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脑(端脑)解剖知识与精美图谱

 忘仔忘仔 2023-08-31 发布于山西

既往文章汇总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既往公众号文章,特做了一个大汇总。链接如下:

公众号所有文章和视频都给您分类好了!

端脑(telencephalon)是脑的最高级部位。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内腔及半球间连合构成。

  • 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层称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深部的白质称髓质(cerebral medullary substance)。
  • 埋在大脑髓质内的灰质核团称为基底核(basal nucleus)。
  • 大脑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

图片

图片

1 端脑的外形

端脑在颅内发育时,表面积增大速度较颅骨快,而且大脑半球内各部生长速度不同,导致凹凸不平的外表。凹陷处称大脑沟(cerebral sulci),沟之间形成长短不一的隆起称大脑回(cerebral gyri)。

3条沟:

  • 中央沟(central sulcus):额叶与顶叶的分界。起于大脑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下端与外侧沟隔一脑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内侧面。

图片

  • 外侧沟(lateral sulcus):额叶与颞叶的分界。是大脑最明显和最深的沟,近似水平位,起于大脑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上外侧面。

图片

  • 顶枕沟(parietooccipital sulcus):枕叶与顶叶的分界,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后部。起自距状沟,自下向上至半球上缘,并略转至上外侧面。

图片

图片

5个叶:

图片

  • 额叶(frontal lobe):外侧沟上方、中央沟以前的部分。

图片

  • 顶叶(parietal lobe):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

图片

图片

  • 枕叶(occipital lobe):在内侧面为顶枕沟以后的部分。在外侧面,规定以顶枕沟至枕前切迹(preoccipital notch)连线为界,后面的为枕叶。

图片

图片

  • 颞叶(temporal lobe):外侧沟以下的部分。外侧沟后端以后,以自顶枕线的中点至外侧沟后端的连线为界,上面的是顶叶,下面的是颞叶。

图片

  • 岛叶(insular lobe):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沟的深面,被额叶、顶叶、颞叶掩盖。

图片

3个极:

  • 额极(frontal pole)
  • 颞极(temporal pole)
  • 枕极(occipital pole)

图片

1.1 端脑的外侧面

中央沟以前:

  • 中央前沟(precentral sulcus):在中央沟前方与之平行。
  • 额上沟(superior frontal sulcus)、额下沟(inferior frontal sulcus):自中央前沟发出的两条向前水平走行的沟。

图片

  • 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居中央沟和中央前沟之间。

图片

  • 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位于额上沟的上方,沿半球上缘,转至半球内侧面。

图片

  • 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居额上、下沟之间。

图片

  • 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居额下沟和外侧沟之间。

图片

中央沟以后:

  • 中央后沟(postcentral sulcus):在中央沟后方与之平行。
  • 顶内沟(interparietal sulcus):在中央后沟后方,与半球上缘平行,呈前后走行。

图片

  • 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居中央沟和中央后沟之间。

图片

  • 顶上小叶(superior parietal lobule):位于顶内沟的上方。

图片

  • 顶下小叶(inferior parietal lobule):位于顶内沟的下方,分为包绕外侧沟后端的缘上回(supramarginal gyrus)和围绕颞上沟末端的角回(angular gyrus) 。
  • 图片

图片

图片

外侧沟以下:

  • 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颞下沟(inferior temporal sulcus):在外侧沟下方与之平行的两条沟。

图片

  • 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位于颞上沟的上方。
  • 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居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
  • 颞下回(inferior temporal gyrus):位于颞下沟的下方。

图片

  • 颞横回(transverse temporal gyrus):颞上回后部的两条斜向前外的短回,隐在外侧沟内。

图片

1.2 端脑的内侧面

  • 中央旁小叶(paracentral lobule):自中央前、后回背外侧面延伸到内侧面的部分。

图片

  • 额内侧回(medial frontal gyrus):额叶内侧面的前方,扣带沟以上,中央旁沟以前。

图片

  • 胼胝体(corpus callosum):是联络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构成的纤维束板,在正中矢状切面上呈弓状。

