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贵银老师:“王阳明4句教”里藏着开悟的秘密(听懂了这段,可以开悟)

 了然于心360 2023-08-27 发布于黑龙江

视频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意啊,就这一段很重要,你听懂了就能够在认知上有一个极大的提升。

王阳明的四句教大家都听过,对吧?

王阳明的四句教,如果对于这个光明心性的认识不深刻,这四句话基本上是解释不对的,就讲不到点子上。

我看过一些所谓大师在讲四句教的时候,我其实际上我都听不下去。

他们基本上对这四句话没有理解,根本就没入门,根本就没有抓住他的本质和核心。 

第一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第二句话叫有善有恶意之动。

第三句话叫知善,知恶是良知。

第四句话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这是心本来的样子,是无善无恶。

当然这个善恶呢,站在儒家角度来说,因为儒家讲善恶其实不光是无善无恶,心本来的样子,无高无低,无是无非就是一切分别都没有,就心本来的样子,没有分别。

这个六字,慧能大师在他的开悟偈中说过一句话,叫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有是非善恶的分别,只要你有分别,说明你心中必有一物。

王阳明给他讲,必有事焉,心肯定有事了,心这事儿怎么来的呢?

你分别出来的,你不分别,他哪有什么事,你看的东西你看着不动,也不执着,不分别不分析,他哪有什么事,事儿都是人分别出来执着出来的。

这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和心本来的样子是没有任何分别的。

当然,他用善恶这种对立的分别作为代表啊,因为儒家主要讲善恶嘛,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那我们现在有分别了,因为什么有的分别呢?

他说有善有恶意之动,意之动就是意动可,其实说意之动啊,你要联想到儒家《大学》里面那个诚其意就是诚其意正其心。

那心正了。

什么叫正呢?

就回到心本来的样子了,就是回到心不分别不执着的状态,就是心正了心。

心只要有偏私,有概念的执着有所住,那心就不正。

怎么叫心不正?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个妇女经过孩子的房间,看见两个儿子每人抱了一本书睡着了。

那这个母亲呢,她喜欢小儿子,不喜欢大儿子,在房间里面看见这两个孩子每人抱着书睡觉了。

到了房间就给她老公说,她老公,你看你那两儿子,你那个大儿子太不像话了,一拿起书来就睡觉,一拿起书来就睡觉。

你看你的小儿子多棒,睡觉都不忘着抱着书,这说明什么?

说明她心有偏私,她心不正,她有分别,有执着,所以她无法所客观的判断。

所谓意之动,就是他心意动了,就是你的分别执着动了,这个六祖慧能大师那个坛经里面,是两个小和尚在那争论风在动;他说幡在动,是风在动;是幡在动,就是风吹着那个幡布飘起来了。

一个和尚说是风动,幡才动了,所以风在动。

一个和尚说明明是幡在动,到底是幡动呢,还是风动呢?

六祖慧能大师说是仁者心动,是你心动了,是你心有分别了。

他这个动如果你不去分辨他,你不去分别他,他动不动跟你什么关系,你根本就没有不在意他。

你之所以在意他,而且还争起来了。

说明你心不光动了,还执着了。

所以六祖慧能大师直接给他指出来了,实际上是仁者心动,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但是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个意的动的过程,怎么从无善无恶心之体状态下,变成了意之动了?

就本来我们是清净无染的状态,为什么又有了嫉妒,有了怨恨,这些东西都怎么出来的?

就这个过程,就这一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个意之动这三个字儿就能讲三天,能把它讲明白。

三天实际上他讲完了以后,你会觉得很震撼。

原来人是堕落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怎么从不动状态到动,当你知道了是怎么从无善恶心之体的状态变成今天的样子呢?

你就知道怎么回去,就顺着他动成今天的样子,再顺着这条路再回去。

这个就涉及到进入内心达到清净状态的次第。

这个次第涉及到怎么修?

