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因材施教现实吗?不!

 老梅的碎碎念 2023-08-28 发布于江苏

孔圣人说:因材施教。此后一脉直泻二千五百年。到了威林厄姆这儿行不通了。他明确表示持彻底否定态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更倾向于国外的专业书籍和文学作品,只恨自己没个外语的底子,读不了原著。他们总会对再平常不过的“理论”,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质疑,然后呼啦啦的实验去了,用数据、用事实说话。他们的理性很迷人,有一种天真。不是一厢情愿的愿意事实是这样的一种个人情怀。

孔圣人说:因材施教。此后一脉直泻二千五百年。到了威林厄姆这儿行不通了。他明确表示持彻底的否定态度

为什么?

因为孩子在思考和学习方面相似之处多于不同之处。

一直以来我受困于因材施教,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个个不同,我要花多少精力来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特点(认知风格)而随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我不是超人,我做不来,也不现实。

而威林厄姆说,学生的差异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多大意义救我于无力内疚之中。

而这个差异是指“认知风格”并非“认知能力”。威林厄姆说:一个人的认知风格(视觉、听觉、动觉型)具有稳定性,而风格的差异并不体现能力上的差异。

同时,实践证明给学生匹配各自偏好的学习模式并不会给这个学生带来任何学习优势。

为什么?

因为考察点不在这儿,考的是意义,而不是是图形、声音或动作。

那视觉、听觉、动觉认知理论为什么如此“正确”呢?因为它成了一种普世智慧,成了一种社会认同。它既然是一种理论了那一定是对的,这里还存在一种认知偏差——更愿意相信是这样的。

认知心理学家知道这个理论其实是错的。

本章节对“加德纳”的8种智能的解释,我并不是很理解。从中捕捉到是这个理论并不很站得住脚。能力是相对独立的,而不能“取长补短”于另一个相对弱的能力。不盲信是多么可贵,我之所以迷信,是因为我没有相对多的“背景知识”供我思考。

对某种能力“擅长”的说法也是具有某种隐性的风险,削弱了“成就来自努力”的客观现实。对于“不擅长”可能导致学生一开始就放弃了尝试。

那因材施教到底怎么个“施”法?不是教学方法上施,而是对待方式上的施。因材施教这件事上,实践知识胜过科学知识。因为根本就不存在适合每个类别学生的各种教学方法。

欣赏每个孩子,承认他们的价值,虽然他们没那么聪明。这是教师应拥有的“美德”,也是家长的。他们不必非要擅长某项才能,而拥有快乐,给予他人快乐。

“聪明”又不是用来称赞的,努力才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