图片

图片

  • 穹窿(fornix):胼胝体下方的弓形纤维束。
  • 透明隔(septum pellucidum):位于胼胝体和穹窿之间,由两层紧贴的三角形薄胶质膜组成,分隔左右侧脑室。

图片

穹窿
  • 胼胝体沟(callosal sulcus):环行于胼胝体的背面,它绕过胼胝体的后方后向前移行于海马沟。
  • 扣带沟(cingulate sulcus):在胼胝体沟的上方与之平行。

图片

  • 边缘支(marginal sulcus):扣带沟末端行至中央沟上端的后方,弯折向上称边缘支。

图片

  • 扣带回(cingulate gyrus):居扣带沟与胼胝体沟之间。

图片

  • 距状沟(calcarine sulcus):位于胼胝体的后下方,呈弓形,向后至枕叶后端,中部与顶枕沟相连。

图片

  • 楔叶(cuneus):居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

图片

  • 舌回(lingual gyrus):位于距状沟下方。

图片

1.3 端脑的底面

  • 嗅束沟(olfactory groove):半球下面额叶内纵行的沟,容纳嗅束(olfactory tract)。嗅束前端膨大为嗅球(olfactory bulb),嗅球与嗅神经相连;嗅束向后分为内侧和外侧嗅纹,内、外侧嗅束之间的三角区称为嗅三角(olfactory trigone)。

图片

嗅束
  • 前穿质(anterior perforated substance):嗅三角与视束(optic tract)之间的部位,此处有许多小血管穿入脑实质内

  • 图片

  • 直回(straight gyri):嗅束沟的内侧部。

图片

  • 眶回(orbital gyri):嗅束沟的外侧部。

图片

  • 眶外侧回、眶内侧回、眶前回、眶后回:眶回被一个H形的沟分为四个部分。

图片

  • 枕颞沟(occipitotemporal sulcus):颞叶下面与半球下缘平行的沟。
  • 枕颞外侧回、枕颞内侧回:枕颞沟两侧的回。
  • 侧副沟(collateralsulcus):在枕颞沟内侧与之平行。

图片

  • 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al gyrus):侧副沟的内侧。

图片

图片

  • 海马旁回钩(uncus):海马旁回的前段弯曲,称钩。

图片

图片

  • 齿状回(dentate gyrus):海马旁回的上方呈锯齿状的窄条皮质。
  • 海马沟(hippocampal sulcus):海马旁回与齿状回间的浅沟。

图片

在齿状回的外侧,侧脑室颞角有一个内侧凸起,称为海马(hippocampus)。海马和齿状回构成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

图片

图片

2 端脑的内部结构

2.1 侧脑室

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左右各一(借透明隔分隔),位于大脑半球内,分为四个部分:

  • 中央部:位于顶叶内,室间孔和胼胝体压部之间。
  • 前角:伸向额叶,室间孔以前的部分。
  • 后角:伸入枕叶。
  • 下角:最长伸到颞叶内。

图片

图片

侧脑室腔内有脉络丛(choroid plexus)(由软脑膜及其上的血管室管膜上皮构成,血管反复分支成丛,突向脑室),是产生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的主要部位。

脑脊液经室间孔(interventricular foramen)流至第三脑室,再通过大脑导水管(cerebral aqueduct)(中脑导水管)进入第四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的脉络丛也产生脑脊液。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最后经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中(主要是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回流至颈内静脉。

正常成人脑脊液总量约100-150mL,每天更新3~4次。

图片

2.2 基底核

2.2.1 解剖学定义的基底核

基底核(basal nucleus)是埋在髓质深部的灰质核团,又称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体

  • 纹状体(corpus striatum):包括豆状核和尾状核,二者相互连接。
    • 豆状核(lentiform nucleus)位于岛叶深部,在水平切面上呈三角形,外侧部最大称(putamen),内侧部由两部分合称苍白球(globus pallidus)。
    • 尾状核(caudate nucleus)是由前向后弯曲的圆柱体,位于丘脑背外侧。
    • 在种系发生上,尾状核和壳是较新的结构,合称新纹状体(neostriatum);苍白球为较旧的结构,称旧纹状体(paleostriatum)。