这涉及到这个必须要明白人的妄念是怎么产生的。

你比如说我举个例子说,前面有两个女生,一个是你太太,一个是别人家太太。

别人家太太长得比你太太好看。

然后我内心不平衡了。

当你眼睛第一个看到这两个女的站在这地方的时候,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第一反应是两个东西,然后你判断这是两个人,两个女人一个好看,一个不好看,一个是我的老婆。

这中间过了好几步,你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由于这个过程特别快,所以我们感觉不到这个他有什么不对。

首先是两个东西,然后这是我的老婆,让我内心不平衡了,只是我生气了之后,后面有了这些烦恼。

但是当你还没判断出这是什么的时候,当你第一看到就是两个人,这两个人第一刹那是平等的,没有什么美不美,这就是两个存在。

当你分辨出一个美一个不美的时候,她就已经不平等了。

只要你开始产生,分别就已经不平等了。

当有我升起的时候,他就烦恼就升起了。

当然你眼睛为什么能看见这两个东西?

这个有一个成像的过程,有眼睛看到东西的过程。

这个也是心的发挥作用,你得把这些过程都弄明白了,然后你才知道怎么回去,也不知道能不能听懂啊。

因为他本来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就只能大些这么一说。

你知道他有个过程的,呃,这是第二句话。

第三句话,知善知恶是良知,善恶,包括一切的不平等啊。

比如说你看看这两个女的,首先她是个人,谁知道这两个是个人,谁知道这两个是个女人,谁知道这里一个好看,一个不好看,谁知道这是我的我家太太,谁知道,这是我。

我再问一个,你就不一定觉得是我了,当你起了妄念的时候。

妄念一动,我就问你,妄念一动起了妄念,起了恶心,那谁知道你起了恶心?

当你开始分辨善恶的时候,已经有了善恶了。

当你开始心变得不平等的时候,谁知道你的心动了,谁知道你的心分辨了自性良知。

大家有没有听出来?

我问这个谁知道三个层面的,谁知道我问层面越来越深。

一开始那是一般情况下才知道谁知道好吃不好吃,谁知道是男人,是女人。

那个我知道,但是我在问你这个分别是谁知道,假设你不分别了,就是我现在通过训练我不再分别了,谁知道你不分别了。

那如果你说我判断,我知道我不分别说明你又分别上了呀。

然后你还能叫出自己的名字了,说明你又分别上了吗?

都有了概念了。

那在你不分别的情况下,谁又知道你不分别了,这个才是良知。

那王阳明这个良知从哪里来的?

从孟子那来的,孟子怎么说的呢?

孟子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叫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叫良能,就不需要学,就知道的,就能会,不学就会的。

叫良能,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我不学,思虑我就能知道这良知。

那你思虑就是有分别了嘛,你意识到了吗?

你通过思虑才知道的,这不叫良知。

这男人女人,你知道是男人女人谁知道的,我知道的,这不叫良知,这就是人的思维辨别。

如果知道啊,我知道这是男人女人,这就叫良知。

那达到良知那就太容易了。

那人人都可以在良知水平上了,我根本不动思维,我就知道世间万物的这本质,我根本就没有动思维。

我不在意之动的状态下,我就能够知道是非善恶。

我根本就不是用分辨分辨出来的,只要有不平等,只要出现了分别,我就知道发生了分别的这个知,这个才叫良知。

达到这个状态下,他叫致良知,他就找到了良知。

所以这个治良知他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他是需要通过严密的训练才能达到良知的。

所以很多人把良知当成是良心,这个不能叫良知。

他虽然是良知的一种表现,但是他不是真正的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你要做的不虑而知,那你是不是要达到一种不虑就不动念,对世界万物进行观察,那叫良知吗?

这个其实市面上有很多人搞不清楚,讲阳明心学的,基本上都讲不出这个点。

因为他没有体验,他不知道。

其实这个良知要把心训练的像镜子一样,没有污染的镜子一样,镜子照事物,客观照镜子。

不会分你我他,镜子照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在镜子里看的出他是一个整体。

但是我们看的时候它是不平等的。

我有了概念,他就不平等了,在心要像镜子一样,这就很难了,我们就需要练。

当然大家会说,那如果人不分别的还能判断是非善恶吗?

