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生

 直尾昂述 2023-08-30 发布于广东

​般若、​无住、无生

般若:

亦作“波若”、

“钵罗若”等

意译

“智慧”、“智”、

“慧”、“明”等

全称“般若波罗蜜多”

或者“般若波罗蜜”

意译

“智度”、

“明度

(无极)”

以智慧

达涅槃

之彼岸

《大智度论》:

般若波罗蜜

即是诸佛母

一切诸佛

以法为师

法者即系是

般若波罗蜜

此个智慧

非世俗人

之所能有

乃成佛所需

的特殊认识

主要特点:

用以观察

诸法实相

其基本理论

包括两部分:

“性空”和“方便”

以为世界

一切事物

均皆即为

因缘所生

故而无有

固定不变

之自性

世俗认识及其

面对的对象

虚幻不实

唯有“般若”

能够超越

世俗认识

把握诸法

真如实际

故而“般若”

智慧之获得

亦唯有通过

对世俗认识

之否定

才有可能

《肇论》引《道行般若经》:

“般若,无所知,无所见”

即是此意

但是此种智慧

若不采用世俗认识

所能够接受的方式

却又无法

宣传群众

故表达

“般若”

之内容

须由“性空”

而及“方便”

即运用世俗

的认识手段

主要即是,使用破除

世俗认识的否定方法

例如:

“无生无灭”

“无住无得”

“无相无想”

等等

无住:亦称“不住”

事物不会凝住于

自身不变的性质

人的认识

也不应以,固定的概念

当作事物,固有的本质

般若理论,据此作为

诸法性空的重要内容

《摩诃般若波罗蜜》: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

不应色中住

不应

受、想、

行、识

中住

此因诸法

均皆处于

因缘联系和

生灭无常中

故不应住

《大智度论》

“无住三昧”:

“住是三昧中

观诸法

念念无常

无有住时”

“无住”实为

现象之共性

但在佛教

理论运用

通常

又作为一切

现象之本源

成为

“真如”、“法性”

的另一称谓

《大乘起信论义记》:

夫真心寥廓

但以

无住为性

随派分歧

逐迷悟而升沉

任因缘而起灭

此“无住”

即是派生世界之

“真心”(即真如)

的主要规定

《维摩诘经》:

“从无住本立诸法”

鸠摩罗什解释说:

法无自性,缘感而起

当其未起,莫知所寄

莫知所寄,故无所住

无所住故

则非有无

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

僧肇则把“无住”释为

心之激荡不定的状态

从而成为有念的原因

中观学派

以“无住”

之“空性”

作为佛教

因果报应

等“一切法”

得以成立

的保证

《六祖坛经》

进一步宣称:

“我这法门”

“无住为本”

认为

“于诸法上

念念不住”

即使思想

不受束缚

得到解脱

无生:亦称“无生法”

与涅槃、实相、法性

等含义相同

指一切现象

之生灭变化

也都是世间众生

虚妄分别的产物

本质在于“无生”

“无生”即“无灭”

故寂静

如涅槃

为诸法

“实相”、

“真如”

《仁王经》:

一切法性真实空

不来不去

无生无灭

同真际

等法性

《圆觉经》:

一切众生

于无生中

妄见生灭

是故说名

轮转生死

此种说法

与小乘

以“生灭无常”

的观点相对立

而把无生灭

的绝对静止

当作

是一切现象

的共同本质

达到了

对无生

的认识

称为,无生忍

或者,无生法忍

修得无生

即是涅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