图片

图片

  • 杏仁体(amygdaloid body):与尾状核的末端相连,为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与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的产生有关。

图片

图片

  • 屏状核(claustrum):位于岛叶(insula)皮质与豆状核之间,与皮质联系广泛,功能尚不清楚。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称外囊(external capsule),屏状核与岛叶皮质之间的白质称最外囊(extreme capsule)。

图片

2.2.2 临床所称的基底核

从功能上划分,基底核包括与运动功能密切联系的新纹状体(neostriatum)(尾状核(caudate nucleus)、壳(putamen))、苍白球(globus pallidus)、黑质(substantia nigra)、底丘脑核(subthalamic nucleus),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基底神经节具有重要的躯体运动调节功能,与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肌紧张的调节、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等有关。

图片

运动调节环路可分为:

  • 直接通路大脑皮质-新纹状体-内侧苍白球(Gpi)-丘脑-大脑皮质
    • 大脑皮质的Glu能纤维投射到新纹状体,使新纹状体兴奋
    • 新纹状体的GABA能纤维投射到内侧苍白球,使内侧苍白球抑制
    • 内侧苍白球的GABA能纤维投射到丘脑,对丘脑抑制减少
    • 丘脑的Glu能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释放Glu增加,易化大脑皮层发动运动(facilitation)
  • 间接通路:大脑皮质-新纹状体-外侧苍白球(Gpe)-底丘脑核(STN)-内侧苍白球(Gpi)-丘脑-大脑皮质。
    • 大脑皮质的Glu能纤维投射到新纹状体,使新纹状体兴奋
    • 新纹状体的GABA能纤维投射到外侧苍白球,使外侧苍白球抑制
    • 外侧苍白球的GABA能纤维投射到底丘脑核,对底丘脑核抑制减少
    • 底丘脑核的Glu能纤维投射到内侧苍白球,对内侧苍白球兴奋增加
    • 内侧苍白球的GABA能纤维投射到丘脑,对丘脑抑制增加
    • 丘脑的Glu能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释放Glu减少,抑制大脑皮层发动运动

图片

  • 黑质-纹状体通路
    • 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将多巴胺输送到新纹状体。
    • 新纹状体投射到内侧苍白球的神经元细胞膜含有D1受体(通过激动型G蛋白传导);投射到外侧苍白球的神经元细胞膜含有D2受体(通过抑制型G蛋白传导)。
    • 通过激活D1受体可增强直接通路的活动,通过激活D2受体可抑制间接通路的作用。
    • 从而易化大脑皮层发动运动

图片

帕金森病又称为震颤性麻痹,具有特征性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

  • 药物治疗:左旋多巴(多巴胺的前体物质)为首选药物。
  • 手术治疗:苍白球毁损术(靶点为内侧苍白球)、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靶点为内侧苍白球和底丘脑核)等。

黑质和苍白球病变多发生肌张力增强和运动过少症候群,如帕金森病新纹状体病变多发生肌张力降低和运动过多症候群,如舞蹈病(chorea)。

2.3 大脑皮质

2.3.1 大脑皮质的结构

大脑皮质可分为古皮质(archicortex)(海马、齿状回)、旧皮质(paleocortex)(嗅脑)和新皮质(neocortex)(其他)。古皮质、旧皮质与内脏活动和嗅觉有关,为三层结构;新皮质占大脑半球皮质的96%以上,为六层结构

新皮质典型的六层结构为:

图片

  • 分子层(molecular layer)(Ⅰ):主要由深层细胞树突、轴突或传入纤维与表面平行走行形成。
  • 外颗粒层(external granular layer)(Ⅱ):大量密集的颗粒细胞和小锥体细胞组成。
  • 外锥体细胞层(external pyramidal layer)(Ⅲ):大量典型的锥体细胞及散在的非锥体细胞。
  • 内颗粒层(internal granular layer)(Ⅳ):密集的星状细胞。有髓纤维在此层形成致密的横行纤维丛,主要由传入纤维的水平分支组成。
  • 内锥体细胞层(internal pyramidal layer)(Ⅴ):由中型和大型锥体细胞、颗粒细胞和Martinotti细胞组成。其中一些特大的锥体细胞称为Betz细胞,其轴突组成锥体束纤维。
  • 多形细胞层(polymorphic layer)(Ⅵ):含大量梭形细胞、少量星形细胞和Martinotti细胞。该层的梭形细胞轴突伸入髓质,形成投射纤维和联络纤维。

