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劝学》《师说》《赤壁赋》挖空练习及默写

 一中大语文 2023-08-27 发布于福建

劝学(荀子)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废弃)。

青,取之于(介词,从)蓝,而青于(介词,比)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輮(同煣,用火烤使木材使之弯曲)以(介词,把)为轮,其曲中规(圆规)。虽有(同又)槁(枯)暴(晒),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经过墨线比量)则直,金(指金属制的刀斧)就(靠近、接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连词,表递进,并且)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天天)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通智,见识)明(明达)而(连词,表并列)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一会儿)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后跟)而(连词,表修饰)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连词,表顺承)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利用)舆(车子)马者,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于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天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兼词,在那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的心怀)备焉。故不积跬(半步)步(跨两脚),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劣马 )十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 ),功在不舍(停止、止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刻)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名词作状语,向上)食埃土(泥土、尘土),下(名词作状语,向下)饮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因为)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蟹钳)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托身、安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           )绳,輮(          )以(           )为轮,其曲中规。虽有(    )槁(     )暴(           ),不复挺(     )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            )就(          )砺(          )则利,君子博学(         )而日(          )参省(         )乎己,则知(         )明(          )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      )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假(          )舆(          )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         )步(           ),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           )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           )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 


重点实词释义参考答案


1、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成语“死而后已”)。

2、青,取之于(从)蓝,而(表转折,然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却)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輮(通“煣”,使弯曲)以为(把它做成)轮,其曲(弯度)中(合乎)规(圆规)。虽(即使)有(通“又”)槁暴(晒干),不复挺者,輮使之然(这样,成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故(所以)木受绳(经受墨线比量)则直,金(金属制的刀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格外注意“砺”的偏旁是“石”,右边是“厉”)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并且,而且,表递进)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省察)乎(相当于“于”,对)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并且,而且,表递进)行无过矣。

3、吾尝(曾经)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曾经)跂(提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但是,却)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大,成语“疾风知劲草”)也,而闻者彰(清楚,成语“欲盖弥彰”)。假(借助,利用,成语“狐假虎威”)舆(车)马者,非利足(脚走得快)也,而致(到达,注意与下文“至千里”的区分,口诀“有车有马有反文,无车无马无反文”)千里;假(借助,利用)舟楫者,非能(善于)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借助,利用)于物(外物,各种客观条件)也。

4、积土成山,风雨兴(起,成语“兴风作浪”)焉(兼词,即“于此”,从这里,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即“于此”,从这里,在这里);积善成德,而神明(人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备焉。故不积跬(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格外注意“跬”的偏旁是“足”,与走路有关)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成江海。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功在不舍。锲(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定语后置,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上(名词作状语,向上)食埃土,下(名词作状语,往下)饮黄泉,用(因为)心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也。蟹六跪(蟹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鳝鱼,格外注意“鳝”的偏旁是“鱼”)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因为)心躁(浮躁)也。


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达到千里。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拿刀刻东西,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着。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文化常识:

君子: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春秋末年,逐渐成为“有德者”的称谓。在儒家系统里,君子是“圣人之下,富有礼仪规范的人”。《劝学》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金:在古代,“金”的含义较广,不单指黄金,古代铜为贵重金属,很多时候称“铜”为“金”,“金”可泛指钱财,也可泛指金属制品。“金就砺则利”中的“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驾:马拉车一天叫一驾,“驽马十驾”中的“十驾”指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


易写错的字填空

君子曰:学不可以(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 )(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则(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则(  )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  )也,而闻者(  )。假(  )马者,非利足也,而(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  )步,无以(  )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一跃,不能十步;(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  ),非蛇(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  )也。


高考真题默写

1、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

【答案】 輮以为轮  輮使之然也   

2、

【2020年高考天津卷】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5)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2020年高考江苏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2)_____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答案】   锲而不舍  

4、

【2019年高考江苏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2)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答案】(2)君子生非异也

5、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6、

【2018年高考江苏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2)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答案】(2)无以至千里



理解情景性默写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7.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思想。

8.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须“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13.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

1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8.《荀子·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理解情景性默写答案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学不可以已   

7.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学不可以已   

1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6.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8.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方便读背式默写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 ”(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语文阅读时整理学不可以已)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      ,     ”表达的思想一致。(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4)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5)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      ”观点相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6)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8)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            ”,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            ”,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虽有槁暴,輮使之然也)

