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心素养(2):如何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leeechen64 2023-08-26 发布于海南
新课程标准(2022版)出台,各学科明确了学科的0核心素养。如何将其落实在课堂,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核心素养要真正在课堂落地,首先要从设计教学目标开始。
01

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基础性和生长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二、什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即某一课程在教学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结果;二是课堂教学目标,即某一课程的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所要达到的结果;三是教育成才目标,即某一课程或整个教学体系所要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是教学评价和教学设计的依据。本文提及教学目标属于第二层次——课堂教学目标,即某一课程的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所要达到的结果。
三、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目标关系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目标关系密切。一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还包括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塑造、价值观的引导等。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又是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具体来说,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还要考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塑造、价值观的引导等,使课堂教学目标更加全面和完整。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目标相互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意义,促进课堂氛围的改善和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同时,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其能力和素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课堂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02

当前中小学教师在撰写

课堂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先看下面的案例,然后分析这些教学目标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案例1:初中化学《空气的组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简单的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探究。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
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案例1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三维目标”不是三类目标,而是“一体三面”。因此案例的三类目标需要三维融合或三维整合。

教学目标的撰写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双基”——教学目标的1.0版本;(2)“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2.0版本;(3)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3.0版本。

本人曾在《80%以上的教学目标都不正确》和《“三维目标”已经过时了吗?》中指出,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三维目标是三类或三种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开来写(包括一些名师和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是如此)

其实大多数课堂教学只有一种或一类教学目标,即认知学习目标(当然按照布鲁姆目标分类有: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和情感体验三大领域)。这是因为学习、理解、掌握知识需要方法,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个过程;任何人学习任何东西只有感兴趣、情感投入、态度端正才可能学得快、学得好和学得牢;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材内容自然就会体现社会和时代进步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所谓的三维目标不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罢了(“一体三面”),而不是三种(类)目标。

二是教学目标设的方法、态度、落实路径等表述需要更进一步的具体化

1. "了解空气的组成"可能需要更具体的表述,以明确学生需要了解的内容。例如,是否需要知道空气中主要气体的种类、比例以及其各自的性质?

2. "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也需要更具体的表述。推测的依据是什么?是基于生活中的观察,还是基于已有的科学知识?

3. "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需要具体阐述。什么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生需要了解或掌握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

4. "能提出问题"这可能需要更具体的指导,因为提出好的、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并不总是直接的。那么,学生应该如何提出好的科学问题?

5."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需要更具体的定义或示例,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的物质观。

6. "科学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也需要更具体的指导。如何科学地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和结论?是否需要考虑实验的背景、目的、方法和结果?

7."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可能需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观念?如何平衡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案例2:初中地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2.认识各种基本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掌握在地图上识别地形也形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科学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培养

2.学生地理思想和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案例2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识导向而非素养导向

1.缺乏整体设计、三维目标割裂(缺乏对育人价值认识和落实的整体考虑)。教学目标设计缺乏整体考虑,没有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可能导致教学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习主体不清、主要考虑"教"(缺乏对学科逻辑和学习逻辑的整合)。教学目标设计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教"而非"学"。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3.重知识点落实、学习过程缺失(指向知识和具体方法,而非素养)。教学目标设计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落实,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教学过于注重记忆和应试,而忽略了对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测量评价(动词内化而非外显,无法体现"教学评"一致)。教学目标设计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无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可能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类似于案例1和案例2这种课堂教学目标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常态。

03

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目标的主要特点

案例1教学目标修改为:

1.通过空气组成的研究辨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体会研究混合物组成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探究氧气的性质,能说明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主要用途,建立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初步体会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氧气制取的学习,知道物质既有天然存在也有人工创造;初步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结合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应,知道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实现物质转化;了解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依据化学变化的特征对常见化学反应进行分类,辨别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3.通过氧气的全面学习,初步形成从物质的存在、分类、性质、应用、制备等角度系统认识物质的思路;能完成氧气制取和性质的实验,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分析实验实施的合理性,能体现严谨求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4.依据空气的成分和氧气的性质,初步分析和评价实际应用;分析空气质量报告,初步尝试对空气保护等社会性科学议题主动展开讨论,认识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初步形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与社会责任。

通过上述修改后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概括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的四个特点:

