合⼀⽽⽤,有顺从、逆从的区别,静则劲、形合⼀;动则劲、形分阴分阳,分虚分实,分⽅分圆,分刚分柔,分开分合,皆在⾃⾝太极⼀体中,⾃有阴静、阳动两仪之运⽤。应知“劲、形归根、归中⽈静,根⽣外发为动”之理。

由此⽽知,神、意、⽓、劲、形、中之体⽤。神为⼀⾝之主宰,故神圆;意为神之使者,故意⽅;⽓为全⾝内外动静变化的“催化剂”,⽆形⽆象⽽有⼤作⽤;内劲乃修炼⽽成,其性阳刚故从⽓,其体圆从神,但有⽅之⽤⽽从意,聚之内有其形,散则⽓化⽆形,具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

外形性阴,但外形本⾝⼜分阴阳阳主动,阴主静,是以位置论说,外形体虽⽅,但有圆之⽤。故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内劲体圆主动善变不拘⽽相对的外形体⽅主静镇静厚载是功夫。就全⾝内外主从⽽论,神意主宰着⾃⾝内劲、外形合⼀的攻防之动静,拳谚云:“意⽓君来⾻⾁⾂”,就是这个道理。意⽓就是神、意、⽓、劲的简称。

有上述分析可以知道,王宗岳以“太极”论传统拳术的修炼、建体、⾄⽤之基本内容,是在告诉我们“道本⼀,法万殊”的道理。虽以太极论拳,但⾃⾝的神、意、⽓、劲、形、中之体、⽤的⽅⽅⾯⾯都要研究透彻,⽅可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建体、⾄⽤的精髓,体认其真谛⽽有得。

②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过不及,随曲就伸。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都存在着⾃⾝内的动则劲、形分阴分阳,⽽⼜攻防招法的⽅圆、开合、曲直、刚柔、虚实之⽤;静则劲、形合⽽归中、归根⽽有蓄势之态。动和静都要做到攻防招势的劲、形⽆过⽆不及才是功夫。即王芗斋先⽣所说的劲、形之“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的功夫。

外形⾃有六合之规矩,内劲⾃有收发之分⼨;外形过则⼒被⼈借,对⼿乘势⽤“空⼒法”或“牵引法”,皆“为过上加过”之法,则⾃⾝不稳⽽易失!外形不及,⽤于攻击则不到位,⽆威⼒以致胜;⽤于守则防守不到位,起不到⾃保的作⽤,皆可被对⼿所利⽤。内劲不及是⽓不⾜,则可轻易被对⼿揉挫结⽽呆滞;内劲过乃⽓是有余,则易被对⽅补结⽽⾃滞。

攻防较技中劲、形两⽅⾯的过与不及,都会造成⾃⼰⽆法做到攻防招法的随屈就伸,必然会犯“顶扁丢抗”之四病。要想做到劲、形⽆过不及,能不丢不顶不扁不抗的“粘连黏随”,随屈就伸之四功境,除⾃⾝要“外形守疆界,内劲知分⼨”外,还要在“粘⾛”之法中求之,才是正道。

③⼈刚我柔谓之“⾛”,我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理为⼀贯。

【阐释】

诀云:“⼀阴⼀阳是为拳”,说的是⾃⾝内劲之阳、外形之阴,是⾔“体”;“拳打⼀阴⼀阳”,说的是⼈刚我柔,⼈柔我刚,是说“⽤”。由此可以明⽩传统拳术之体、⽤有别。

因为“体⾮⽆以⽴其⼤本,⽤⾮⽆以彻其元功”。故⽽体、⽤不可混说。此经⽂上句⾔“体”,此句论“⽤”,条理分明,乃⼤家之风范。

运⽤⼈刚我柔,⼈柔我刚的刚柔相济的具体⽅法是:⼈以刚势来进,则我以内劲承接住其刚势,柔化我的外形顺其势以⾛之,⾛化时顺其对⼿运动的⽅向,万不可有主动改变对⼿运动⽅向的意图,只能改变⾃⼰,同时在“粘连点”后⼀线运⽤内劲之刚势在其后黏⽽随之运⾏,柔之⾛化之劲势和点后黏随之刚势,都要与对⼿之劲势的⼒度恰到好处,运⾏的快慢与对⼿恰如其分,劲、形两⽅⾯都要做到⽆过不及,则我愈⾛愈通畅,对⼿则由主动顺畅⽽不知不觉的就⾛到受击的背势。

