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源如何利用?小肠里面一派热火朝天 (学辩证之:脏腑辩证. 小肠篇)

 简单医行 2023-08-31 发布于云南

传播中医,人人自医

小肠虽然做着非常重要的工作,可是它真的太低调了,低调到连病理变化,也是极简单,就好像一个不愿打扰别人的憨厚小伙,只知道干活,不知道撒娇。

小肠具有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就是说,它足够长,空间足够大,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收纳胃输送过来的食糜,进行深度加工,和分清泌浊,合格品和残渣,就靠小肠一点点分离开来,只要想想自己每天摄入那么多那么杂的食物,就可以想象它的工作量有多大!

小肠病变主要反映在泌别清浊功能和气机的失常,常见症状为腹胀,腹痛,肠鸣,腹泻或小便赤涩疼痛,小便混浊等。

小肠实证有小肠实热证,小肠气滞证;虚证有小肠虚寒证。

实证之小肠实热证

小肠实热证,是指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心热下移所致。本证以心火热炽及小便赤涩灼痛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有分清泌浊的功能,使水液入于膀胱。心热下移小肠,故小便赤涩,尿道灼痛;

热甚灼伤阴络,则可见尿血;

心火内炽,热扰心神,则心烦;

津为热灼则口渴;

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

舌红苔黄,脉数为里热之征。

小肠实热证的治法为:清心导热。代表方剂为:导赤散 

实证之小肠气滞证

小肠气滞证是指因肠道气机阻滞所致,以腹部胀痛或窜痛、腹胀、肠鸣矢气、得之觉舒及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又名肠道气滞证。常见于寒疝、气疝、腹痛等病症中。多因感受寒邪、过食寒凉,或情志抑郁,怒哭嚎叫,致小肠气机阻滞而成。

【临床表现】小腹疼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或腹部胀满、时聚包块,或腹泻肠鸣,或阴囊收缩引痛,或睾丸下坠肿痛,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食物,侵袭腹部,收引凝滞,小肠气机阻塞不通,故少腹疼痛、拘急,冷甚热减;

情志郁结,气机不畅,时聚时散,则腹部胀满,时聚包块;

寒凝气滞,水走肠间,则腹泻肠鸣;

阳气被阴寒所逼,升运无力,小肠下坠,则阴囊胀坠收引冷痛,或睾丸下坠肿痛;

舌苔白滑,脉沉弦,为阴寒凝滞之象。

小肠气滞证的治法为:理气散结。代表方剂为:天台乌药散、橘核丸

虚证之小肠虚寒证

小肠虚寒证是指因寒邪侵犯小肠,出现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小便清长,夜尿多,肠鸣泄泻或便后下血等主要症状的病变。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小肠化物、分清泌浊的功能发生障碍。

【临床表现】腹痛绵绵,喜热喜按,肠鸣,泄泻,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小便频数而清长,并伴有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等症。

阳虚不足,阴寒内盛,温煦推动乏力,小肠气机不畅,故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肢冷;

阳气虚衰,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减弱,水湿下走肠间,则肠鸣腹泻;

水液下渗膀胱,则小便频数清长;

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均为虚寒之征。

小肠虚寒证的治法为:温通小肠。代表方剂为:吴茱萸汤、厚朴温中汤。


小肠病虚证多偏于寒,与脾阳虚而寒从内生有关;

小肠实证多偏于热,邪热多由心经传来,故有“心移热于小肠”之说。

小肠位于脐腹,而小腹、前阴为肝经所布,所以肝寒而致的阴囊或睾丸肿大,以及在腹股沟处出现的“狐疝”等病证,习惯称为“小肠气痛”;

所以,小肠这几个有限的病理变化,根本上都是相关脏腑给它造成的:

脾阳不足,导致了小肠的虚寒;

心火太盛,导致了小肠的热证;

肝有寒,因为经过小肠的地盘,又导致了小肠气机的不畅。

真是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也好难啊!

点击蓝字,看其他合集:

经典方及中成药的使用:经典方

简便方,治病又养生:简便方

外治法,不吃药也治病:外治法

用中医思维理解常见病:常见病

阅读好文,轻松学中医:读好文

学习手诊,了解先天与后天的健康走向:学手诊

学习舌诊,随时观察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态:学舌诊

学辩证,调理有方向:学辩证

如果喜欢本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