(9)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       ,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1)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    ,    ”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3)《荀子·劝学》中“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4)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      ,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5)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    ,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6)《劝学》中“       ”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       ”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7)《荀子·劝学》篇中作者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现象而想到的能提高君子学养的方法是“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语文阅读时整理(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无过错。(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2)荀子《劝学》中指出君子应广泛学习,且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没有过错的句子是“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    ,    ”这一做人的道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4)荀子《劝学》中“      ,      ”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5)强调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6)《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同殆”。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7)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8)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    ,    ”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学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9)荀子在《劝学》中用“         ”,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比喻,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语文阅读时整理还必须学会借助工具。(吾尝跂而望矣)

(30)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    ,    ”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2)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3)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4)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5)荀子在《劝学》中用行千里路作比喻,表达成事需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          ,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6)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7)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             ”;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           ”,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38)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39)“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0)荀子的《劝学》中,“    ,    ”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1)荀子善于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他在《劝学》中用“假舆马”“假舟楫”等有力地说明了“      ,      ”的观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2)《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3)《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4)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荀子在《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句子是“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6)荀子在《劝学》中,用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7)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劝学》一文也不例外,作者为了论证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举完“山”的例子后,又用“    ,    ”这一例作了补充。(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48)荀子在《劝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49)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       ,     ,圣心备焉”可见。(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如果“      ,     ”,那么就能达到“圣心一备焉”的境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         ,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3)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4)老子《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5)荀子的《劝学》中,“    ,    ”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6)荀子的《劝学》中,“    ,    ”这两句从反面揭示了江海之大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道理,通过此例论证积累的重要性。(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7)荀子在《劝学》中,语文阅读时整理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8)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其书题目出自《荀子·劝学》“      ,     ”两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9)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    ,    ”,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60)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是:“     ,    ;   ,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61)荀子的《劝学》中,“    ,    ”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2)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    ,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3)荀子《劝学》中的比喻句“    ,    ”,论述如果学习者能做到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4)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5)荀子《劝学》中写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句子是“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6)荀子在《劝学》中,用雕刻为喻,正反对比,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四个句子是:“     ,    ;   ,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     ,      ,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8)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      ,     ,      ,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9)《荀子·劝学》指出,语文阅读时整理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70)《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1)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为喻反面论述学习不能浮躁的五个句子是:“      ,     ,      ,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2)《劝学》一文中,作者以蟹为例,指出其“                ”是态度浮躁不专一所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3)《荀子·劝学》中蚯蚓“         ,        ”,是因为“用心一也”,而螃蟹“               ”是因为浮躁、不专心。(上食尘土,下饮泉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         ”,这是因为它“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5)荀子在《劝学》中以蟹为喻,从反面论证学习用心专一重要性的句子“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6)《劝学》中,作者将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和“蟹六跪而二鳌”,然而“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7)《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            ”,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            ”。(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作品原文】

《劝学》  荀子

①君子(有学问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②青,取(提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比)水。木直中(合乎)绳,车柔(róu,古通“揉”,使东西弯曲)以为(把……做成)轮,其曲中规(圆规)。虽有(通“又”,再次)槁(gǎo,枯干)暴(pù,通“曝”,晒干),不复挺(直)者,车柔(动词用作名词,指用火熨使物弯曲这道工序。)使之然也。故木受绳(用墨线量过)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金(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lì,粗磨刀石)则利(锋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表递进)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乎已,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yú)(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qǐ,古通“企”,踮起)而望矣,不如登高(形容词做名词,高处)之博见(见得广)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大,强)也,而闻者彰(zhāng,明显,显著)。假(凭借)舆(yú,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马者,非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走得快)足也,而(表转折)致千里;假(凭借,利用)舟楫者,非能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长江与黄河)。君子生(通“性”,资质,天赋)非异也,善假于(向)物也。

④积(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汇积)水成渊,蛟(jiāo,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发洪水的龙)龙生焉;积(积累)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成(养成)德,而(表因果)神明自得,圣心备(具备)焉。故不积跬(kuǐ,半步)步(等同于今天的两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动词作名词,水流),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成江海。骐(qí,有青黑色纹理的马)骥(jì,好马)一跃,不能十步(名词性短语用作动词性短语, 跨出十步);驽(nú,劣马,走不快的马)马十驾,功在不舍(舍弃)。锲(qiè,用刀子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雕刻)。蚓无爪牙(爪子和牙齿)之利(锋利),筋骨之强(强健),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食埃土,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下)饮黄泉(黄土地下的泉水),用心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也。蟹(xiè,节肢动物,水陆两栖。)六跪(guì,脚或腿)而二螯(áo,螃蟹等节肢动物变形的第一对脚,形状像钳子),非蛇鳝(shàn)之穴无可寄托(寄身,容身)者,用心躁(zào,性急,不冷静)也。