此乃传统拳术中⾃⾝劲、形⼀阴⼀阳运⽤于攻防中刚柔之⼀阴⼀阳的⽅法。执此“粘⾛相⽣,化打合⼀”之法,对⼿动急

此乃传统拳术中⾃⾝劲、形⼀阴⼀阳运⽤于攻防中刚柔之⼀阴⼀阳的⽅法。执此“粘⾛相⽣,化打合⼀”之法,对⼿动急则急应之;动缓则缓随之,即⽼⼦所说:“不敢为天下先”在传统拳术攻防实践中之精义的体现。此即化、打合⼀⽽⽤

的“太极”拳法。

虽然传统拳术攻防较技的闪展腾挪拿打踢摔攻防招法有万般变化之⽤,然⽽皆由“⼀点⼦粘⾛相⽣,化打合⼀”之法⼀理⽽贯串之,即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切修炼、建体、⾄⽤的理法术功等⽅⽅⾯⾯内容,皆由此“太极”拳之理法⽽贯串之。这就是《易经》天⼈合⼀之理法论拳的价值。

黏为刚,⾛为柔,刚柔虽是⼆法,实为接触的⼀点施出。孙绿堂⼤师曾说:“太极⼀点⼦”,即指此柔⾛粘刚之⼀点。⼀点者,太极也;粘⾛者,两仪也,两仪即阴阳、刚柔、动静。

因为太极乃阴阳之母、动静之机,故传统拳术攻防功夫达到“粘⾛相⽣,化打合⼀”之艺境,⽅为太极之拳法。然⽽,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如何才能修炼得功夫上⾝呢?请看下⾯前贤的认识。

④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然⾮⽤⼒⽇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阐释】

王宗岳在这⾥提出了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阶级“神明”的具体的⽅法之升华的序列模式。分出了先要“着熟”,然后⽅能“懂劲”,最终达到“神明”的练功之顺序。

那什么是“着熟”,具体内容是指什么?

如果按照练功步骤说有两个阶段:

⼀为传统拳术套路中的各种攻防招式,要⼤的熟⽽⼜熟,以此建⽴⾃⾝内的动静、刚柔、虚实、⽅圆、开合的攻防机体、机制,此是建体的着熟阶段;

再通过具体攻防招式的喂⼿、拆⼿、拆拳、盘架⼦(就是盘拳过⼿)、推⼿、模拟实战等修炼⽅法,体会各种攻防招法的技战术⽬的,及各种攻防招法变化的⾃⾝内在攻防机制运⽤攻防法则的能⼒,要使⾃⾝内外通透。

再进⼀步通过盘较,使⾃⾝内劲、外形阴阳相济,实施攻防招法的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四者合为⼀体,时时符合要领,处处合乎法则、规矩,做到⾃⾝内外合⼀,周⾝⼀家,此即为着熟攻防功夫阶段了。因为此着熟阶段,以下乘形拳功夫为主,故⽈为:“形拳招熟”。其攻防功夫艺境描述如下:

形拳招熟的攻防招法之实施,乃⾄妙变化之⾃出为基本法则。其式⾝法忽⾼起忽低盘,或左闪或右趋,或右闪左趋;似进⾮进,似退⾮退;进中退、退中进;近⽽远、远⽽近,恍惚形如神飞⽆定。

其所实施的攻防招法中有欺诈、诳骗、引诱、惊骇之式;有横竖、斜直、伸缩、吞吐、折叠、奇正之机,以诸式连合⼀式⽽出之,拳打⼀挂鞭,暴打连环,谓之形拳招熟的艺境。然⾮⾝柔若絮、灵活稳准,难以为此也。