新皮质的六层结构是由古皮质的三层分化而来,可分为粒上层、内粒层、粒下层。

  • 粒上层(Ⅰ~Ⅲ):发展最晚,在人脑最发达,接受和发出联络纤维,实现皮质内联系
  • 内粒层(Ⅳ):主要接受来自间脑的特异性传入投射纤维
  • 粒下层(Ⅴ、Ⅵ):借传出的投射纤维联系皮质下结构,控制躯体和内脏运动功能。

2.3.2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 第Ⅰ躯体运动中枢(first somatic motor area):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该中枢对骨骼肌运动的管理的定位特点是:
    • 上下颠倒(中央旁小叶前部、中央前回最上部控制下肢肌肉;中央前回中部控制上肢肌肉;中央前回下部控制头部肌肉),但头部是正的
    • 左右交叉,即一侧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由于皮质脊髓束在锥体水平交叉)。
    • 身体各部分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例如手的投影区大于足的)。

图片

  • 第Ⅰ躯体感觉中枢(first somatic sensory area):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该中枢对传入的痛、温、触压、位置和运动感觉的定位特点是:
    • 上下颠倒(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后回最上部接受下肢躯体感觉;中央后回中部接受上肢躯体感觉;中央后回下部接受头部躯体感觉),但头部是正的
    • 左右交叉(由于脊髓丘脑束在白质前连合、薄楔束在延髓交叉)。
    • 身体各部分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图片

  • 视觉中枢(visual area):位于距状沟上、下方的枕叶皮质(即楔叶和舌回)。
    • 距状沟上方的视皮质接受上部视网膜来的冲动,下方的视皮质接受下部视网膜来的冲动。
    • 一侧视觉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来的冲动,主司双眼对侧半视野的视觉。损伤一侧视觉区,可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图片

  • 听觉中枢(auditary area):位于颞横回。每侧的听觉中枢都接受来自两耳的冲动,因此一侧受损不致引起全聋

图片

  • 语言中枢
    • 运动性语言区(motor language area)(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后1/3部,又称Broca语言区。此区受损,病人虽能发音,却不能说出具有意义的语言,称为运动性失语症(motor aphasia)。
    • 书写区(writing area)(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的后部,紧靠中央前回管理上肢运动的部位。此区受损,病人手能正常运动,但不能写字、绘图,称为失写症(agraphia)。
    • 听觉性语言区(auditary language area)(听讲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此区受损,病人虽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自己讲的话混乱割裂、答非所问,称为感觉性失语症(sensory aphasia)。
    • 视觉性语言区(visual language area)(阅读中枢):位于顶下小叶的角回。此区受损,病人视觉无障碍,但对原来认识的字不能阅读,也不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为失读症(alexia)。

图片

  • 平衡觉区(vestibular area):位于中央后回下端。
  • 嗅觉区(olfactory area):位于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其附近。
  • 味觉区(gustatory area):位于中央后回下部。

除上述的功能区外:

  • 额叶的功能与躯体活动、发音、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
  • 顶叶的功能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
  • 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
  • 颞叶与听觉、语言、记忆功能有关。
  • 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
  • 边缘叶与情绪、行为、内脏活动有关。

边缘叶(limbic lobe)是根据进化和功能划分的,由隔区(septal area)(胼胝体下回(终板旁回)和旁嗅区(胼胝体下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加上岛叶前部、颞极共同构成。

图片

左、右大脑半球的发育情况不完全相同,呈不对称性。

  • 左侧大脑半球与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密切相关。语言中枢主要在左侧大脑半球。
  • 右侧大脑半球主要感知非语言信息、音乐、图形和时空概念。