一是整合性。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融合,重视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的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注重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

二是具体化。基于核心知识阐述素养的具体表现,体现教学目标的进阶性,确保教学目标能够具体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三是可落实性。有相应的活动载体,确保教学目标能够具体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四是可评价性。强调学生活动表现,使其可观测、可评估,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04

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目标设计方法

一、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目标设计包括内容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1)学科课程标准;(2)教科书(课本/教材);(3)学生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程序。(1)明确课程要求——(2)明确学生的发展空间——构建教学目标框架。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1)分析课标和教科书,构建内容结构,明确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等;(2)结合课程要求,全面、精准分析学情,明确学生的已有表现,障碍点和发展点;(3)明确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目标的框架,目标叙写要融合知识、方法、态度等维度;选择行为动词,关注素养发展的全面性和进阶性

素养导向教学目标设计

依 据

   程  序

                    方   法

课标

课本

学生

明确课

程要求

分析课标和教科书,构建内容结构,明确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等

明确学生

发展空间

结合课程要求,全面、精准分析学情,明确学生的已有表现,障碍点和发展点

构建目

标框架

明确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目标的框架,目标叙写要融合知识、方法、态度等维度;选择行为动词,关注素养发展的全面性和进阶性

二、具体操作

以"东南亚"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撰写为例

(一)课程标准分析

1.课标内容要求——学什么(明确学习的核心内容)

学生应能够:

使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对某地区的地理位置进行详细的描述,并简要归纳其自然地理特征,同时解释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主题四,认识世界2)

说明:

本主题以世界范围内的部分大洲、地区、国家为研究对象,旨在使学生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并初步掌握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基本方法。

2.教学提示——怎么教、怎么学(体现对学习路径和过程的要求)

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世界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意识。(体现学习对于学生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要求是,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设计有驱动性的地理问题和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同时将评价嵌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本主题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要有重点地设计学习活动。

3.学业要求——学到什么程度

学习本主题后,学生应能够:

(1)使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从地理位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等角度,描述并简要分析某大洲、地区和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

(2)结合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事物和现象,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简要分析这些事物和现象发生的区域地理背景,形成从地理视角看待、探究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具备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主题四,认识世界2)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

4.学业质量——如何评

评价学生学业质量的标准如下:

(1)在各种情境中,学生应能够凭借空间、区域意识,从各种媒体中获取世界或中国不同空间尺度地区的地理信息,并准确描述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等信息(区域认知)。

(2)学生应能够从系统、动态的角度,简要分析区域地理特点与差异、区域间的联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学生应能够秉持区域协调发展的观点,针对某区域出现的人地关系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人地协调观)。

以上评价标准将用于评价学生在主题四“认识世界”的学习成果。

(二)教材分析

在现行各版本教材中,“东南亚”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单元。这个单元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和文化等。通过对东南亚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以及它们对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

此外,东南亚地区还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使得该地区成为了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地区。通过对东南亚地区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以及这些交流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在教材中,东南亚单元通常被安排在第一个学习的世界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的内容相对较多,需要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分几个课时完成。此外,通过对东南亚地区的认识,学生可以逐步明确认识地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为后面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东南亚地区,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水平,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各区域人们通过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协调,不断发展。

因此,教材中的东南亚单元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例如运用地图分析大洲位置特点的方法,以及运用地形图描述地形特点、运用气候相关地图和图像描述气候特点等的技能和方法。这些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将为东南亚的学习提供重要的支撑。

然而,学生在说明地理和气候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对于认识区域的内容和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以提升他们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水平。

对于东南亚这个主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相对比较熟悉,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一些相关知识,有些学生甚至有旅游经历,因此对该主题的兴趣浓厚。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进行东南亚的学习之前,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于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案和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可以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水平。

(四)设计和撰写核心素养导向、可测可评的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周边国家或地区、海洋位置等,简要归纳其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等。(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说明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包括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方面,并初步学会认识地区地理特征以及人地关系的基本方法。(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3)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并初步具备采取行动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世界地图以及东南亚等地图,准确描述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区域认知)

(2)能够运用东南亚地形图、气候地图和图像等,简要归纳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区域认知)

(3)能够尝试概括认识一个区域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的工具,并掌握利用工具概括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的基本方法。(综合思维、地理实践)