可知,形拳招熟的功夫艺境,含有三个内容:

⼀是攻防招法的变化⾄妙之⾃出,连⽽不断,谓之招熟;

⼆是各种攻防招法齐备,皆能⾃变⾄妙⽽出之谓之招法全运⽤能⼒全;

三是必须⾝柔若絮,⽽⼜灵活稳准,才能以形攻形,形到后⽽乃能胜之,将⼈跌仆于地。

由此可知,形拳招熟的⼩成攻防功夫艺境,主要完成的是“外形体”的攻防技术、技巧、功夫之内容。

故⽈:“为成⼿的⼊门筑基阶段”。

虽⽈形拳招熟,亦果能以先天之神为体⽤,亦⾜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明艺境。

形拳招熟者,后天之功此⼜形拳招熟⽴名之精义者也。要在此形拳招熟功夫的基础上进⼀步求“懂劲”。

形拳招熟者,后天之功此⼜形拳招熟⽴名之精义者也。要在此形拳招熟功夫的基础上进⼀步求“懂劲”。

什么是“懂劲”?懂什么劲?

⾸先要懂的劲,即懂⾃⼰⾝内的内劲,外形之“筋劲⾻⼒”的劲⼒;内劲和外形主从相互为⽤的“劲⼒关系”。明⽩上述两点,在做到与⼈推⼿、攻防较技时,顺随为法,粘即是⾛,⾛即是粘,粘⾛不离;形不离劲,劲不离形,内劲、外形刚柔相济以为⽤。达到此艺境,是谓之懂劲功夫阶段了。

因为此懂劲功夫阶段,以中乘的“意⽓君来⾻⾁⾂”的⽓、意拳为主,故名之⽈:“⽓、意拳懂劲”。

其攻防功夫艺境描述如下:

⽓(意)拳懂劲,此⽓拳,就是意拳,即以“意⽓君来⾻⾁⾂”为君⾂主从的拳法,崇尚以意⽤⽓,意即是⽓。认为意到⽓到,⽓到则⼒到,故尚巧。即以内劲为主,外形为从,宾主分明,中道皇皇。⽽⽓拳的功夫艺境,纯以劲形反蓄的阴阳逆从法为法式,采⽤“劲形双控”的机制。⾃⾝内由于有了分⾝法的修炼为基础,可以⾃然的做到及形成:形⽤半,劲⽤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不离位的伏机双控的攻防机制之运⽤了。

其特点是:

攻防招法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取法,要在⾝⼼空灵⽽⼿灵妙,猝变⽆⼼动中徨徨之⾊,动静皆⾃然⼒也。能潜神熟练,⾃可时⾄神知的境界。

⽂中带点者的论述内容,就较全⾯的将暗劲法式阴阳逆从之懂劲阶段的施招⽤⼿、施⼿⽤招的特点论说的清楚⽽⼜明⽩了。

特别注意的是要将形拳招熟明劲法式之劲形顺从的招熟阶段之施招⽤⼿、施⼿⽤招的攻防招法⾄妙变化之⾃出的特点和暗劲法式的劲形逆从之懂劲阶段的施招⽤⼿、施⼿⽤招的特点之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取法的特点区别开来。

⽽明劲法式的顺从阶段形拳招熟所要求的⾝法功夫是⾝柔若絮、灵活、稳、准⽽已;可暗劲法式的逆从懂劲阶段所要求的⾝法功夫却是⾝⼼空灵⽽⼿灵妙,猝变⽆⼼动中徨徨之⾊,动静皆⾃然⼒也。

逆从法的攻防功夫阶段运⽤攻防招法的机制乃是内⽓、外形逆从的伏机双控之机制,⼜运⽤的是不先物为的⽆为法式,即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取法为特点,故⽽在⽐武较技之中的施招⽤⼿、施⼿⽤招⾃然圆通活泼⽽⽆滞,流畅⾃然了。拳势以缩、⼩、绵、软、巧为主要形势,故⽈:即之也温的尚巧者也。

