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景德镇(2)·明代珠山御器厂的建立,瓷器开始伴随国运兴衰

 河蚌旅行 2023-08-26 发布于内蒙古

明代御器厂的国内订单与外销瓷

元代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先后爆发,朱元璋曾长期盘踞在景德镇一带,与陈友谅的军队对峙,当地传说他曾在兵败时躲进浮梁红塔藏身,由此躲过一劫。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在元代浮梁瓷局基础上设陶厂,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改为御器厂,即明代官窑。朝廷内府每年提出式样,委派中官督造,为满足宫廷需要,官窑不计成本,讲究质量,同时还不断开发新品。从此以后,景德镇瓷器业质量开始直接反映出国运的兴衰。

浮梁县红塔。

在宋、元以前,全国各地都有名窑分布,产品各具特色,拥有各自的市场,水平相差不大。但从明代开始,景德镇瓷业的技术水平和烧造规模都明显超过各地窑场,产品占据了全国主要市场,宫廷用瓷也几乎全部由景德镇供应。永乐时期,建有官窑20座,到了宣德以后,增至58座,每个窑都各有各的用途。与此同时,景德镇民窑发展迅速,为了扩大市场,民窑也不断提高质量,最盛时有民窑900余座,瓷工10余万众,出现了“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的盛况。

浮梁县衙。

明代景德镇产品以青花五彩和颜色釉为主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将陶瓷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地。在青花的制作和青料的运用上,明代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是中国青花瓷发展的高峰。另一方面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也取得了卓越成就,著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明万历《神宗实录》中写道: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可见斗彩鸡缸杯在当时就已经价值连城。

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

随着明代远洋贸易的开拓,景德镇瓷器大量外销,贸易网络遍布欧、亚、非各国,成为奢华的外贸商品。随着瓷器的输出,景德镇的瓷艺也对世界各国的陶瓷产生了影响,在埃及、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制作的陶器中,都可以明显看到明代景德镇瓷器的影响。明嘉靖时督运官王世懋曾有记录,火光天,夜令人不能寝,戏之曰,四时雷电镇。明代的景德镇既是中国的瓷都,也对世界产生的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景德镇图。

清代康雍乾三朝,景德镇制瓷历史上的最高峰

我们在景德镇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这句话来自清代浮梁县令沈怀青写的短歌《窑民行》,原文是:“景德产佳瓷,产器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反映出明清时期景德镇天下瓷都的规模与气势。清代景德镇大部分人口都是外来的,著名的有都帮、杂帮和徽帮,负责生产、运输和销售,我们认识的几位师傅祖上都是九江都昌县过来的,他们说景德镇过去就被叫做都昌人的码头。

珠山御窑厂。

清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代,特别是康、雍、乾三朝,景德镇制瓷业达到了历史高峰。自元代起,中央政府就在景德镇设有督陶官,直接传达朝廷意见,元代督陶官由地方馆担任,明代督陶官大部分都由内务府太监担任,到了清代则由内务府官员担任,文化和修养都大大提高。清初的督陶官对质量要求严格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出现了以督陶官姓氏命名的“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

唐英像。

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来到景德镇督陶,他用三年时间与工匠打成一片,全面掌握了制瓷工艺。唐英督陶长达28年,尽革前朝之弊,重视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不仅官窑的产量质量提高,而且花色品种也大幅增加,对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唐英还对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进行了全面总结,撰写了《陶成记事》、《陶人心语》和《陶冶图说》,是研究传统陶瓷工艺的重要文献。

故宫馆藏清代仿生瓷果盘。

清代官窑基本采用官搭民烧制度,取消了明代那种对民窑限制性的禁令,充分释放了民窑的发展潜力,使制瓷工艺达到新的水平。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红釉、素三彩;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斗彩,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种颜色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在全盛时期,制瓷工人有20余万,全部的宫廷用瓷都由景德镇供应,社会上绝大部分民间用瓷也由景德镇供应;景德镇瓷器销往世界五大洲,其中销往欧洲的瓷器的数量非常巨大。康熙年间,景德镇瓷工对窑炉进行了改革,发明了蛋形窑,因其以松柴为燃料,又称为“柴窑”。蛋形窑在我国陶瓷史及窑炉技术史上有特殊地位,为景德镇瓷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对欧洲的陶瓷窑炉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代包袱瓷瓶。

