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送教助研培训心得体会

 识人拾景 2023-08-30 发布于山东

4月7日早上五点班,我们一行四人去冠县参加“2023年山东省教科院送教助研活动”。本次活动一上午的时间,一直到中午一点才结束。

上午听了三节课,一位是聊城的时杉老师的《平均数》,另外两位老师都是烟台芝罘的程俊英和于玲老师,她们分别执教的《神奇的三角形》和《数与运算》。然后是省教科院刘云霞老师培训关于大单元教学的讲座。

首先时杉老师执教的《平均数》这节课,这节课设计的妙处就是从由学校合唱比赛的情境贯穿整节课,这节课开始得出移多补少和求和均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依次设计了个别数据变化会引起平均数的改变、平均数的范围、数据个数不同时怎样比较两个班的成绩等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非常好的一节课。

另外两节课都是六年级的复习课,体现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课。《神奇的三角形》这一节课学生探究给定线段AB和动点C,能形成哪些不同的三角形?学生独立画图,展示学生作品,同时让学生汇报三角形按角分类,教师抛出问题,三角形除这样按角分类,还可以按边分类。然后用维恩图版贴三角形得分类。这样的复习能让学生直观的明确三角形的分类。然后老师给出探究问题当C点在什么位置时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呢?学生独立画图,然后让学生展示汇报画法。通过观察特点发现规律当C点在

                     C

                          A                      B

CA⊥AB或CB⊥AB时,或者当C点在以AB 为直径的圆上时,此时形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同时学生观察得出C点在什么位置时三角形ABC是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省教科院刘云霞老师点评这节课,在新课标在“图形与几何”部分中,明确指出“物体位置与移动包括定点的确定;学生结合实际情景判断物体的位置”。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在画图中感知几何图形及组成元素,依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依据语言描述画出相应图形,分析图形性质;建立数与形的关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这一节课中,老师通过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对三角形分类,根据语言描述学生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在画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同时把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有机融合实现大单元教学。

第三节课《数与运算》,从计数单位的视角回顾整数、小数和分数及其四则混合运算。数的运算归结为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或相减。这一节课回顾探究分数四则运算,其中分数乘除是重点探究内容。分数乘法中,两个因数的分数单位相乘产生一个新的分数单位,分子相乘的结果还是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这样与整数、小数的加法和乘法沟通计算一致性。这一节课在处理小数除法与教材不同,先探究同分母的分数除法÷,通过画图得出8个九分之一里面包含多少个2个九分之一,即÷=8÷2=4,然后把异分母的分数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按照上述方法计算。用这种方法沟通了整数、小数和分数除法计算的一致性。这两节课都是大单元教学设计,都打破了教材中自然单元的边界以某个数学基本概念、思想方法或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的某个维度为主线整合教材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形成的单元叫大单元教学设计。也就是说大单元教学注重的是不同单元、不同学段中有内在联系知识,在教学我们注重沟通知识的联系,这就是大单元教学思想。所以六年级复习的时候适合利用大单元教学设计。这种把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探究的方法确实比只练习的效果要好很多。通过练习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这种大单元的设计学生获得的是知识线串成的知识网。很明显这样设计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素养,达到深度学习。所以,六年级复习时要每位老师都要讲一节大单元设计的复习课。可以分别从数与运算、数量关系,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移动,概率与统计等能够进行整合的内容进行整合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