莫要⼩瞧明劲法式顺从之形拳招熟阶段的攻防招法⾄妙变化之⾃出的特点和暗劲法式逆从懂劲阶段的攻防招法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取法为特点之微妙的差异,这是有作法和⽆为法在攻防机制、法则上存在的本质上的区别。就这⼀点区别处,是因为适时的转法⽽造成的攻防功夫艺境层次和升华的根本原因。

⽽此处的⼿灵妙的含义是指什么内容⽽说的呢?这就是指不撄⼈之⼒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相互为⽤的攻防能⼒⽽⾔的。就是:

⼀⾝之劲,练成⼀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指,发于脊背。⼜要提起全付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燃⽕,如泉涌出。前进后退,⽆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后发,⽅能随⼿奏效。

摘⾃——李亦与畬《五字诀·劲整》

能如此⽽运⽤者,就是⼿空灵之精义妙旨尔。这些,就是暗劲功夫逆从懂劲阶段的攻防功夫的特点。

由上⾯分析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着熟是渐渐修炼出来的的功夫,是由⾃⾝原来攻防机制的⽆序,渐修炼到⾃⾝内攻防机制的有序;⽽懂劲是在⾃⾝内攻防机制有序的基础上修炼⽽悟出来的如何随机运⽤内劲、外形之刚柔的功夫。这⼀点是⾮常重要的,是由着熟量的积累到懂劲的质变的飞跃过程。

懂劲是修炼过程中质变飞跃的产物,修炼得法⽽勤于思,可能在短短的⼏个⽉的时间内就可明显得体现⽽显现得出来,相对⽽⾔,着熟的时间就长的多,甚⾄修炼终⽣⽽不能得之。

⾃⾝攻防功夫达到⽓、意拳懂劲的中乘阶段,再由懂劲继续修炼,由于能⾃觉的做到“⾏成于思”,每⽇修炼不辍,攻防功夫⽇新⽉异,积时⽇久即可阶级神明艺境。何谓神明艺境?前贤多有论说描述,择其要者⽽⾔之:“⾃⾝全体透空,继⽽达到⽆形⽆象,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

含蓄坚刚⽽不外施,终柔软⽽应敌,以柔软⽽应坚刚,使对⼿之坚刚尽化⽆有矣!内之虚灵不昧,能⾄于外之清明,有感⽽应,不虑⽽通,不谋⽽当,发在不发之中,发必中的”。此说⾮⽤⼼练拳体悟,经过⼀段时间的修炼,是不能豁然贯通的。尤其须要经常与他⼈较技,专门修练地盘的靠法、⼈盘的肘膝之法⽽⽤“粘⾛”⽅法,才能彻底达到神明艺境。才能彻底豁然贯通。

⑤虚领顶劲,⽓沉丹⽥,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阐释】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要达到形拳招熟,⽓、意拳懂劲,神拳神明之各层攻防功夫艺境,⾸要的是⾝法功夫,习拳先要得到⾝法功夫的要领。王宗岳先⽣⾔简意赅,我以初练者的⾝法要求说起。

当场⼀站,将⾝置在前后两腿中间,劲势前三后七或前四后六,功夫渐熟即可阴阳对五。虚胸实腹,⼼⽓沉丹⽥,即平⼼静⽓。百会虚领,双⾜踩地,领内⽓轻灵上升直⾄百会⽽有上顶(⾄顶⽽⽌)之势,前颌微收,畅开⼗⼆重楼,是

谓“虚灵顶劲”,即“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轻利顶头悬”。

由百会⽳⾄会阴⽳再⾄两腿中间,设想为⼀“虚中”之轴,久之内有中轴之情景存焉!此即太极⼀是中之中轴。此中轴⼀⽴,⾃⾝前后左右不偏不倚,是为⾝法中正安舒,此即“安轴定位”法。

然后再细致⽽求:形⽤半,劲⽤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此谓⾃⾝劲形不偏不倚,可有劲形的“阳遁阴使⽤于攻,阴遁阳使⽤于守”。