负责支配左手的右脑是主管想象和音乐等形象思维的“感性脑”,而负责支配右手的左脑是主管文字和数字逻辑思维的“理性脑”。左撇子的右脑比左脑更强势,这也解释了为何许多左撇子在音乐和绘画领域有更好的成就。

2.4 大脑髓质

大脑半球的髓质主要由联系皮质各部和皮质下结构的神经纤维组成,分为三类:

  • 联络纤维(association fibers):连接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
  • 连合纤维(commissural fibers):连接左、右半球皮质。
  • 投射纤维(projection fibers):是连接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如间脑、基底核、脑干、脊髓等)的上、下行纤维。

图片

2.4.1 联络纤维

联络纤维(association fibers)是连接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

  • 弓状纤维(arcuate fiber):联系相邻脑回。
  • 上纵束(sup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在豆状核与岛叶的上方,连接额、顶、枕、颞四个叶。
  • 下纵束(inf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沿侧脑室下角和后角的外侧壁,连接枕叶和颞叶。
  • 钩束(uncinate fasciculus):呈钩状绕过外侧裂,连接额、颞两叶的前部。

图片

2.4.2 连合纤维

连合纤维(commissural fibers)是连接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 胼胝体(corpus callosum):广泛连接额、顶、枕、颞叶。

    • 在正中矢状切面上,由前向后分为嘴(rostrum)、膝(genu)、干(body)和压部(splenium)四部分。
    • 图片

    • 在水平切面上,膝部的纤维弯向前,连接两侧额叶的前部,称为额钳(frontal forceps);经胼胝体干的纤维连接两侧额叶的后部和顶叶;经胼胝体压部的纤维弯向后,连接两侧颞叶和枕叶,称为枕钳(occipital forceps)。
    • 图片

  • 前连合(anterior commissure):主要连接两侧颞叶。

图片

  • 穹窿连合(fornical commissure):两侧穹窿经胼胝体的下方前行并互相靠近,其中一部分纤维越至对边,连接对侧的海马,称为穹窿连合。

图片

2.4.3 投射纤维

投射纤维(projection fibers)是连接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如间脑、基底核、脑干、脊髓等)的上、下行纤维。

投射纤维大部分经过内囊。内囊(internal capsule)是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在水平切面上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分为前肢、膝、后肢三部。

图片

图片

  • 内囊前肢的投射纤维
    • 下行纤维:额桥束(额叶→脑桥核)
    • 上行纤维:丘脑前辐射
  • 内囊膝部的投射纤维
    • 下行纤维:皮质核束(从中央前回下1/3发出纤维,下行到脑干的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
  • 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
    • 经豆丘部(豆状核与丘脑之间)的下行纤维: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发出纤维,至脊髓前角运动核)、皮质红核束、顶桥束
    • 经豆丘部的上行纤维:丘脑中央辐射(丘脑腹后核→中央后回,传递皮肤、肌和关节的感觉)、丘脑后辐射
    • 经豆状核后部向后行的纤维:视辐射(外侧膝状体→视皮质)、枕桥束
    • 经豆状核下部向外行的纤维:听辐射(内侧膝状体→听皮质)、颞桥束

当内囊损伤广泛时,病人会出现'三偏'症状:

  • 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丘脑中央辐射受损)
  • 偏瘫——对侧半身随意运动障碍(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损伤)
  • 偏盲——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

2.5 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由边缘叶及与其密切相联系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核(位于隔区内)、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和中脑被盖的一些结构等共同组成。

海马结构由海马和齿状回组成,它们是只有三层结构的古皮质:分子层、锥体细胞层(海马)或颗粒细胞层(齿状回)和多形细胞层。海马又可分为CA1、CA2、CA3、CA4区。

图片

从海马旁回起始,经海马结构、乳头体(mammilary body)、丘脑前核、扣带回再到海马旁回的环路联系,称为Papez回路(海马环路),参与情感、学习、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

图片

总之,边缘系统在进化上是脑的古老部分,纤维联系复杂。与内脏活动有关,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关,与情感、学习、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参考资料

[1] 丁文龙,刘学政主编:系统解剖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来源:两只贝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