注: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应为“于蓝取之,而于蓝青”。)2.以为轮。(省略句,应为“以(之)为轮”。)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应为“利爪牙”“强筋骨”。)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6.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7.木直中绳,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8.下饮黄泉(古义:黄土地下的泉水。今义:迷信说法中的地府。)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安身。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

【白话译文】

①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②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③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④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作品简析】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旨在勉励人们要不停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阐明学习的意义,第三段讲学习的作用,第四段讲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理解背诵】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学不可以已)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     ,    ”表达的思想一致。(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4)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5)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     ”观点相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6)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8)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____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_______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虽有槁暴,輮使之然也)

(9)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        ,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1)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3)《荀子·劝学》中“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4)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     ,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5)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6)《劝学》中“    ”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    ”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7)《荀子·劝学》篇中作者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现象而想到的能提高君子学养的方法是“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无过错。(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2)荀子《劝学》中指出君子应广泛学习,且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没有过错的句子是“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做人的道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4)荀子《劝学》中“     ,      ”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5)强调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6)《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同殆”。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7)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8)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学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9)荀子在《劝学》中用“      ”,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比喻,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工具。(吾尝跂而望矣)

(30)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2)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3)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4)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5)荀子在《劝学》中用行千里路作比喻,表达成事需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          ,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6)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7)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           ”;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          ”,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38)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39)“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0)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1)荀子善于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他在《劝学》中用“假舆马”“假舟楫”等有力地说明了“    ,    ”的观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2)《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3)《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4)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荀子在《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句子是“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荀子在《劝学》中,用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6)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劝学》一文也不例外,作者为了论证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举完“山”的例子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作了补充。(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47)荀子在《劝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48)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      ,    ,圣心备焉”可见。(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49)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如果“      ,    ”,那么就能达到“圣心一备焉”的境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0)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         ,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3)老子《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4)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5)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揭示了江海之大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道理,通过此例论证积累的重要性。(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6)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7)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其书题目出自《荀子·劝学》“     ,     ”两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8)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9)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是:“      ,    ;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60)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    ,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2)荀子《劝学》中的比喻句“    ,    ”,论述如果学习者能做到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4)荀子《劝学》中写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句子是“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5)荀子在《劝学》中,用雕刻为喻,正反对比,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四个句子是:“      ,    ;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6)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     ,      ,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7)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      ,     ,      ,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8)《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69)《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0)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为喻反面论述学习不能浮躁的五个句子是:“      ,     ,      ,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1)《劝学》一文中,作者以蟹为例,指出其“              ”是态度浮躁不专一所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2)《荀子·劝学》中蚯蚓“         ,        ”,是因为“用心一也”,而螃蟹“             ”是因为浮躁、不专心。(上食尘土,下饮泉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      ”,这是因为它“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4)荀子在《劝学》中以蟹为喻,从反面论证学习用心专一重要性的句子“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5)《劝学》中,作者将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和“蟹六跪而二鳌”,然而“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6)《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           ”,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            ”。(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yǐ):学习不能停止。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绳,墨线。

輮(róu):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虽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

挺:直。

受绳:用墨线量过。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日参(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

知(zhì):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遗言:犹古训。

干(hán):同“邗”,古国名,在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被吴国所灭而成为吴邑,此指代吴国。夷:中国古代居住在东部的民族。貉(mò):通“貊”,中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的民族。

“嗟尔君子”六句:引诗见《诗经·小雅·小明》。靖,安。共,通“供”。介,给予。景,大。

须臾(yú):片刻,一会儿。

跂(qǐ):踮起脚后跟。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疾:声音宏大。

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假:凭借,利用。舆:车厢,这里指车。

利足:脚走得快。

水:游泳。

绝:横渡。

生(xì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蒙鸠:即鹪鹩,俗称黄脰鸟,又称巧妇鸟,全身灰色*,有斑,常取茅苇一毛一毳为巢。)