3.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现实生活实例,运用东南亚工农业、交通运输分布图,景观图片及文字资料,深入说明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综合思维)

(2)在东南亚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小组合作,通过查找一个陌生区域的相关资料,说明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是如何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并初步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地理实践、人地协调观)

(3)能够开展交流和讨论,尝试概括分析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特征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关系的基本方法。(综合思维)

以上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可评价,体现了阶段性、连续性和递进性的特点。


05

撰写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可测可评

的教学目标的建议

一、撰写的一般格式

(主语学生隐去)学习任务或情境+行为动词(要评测的行为表现+程度)+地理知识内容/品质、情感等。

例如:学生需要撰写一篇关于东南亚的报告,要求如下:

学生需要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其自然地理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学生还需要结合实例,说明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学会认识地区地理特征以及人地关系的基本方法。最后,学生需要初步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周边国家或地区、海洋位置等,简要归纳其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等。

(2)结合实例,说明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包括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方面。

(3)初步学会认识地区地理特征以及人地关系的基本方法。

(4)初步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并采取行动的意识。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程序

(一)领会课标要求。首先,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具体规定。这些要求通常包括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学习水平和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规定。

(二)明确教材特点。在理解了课标要求后,需要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理解教材的编排和设计特点。这有助于我们确定核心内容,厘清认知路径和抓准测评要点。

(三)准确把握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信息,以便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四)撰写教学目标。在明确了核心内容、认知路径和测评要点后,需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可评价,并且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符合。具体要求如下:

(1)确定核心内容(大概念、大观念)——学什么

(2)厘清认知路径——怎么学

(3)抓准测评要点——怎么评

(4)准确语言表述

三、体现核心素养导向
(一)紧扣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内涵,体现学习对于学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意味着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与课程的核心素养要求相符合,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能够体现学习对于学生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如,“在现行各版本教材中,"东南亚"都是第一个学习的世界地区。一方面,东南亚内容较多,需要采用单元教学分几个课时完成。另一方面,通过对东南亚地区的认识,学生开始逐步明确认识地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为后面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学生通过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认识,提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水平,逐步认识到各区域人们通过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协调,不断发展。紧扣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内涵,体现学习对于学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整合三维目标,在真实情境下,学习并应用所学解决问题。这意味着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整合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可评价,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路径和过程。
例如,“结合实例,说明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学会认识地区地理特征以及人地关系的基本方法。同时,明确学生学习后的行为表现,例如能够准确描述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能够初步学会认识地区地理特征以及人地关系的基本方法。”
以下是对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具体建议:
(一)突出学科课程学习的核心内容。学科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突出核心内容的地位,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核心内容。
(二)表现出学生学习的路径和过程。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学生的学习路径和过程,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三)明确学生学习后的行为表现。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后的行为表现,以便教师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核心素养水平。
(四)利于测量评价
(一)以学生的学习表现作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而不是只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这意味着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地描述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和行为表现,以便教师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应该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可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进步情况。
(三)以行为动词描述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目标应该使用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学习水平,以便教师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表现。例如,使用“能够准确描述”、“能够独立完成”等行为动词,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要求。
五、整体统筹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突出单元整体,统领整个单元。这意味着单元教学目标应该基于整个单元的内容和主题来制定,要体现单元的整体性和内在逻辑。
2.体现单元在整个课程、主题中的地位、作用。这意味着单元教学目标应该与课程目标和主题目标相符合,要体现单元在整个课程和主题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3.表述注意综合性、可操作性、可评可测。这意味着单元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简洁明了、具体明确,能够涵盖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并且能够被测量和评估。
(二)课时教学目标
1.细化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这意味着课时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单元教学目标来制定,将单元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个课时中,使其更加具体和可操作。
2.突出阶段性、连续性、递进性,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这意味着课时教学目标应该与单元教学目标相符合,要体现课时之间的衔接和递进关系,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规律。
3.突出核心素养在学习中的落实和水平的提升。这意味着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核心素养水平和能力。
4.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可评可测。这意味着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简洁明了、具体明确,能够涵盖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并且能够被测量和评估。同时,目标应该具有综合性,能够涵盖知识、能力、情感等多个方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