能啊,说良知尽管不分别,它一样能够判断是非善恶。

那这个判断是非善恶,和我们的平时那个判断是非善恶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良知判断是非善恶和我们平时那个善恶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那个判断有我的升起,这个是非判断他没有我的升起。

因为人一旦有我的升起就变得不客观了。

就像那个母亲看两个孩子她不客观了,她有一个主观认识,有先入为主。

我们很多烦恼,很多痛苦是从有我有我的执着,有不平等心所引发的。

但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天天带着立场去看问题,但是早就忘了我是有立场的。

所以我们会把我们得出的结论当成事实去执着。

实际上我们忘记了,我是带着立场有结论的。

所以我经常会给这个一个学员说,他在来给我反映问题的时候,我说你先观察观察你的心有没有带立场。

他看看这个心,他说老师不好意思,我带立场了。

那你带了立场了,那你判断这个你对这个人的判断,你还能有准确吗?

你本来就有一个私心在这里了,你怎么能对人做出客观认识呢?

就做不到了,这是第三句话,叫知善知恶是良知。

那怎么样才能致良知呢?

达到有良知呢?

就为善去恶是格物,为善去恶就克己复礼。

事上磨炼,这这是佛家的叫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这些都属于格物格什么呢?

格心中之物,而且这些格心中之物,就把心中的所有的分别执着都要去除。

这心看着像镜子一样,这就是时时勤拂拭,勿惹尘埃,这是个过程。

刚才六祖慧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个境界。

事实上我们的心它本来是清净的,就太阳光本来是太阳光,不是因为你有个乌云,我太阳光就不是太阳光了。

我太阳还是太阳,太阳没有受到什么损害,只不过你有了乌云,你待在乌云上了,你跟乌云执着上了,那是你的问题。太阳还是太阳,这就是所谓六祖慧能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这个镜子还是镜子,我根本就没受污染,擦不擦我都是镜子,只不过你擦灰尘的人是因为你的心住在灰尘上了,所以你要擦灰尘。

如果你的心住在镜子上,镜子是镜子,灰尘是灰尘,你现在你的心住在镜子上,根本不住灰尘上,灰尘对有什么影响呢?

你房间里有个床,床旁边有放了很多垃圾桶,丢了一地的西瓜皮,你睡的是床,你没有睡西瓜皮上,西瓜皮对你有什么影响呢?

西瓜皮还是西瓜皮,床还是床?

你睡的是床,你住在床上呢,你没住西瓜皮上的,你觉得西瓜皮对你有影响了,你是不是住在西瓜皮上了?

你心住在西瓜皮上了呀,所以你才需要擦。

所以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的,跟神秀禅师所说的,他本身不矛盾,他只不过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的。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你根本就没法住在镜子上,那你只能去擦镜子。

因为你老是住在污染物上嘛,那镜子上有污染物,这个污染物老是影响你,那你只能把它擦掉。

但是如果你的境界足够高,我直接住在镜子上,我根本就不管灰尘。

那灰尘对我有什么影响呢?

这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格物达到极致状态,就是我直接住在本体上,但是这里面有前提,就是你得知道什么是本体,你得能见到这个本体,你才能住在本体上。

我都不知道这个是个啥,我怎么住在本体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神秀禅师这个方法大家都是离不开。

因为你不擦,你也见不到那个镜子,比如见不到镜子,你怎么住在镜子上呢?

都根本见不到。

所以你得先擦一段时间,镜子露出来了。

再而这是镜子,那我住在镜子上就好了。

当然这个是一个过程,这个格物它有一个次第。

那这个次第我想下一次我讲这个儒家的《大学》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知止止在哪里。

你心指在哪里,才能真正入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就把这个次第方法告诉大家,就这个内容我可以告诉大家,整个市面上没人讲,这是我一个人在讲。

因为儒家里面根本就没把这个方法传承下来,所以我们需要给它补充进去。

大学这篇文章非常高级,直接指指在本体上,那止在哪里来说止于至善。

什么叫至善?

至善就是中庸。

你指的中庸境界,那事上就能磨练了人,在事上磨练这种中庸境界,不偏不倚,不走极端。

只要你内心有所偏私,他就不是至善了。

所谓至善是什么?

就是无善无恶,超越善恶的叫至善,还有善恶对立的都不属于至善,是超越善恶的。

这个怎么去训练,然后才能明白,他们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定。

这个是关于王阳明四句话啊,简单这么一说啊,这个内容讲起来其实很丰富,也很震撼。

就是实际上我这么给大家一讲,是你知道他的四句话的高度是很高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