滫(xiu朽音):淘米水,此引为脏水、臭水。

苕(tiáo):芦苇的花穗。

射(yè)干:又名乌扇,一种草本植物,根入药,茎细长,多生于山崖之间,形似树木,所以荀子称它为“木”,其实是一种草。一说“木”为“草”字之误。

“蓬生麻中”四句: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成为好人。蓬,蓬草。麻,麻丛。涅,可制黑色染料的矾石。《集解》无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八字,据《尚书·洪范》“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正义》引文补。

兰槐:香草名,又叫白芷,开白花,味香。古人称其苗为“兰”,称其根为“芷”。

渐(jiān):浸。滫(xiǔ):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引为脏水、臭水。

服:穿戴。

所渐者然也:被熏陶、影响的情况就是这样的。然,这样。

邪辟:品行不端的人。中正:正直之士。

蠹(dù):蛀蚀器物的虫子。

强自取柱: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柱,通“祝”(王引之说),折断。《大戴礼记·劝学》作“折”。

柔自取束:柔弱的东西自己导致约束。

构:结,造成。

畴:通“俦”,类。

质:箭靶。的(dì):箭靶的中心。

斤:斧子。

醯(xī):本意指醋。

蜹(ruì):飞虫名,属蚊类。

跬(kuǐ):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骐(qí)骥(jì):骏马,千里马。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驽马,劣马。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 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

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

锲(qiè):用刀雕刻。

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蟹六跪而二螯(áo):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干。下文“惛惛”与此同义。

昭昭:明白的样子。

螣(téng)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神蛇。

鼫(shí)鼠:原作“梧鼠”,据《大戴礼记·劝学》 改。鼫鼠能飞但不能飞上屋面,能爬树但不能爬到树梢,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过人,所以说它“五技而穷”。穷:窘  困。

“尸鸠在桑”六句:引诗见《诗经·曹风·鸤鸠》。仪,通“义”。

结:结聚不散开,比喻专心一致,坚定不移。

瓠(hù)巴:楚国人,善于弹瑟。

沈:同“沉”。《集解》作“流”,据《大戴礼记·劝学》改。

伯牙:古代善于弹琴的人。

六马:古 代天子之车驾用六匹马拉;此指拉车之马。仰秣:《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仰秣,仰头吹吐,谓马笑也。”一说“秣”通“末”,头。

崖:岸 边。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数:术,即方法、途径,引申为“科目”。

大分:大的原则、界限。

蝡(rú):同“蠕”,微动。

傲:浮躁。

囋:形容言语繁碎。

向:通“响”,回音。

方:通“仿”,仿效。

顺:通“训”,解释词义。

原、本:均作动词,指追溯本源。

经纬:直线与横线,这里指道路。另辟蹊径:小路,这里泛指道路。

挈:提,拎。裘:皮衣。

诎:通“屈”,弯曲。顿:抖动,整理。

道:由,遵。礼宪:礼法。

舂:把谷类的皮捣掉。黍:黍子,谷类。

飡:即“餐”,吃。壶: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这里指饭。

楛:原指器物粗糙恶劣,这里是恶劣的意思,即指不合礼义。

争气:指意气用事。

致:极致,最高的境界。

隐:有意隐瞒。

瞽:盲目从事。

谨顺其身:指君子谨慎修养自己,做到不傲、不隐、不瞽,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匪交匪舒”二句:语本《诗经·小雅·采菽》。匪,非,不。交,通“侥”,侥幸急躁。舒,缓,慢。予,通“与”,赞成。

伦:与“类”同义,指类别。

桀纣:夏朝和商朝的亡国之君。盗跖:古代一个名叫跖的大盗。

数:数说,与“诵”意义相近。

是:指全而粹合乎礼仪之美。

五声:宫、商、角、徵、羽,这里指美妙的音乐。

五味:甜、酸、苦、辣、咸,这里指美味。

应:指对外界事物的应变能力。

成人:全人,完美的人。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文言实词 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 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5.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6.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7.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8. 金石可镂(被动句)