“左实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说“体”,即⾃⾝⼿⾜动转的开合、⽅圆变化要做到上下相随。如右⾜落地为实,配以右⼿上起为虚;同时左⼿下落为实,左⾜提起为虚。左右⼿⾜,反之亦然。果真能如此做到⾃⾝中正安舒,外形的⼿⾜上下相随,动转开合、⽅圆变化⾃如,则可有外形、内劲的忽隐忽现的变化之妙⽤!⼆说“⽤”,⾃⾝中正安舒,⼿⾜虚实上下相随纯熟,动转开合则应以“趋避”法⽤之。

若对⼿攻击我之左侧⽅,则实在左边⼀点,我左避变虚以空之,右侧则趋之以进击;若对⼿袭击我右侧⽅⼀点,则重在右边⼀点,⽽我⽤右避之法以化之,左侧则趋之以进击。

此趋避之法全在“虚中”之⽤,务使对⼿劲⼒失其准绳,使对⼿捉摸不定,⽅为妙⼿!“避”法⾮逃跑,乃应随得当之谓也。是“粘⾛”之法应⽤于攻防招法实施中的效果,乃“闪开正中定横中”,“让中不让乃为佳”之具体⽅法的实施。

⽓沉丹⽥有两个作⽤:

⼀是贯彻⾝法上虚下实不倒翁的⾃⾝攻防动变稳健灵敏之⽤;

⼆是“⽓沉丹⽥得润⾝”,产⽣内劲。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重要特点之⼀就是内劲。

强⾝健体,开智增慧,养性修真,攻防变化的“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皆赖此内劲的功能作⽤。

⑥仰之则弥⾼,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阐释】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如能达到上述的要求,较技时如:对⼿仰之引我向上运动,则我劲意在与彼接触点中,将外形体柔化沾连之以⾛化,在接触点下⼀线粘⽽随之,即达到最⾼点时,我动势劲意尚长⽽有余,彼动势劲意已短⽽不⾜,使其有⾼不可攀之感觉;

如对⼿俯之引我向下运动,则我劲意在与彼接触点中,将外形体柔化沾连之以⾛化,在接触点上⼀线粘⽽随之,即达到最深点位时,我动势劲意尚长⽽有余,彼动势劲意已短⽽不⾜,使其有深不可测之感觉;

如对⼿向我⽅向进⽽击之,我劲意在接触点中将⾃⾝外形体柔化沾连之以⾛化,在接触点彼⽅侧⼀线粘⽽随之,使对⼿感觉愈进愈长,⽽有长不可及之感觉;

如对⼿将我引向其⾃⼰⽅向运动,我之劲意在接触点中,将外形体柔化沾连⽽随之,在接触点我⽅侧⼀线粘⽽随之,随对⼿之势⽽进击,会使对⼿感到愈退愈有被迫促之感⽽不得⼒。

上下进退的四个⽅向的运动,皆运⽤随屈就伸的粘⾛⽅法,在运⾏中我求近舍远,虽不主宰对⼿⽽对⼿⽆不被我主宰,我表⾯上处于被动,实质运⾏中被动的是对⽅。此乃传统拳术的元进说之⼀。

王宗岳先⽣前后列举了拳术攻防的左右、上下、前后共六个⽅向的运⽤⼀点⼦粘⾛相⽣、化打合⼀的例证,说明如何⽤近⽽舍远,如何在被动中求得实质性上的主动权;

说明⼀点⼦“粘⾛相⽣”的随屈就伸之⽅法,就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太极艺境的清静“⽆为”之拳法。传统拳术中以弱胜强,以静制动,以⼩⼒打⼤⼒,以慢胜快,⽆为⽽⽆不为,以不变应万变之攻防功夫艺境的种种描述,在“粘⾛”⽅法的运使中皆可⼀⽬了然。

⑦⼀⽻不能加,蝇⾍不能落。⼈不知我,我独知⼈。英雄所向⽆敌,盖皆由此⽽及也!