清末到民国年间,衰落时期的民窑生产 

清嘉庆以后,瓷业生产日渐衰落,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景德镇再次成为战场,咸丰五年(1855年)御窑厂被迫停办。战争结束后的同治五年(1866年),朝廷曾派官员到景德镇调查,能开工的瓷窑只剩了不到30个,因而未能恢复,据说景德镇烧太平窑的风俗就是当时留下来的,表达了百姓在战争之后渴望太平的愿望。据同治八年(1869年)统计,当时景德镇只有细瓷窑60个,经历沉重打击之后,民窑也一蹶不振。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江西瓷业公司,终因内战频繁,国力衰竭,无法挽回衰颓之势。

民国彩瓷济公像。

然而在此时,一批优秀民间陶瓷艺术家却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珠山八友当时的名称是“月圆会”,大都是御窑厂停烧后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八友”分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珠山八友”是近代景德镇的优秀代表,二十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改革先驱,也是近代各种艺术流派的艺术宗师。正是由于景德镇广大瓷业工人的努力,使大量的传统技艺得以保留。抗日战争爆发后,景德镇遭到日机的狂轰滥炸,仅有30多座窑生产,瓷器产量急剧下降。

珠山八友之一何许人,粉彩雪景人物。

建国后的十大瓷厂和工业特种瓷

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建市,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积极恢复瓷业生产。1949年8月着手筹建国营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1950年开工生产,同年5月成立景德镇市瓷业公司。1952年开始“建国瓷”的试制,这对恢复和发展传统技艺有着重要意义。随着1957年景德镇试制、试烧大型倒焰窑成功,使陶瓷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1965年试制、试烧隧道窑成功,结束了千年以来以柴烧窑的历史,每年为国家节省大量木材。同时它开拓了瓷器烧炼的新路,促进陶瓷工业多门路的发展,如建筑瓷、电瓷、耐酸瓷、纺织瓷、砂蕊、瓷手模等工业用瓷的生产。

建国初年的功能瓷矿灯电池盒。

1974年四月,中央办公厅向江西省委下达任务,要求在三个月内完成毛主席用瓷的研制生产任务。这项研制生产任务简称为“7501工程”,被誉为建国后的红色官窑。7501瓷呈半薄胎状,器形主要有茶具、餐具等,画面为水点桃花或水点梅花。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景德镇陶瓷业已经形成一个包括原料开采、陶瓷机械、耐火材料、石膏模具、瓷用化工、窑炉修建、生产销售、科研教学等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能够烧制各类品种的日用瓷、旅游瓷、纺织瓷、建筑瓷、卫生瓷、电瓷和特种耐热、耐酸瓷等,其品种繁多、色彩纷呈。

1990年北京亚运会用瓷。

现在景德镇已经不是大家习惯意义上的餐具、茶具、花瓶集散地了,很多工业用瓷都是我们日常见不到的。当地一个朋友曾在家中给我们展示过一个奇怪的方形盒子,上面三个窟窿,他说这是解放初期这边烧制的矿灯接线盒。另一个老板的工厂里专门制作陶瓷刹车片,每年订货量巨大,临走时他送了我们一人一个陶瓷不粘锅,还有刀铲等全套餐具。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武装直升机——直10就是在景德镇生产的,上面有很多陶瓷部件,还有个团队正在研制一种陶瓷浮力装置,据说成功之后可以在南海直接固定扩展岛礁,方便后期的吹填建设。

鸟笼子粉彩粉彩瓷灯。

作坊里还在使用的柴窑。

了解陶瓷史最好的地方是景德镇的博物馆,这里提供了最权威的陶瓷断代标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中国陶瓷博物馆前身是景德镇陶瓷馆,建立于1954年,是国内第一家大型陶瓷专题艺术博物馆,八个展示厅展示了自汉唐以来历代陶瓷珍品。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是景德镇目前唯一一家研究、陈列景德镇计划经济年代陶瓷历史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相继成立了、人民、新华、东风、景兴、艺术、光明、红星、红旗、宇宙、为民、华风和雕塑、红光、曙光、新光等十几家大型瓷厂,人们习惯称“十大瓷厂”,现在景德镇的大师级人物大都曾在这里就职,我们认识的每一位师傅都会领着去这儿转一圈,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激情岁月。

六十年代人物瓷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