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   )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   )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   )耻(   )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   )师。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   )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参考答案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却)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在我的前头,我也应该跟从他而且把他当做老师)吾师(学习)道也,夫庸(表示反问语气)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没有)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代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圣人)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或许,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也,则(却)耻(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明句读,就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的道、业方面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学习),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族,类。这些人),曰师曰弟子云者(云者:如此之类),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差不多)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其(难道)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固定)师。孔子师(以……为师,向……学习)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那些人),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皆通习之,不拘于(被,受)时,学于(向)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古之学者( 求学的人 )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 )传道受(“授,教授,传授” )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代词,知识和道理)者,孰( 谁 )能无惑?惑而(表假设,如果)不从师,其(那些)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本来 )先乎吾,吾从而师(意动,以…为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 学习 )道也,夫庸(表示反问语气,哪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尊师学习 )道(风尚)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疑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 )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 代词,他们);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表转折,却)耻( 意动,以…为耻 )学于师。是故圣益( 更加,越发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大概 )皆出于此乎?爱其(自己的 )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 自身,自己 )也,则耻师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不是)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通晓),惑之不解,或(有的)师焉,或不(同否)焉,小(小的方面)学而大遗(放弃,丢弃 ),吾未见其明(明智)也。巫医,乐师百工之( 这 )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这类人),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像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可,够得上 )羞,官盛(高,大 )则近谀(谄媚奉承)。”呜呼!师道之不复(恢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并列、排列),今其智乃(竟、却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 固定的)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徒(同类的人),其贤(才德优秀)不及( 赶得上,比得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一定)贤(超过)于弟子,闻(领会)道有先后,术业(学术技艺)有专攻(学习、研究),如是而已(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全面地)习之,不拘于( 被 )时,学于(向)余。余嘉( 赞许)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赠送 )之。


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翻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向有看到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翻译: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 智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欤 )!

翻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6.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  )之。

翻译: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文化常识。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百工:各种手艺。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真题试做

1、【2018全国1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2019全国3卷】《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跟踪练习


1.《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 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 以用《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

4.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随着时代的进步,IT行业出现了很多学生业绩赶超老师的事例,许多人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长未必优于年轻,何以如此?韩愈早在《师说》中告诉了我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今对比,批判了当下人们不良的学习风气。

8.韩愈在《师说》中表明择师标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

10.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1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1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13.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       。”

1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一致。

15.《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16.《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参考答案】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7.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8.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游玩)于赤壁之下。清风徐(缓缓)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劝请)客,诵明月之诗,歌(吟咏)窈窕之章。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横(笼罩)江,水光接天。纵(放任,任凭)一苇之所如( 往,去 ),凌(越过 )万顷之( 的 )茫然(旷远的样子)。浩浩乎如冯(“凭”,乘)虚(太空)御风,而( 却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飞升成仙)而登仙。

于是( 在那时 )饮酒乐甚,扣舷而( 表修饰  )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逆流而上 )流光。渺渺兮予(我的)怀,望(眺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依,循  )歌而和( 伴奏 )之。其(代指箫)声呜呜然,如( 像 )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声音婉转悠长 ),不绝如缕(细丝)。舞( 使……起舞 )幽壑(深谷)之潜蛟,泣( 使……落泪 )孤舟之嫠妇( 寡妇  )

苏子愀( 容色改变的样子 )然,正( 整理 )襟危( 端正 )坐而问客曰:“何为其(曲调)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不是)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缭”,盘绕、围绕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 )周郎者乎?方(当)其破荆州,下(攻占)江陵,顺流而东( 名作动,东下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斟酒)临江,横槊(长矛)赋诗,固(本来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 哪里 )在哉?况吾与子渔( 捕鱼 )樵( 打柴 )于江渚之上,侣( 以……为伴侣 )鱼虾而友( 以……为朋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劝、请 )。寄( 寄居)蜉蝣于天地,渺( 小 )沧海之一粟( 米粒 )。哀吾生之须臾(短暂),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一下子,很轻易地)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理解)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水 ),而未尝往也;盈(满)虚(缺)者如彼( 月亮 ),而卒( 终究 )莫(没有)消长也。盖将(表示假设)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否定词前,加强语气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假如 )非吾之所有,虽( 即使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无人 )禁,用之不竭(完,穷尽 )。是( 这 )造物者(自然界 )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享受 )。”

客喜而笑,洗盏更(再)酌。肴核既(已经)尽,杯盘狼藉( 凌乱)。相与枕藉(横七竖八地倒或躺在一起)乎( 在 )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已经 )白(明亮)。

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翻译: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驾风而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啊,好像脱离尘世,升入仙境。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翻译:箫声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翻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翻译: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8、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这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

9、(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怎样获取它们也无人禁止,怎样使用它们也不会用完,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文化常识。

1.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朏:农历每月初三。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四方守护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斗”“牛”“参”“井”“翼”“轸”均是二十八星官中的星宿名。“青龙”: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白虎”:奎、娄、胃、觜、毕、昴、参七宿;“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常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阶段。

9.羽化登仙: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称羽化成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