【阐释】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只有做到⾃⾝中正安舒,上下相随,内劲外形合⼀,神形兼备,劲形⽆过不及,才能在攻防较技中坦然的做到粘⾛相⽣,化打合⼀。

这需要内感通灵的知⼈功夫艺境,如此⽅能在各种攻防招法的实施中与对⼿随屈就伸,粘连黏随,对⽅的⼀点⼒都不能加于我,蝇⾍落下⽴⾜之⼒我都不给。

攻守变化随时都能做到这样轻灵敏捷,对⼿⾃然不会知道我拳势变化的真实意图,⽽我却能时时处处知道对⼿拳势劲形的动变意图,这样内感通灵的顺化之功夫艺境,已然技超群雄,所向⽆敌。究其所因,皆因为实施“⼈刚我柔谓之⾛,我顺⼈背谓之粘”的清静⽆为法式尔。

⑧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有⼒打⽆⼒,⼿慢让⼿快,是皆先天⾃然之能,⾮关学⼒⽽有为也!察“四两拨千⽄”之句,显⾮⼒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阐释】

前⾯的⽂章皆从正⾯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之精髓、真谛。此段⼜从正反两⽅⾯做⼀对⽐,来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是清静“⽆为”法式,即“太极拳法”。

此段⾸先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的攻防功夫技艺历来旁门左道甚多。这是王宗岳先⽣所处年代习拳练武风⽓的⼀种如实写照。所谓的“旁门左道”,乃指“武练法、横练法、糊涂练法”,因为这些练法皆属于背道⽽驰

的“有为”法式。

此说“旁门”,并不包含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因为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都有“内炼丹⽥⼀⼝⽓”的修炼内劲的系列⽅法,都是以悟空、练空、⽤空为宗旨的内修⽂体成⽽有武事之外⽤。

但是,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的修炼之⼈,或不得明师真传,或不求懂劲的粘⾛相⽣、化打合⼀的之神拳神明艺境,停留在初期的招法攻防的形拳招熟阶段,不采⽤顺随为法的⽆为法式,稍有不慎,⽽求⼤⼒、快速、强壮,⽤武练、横练法修炼武事之⽤,即可流⼊到旁门之“有为法”中,⽽不能修练得“⽂体成,武⽤精”的正果。即使是太极拳门中之⼈也不例外。所谓“旁门”,即指不按正法修炼⽽⾔。

“察四两拨千⽄,显⾮⼒胜”之句,是在告诉习拳者,较技时能实施“四两拨千⽄”之技法者,显然不是⼒量⼤的效果,是攻防技术、技巧、功夫的写照,充分体现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弱胜强,近打远,⼒⼩打⼒⼤,慢胜快”的传统拳术攻防功夫。拳谚云:“粘连黏随许认真,上下相随⼈难侵,任凭巨⼒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

形象的概括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之理、法、术、功的精髓、真谛,可以见到前贤见解之精辟。


5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 VIP内容
立即获取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深度好文)
太极拳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太极拳谱第⼀篇之太极拳论,武称作者是王宗岳。王宗岳⽣平不可考,他的长拳只有⼋卦五⾏⼗三势。

王宗岳《太极拳论》

①太极者,⽆极⽽⽣,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②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过不及,随曲就伸。③⼈刚我柔谓之“⾛”,我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理为⼀贯。④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然⾮⽤⼒⽇久,不能豁然贯通焉!⑤虚领顶劲,⽓沉丹⽥,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⑥仰之则弥⾼,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⑦⼀⽻不能加,蝇⾍不能落。⼈不知我,我独知⼈。英雄所向⽆敌,盖皆由此⽽及也!⑧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有⼒打⽆⼒,⼿慢让⼿快,是皆先天⾃然之能,⾮关学⼒⽽有为也!察“四两拨千⽄”之句,显⾮⼒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⑨⽴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为⼈制,双重之病未悟⽿!⑩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从⼼所欲。★本是“舍⼰从⼈”,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