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惯了“好人没好报,恶人活千年”,我们还应该保持善良吗?

 晴日心理 2023-08-31 发布于广东

本文字数约:3777 字       

阅读时间5 分钟

本文章节:

01、这3种情况,并非真正的善良

02、具备智慧的善良,才更有意义

以上为本文的音频,如有需要可点击聆听

文 | 何日辉

发布 | 晴日心理(SUN-MEDICAL)

很多人非常善良,他们几乎对待每一个人都很好,甚至掏心掏肺,但最终却遭到背叛,甚至被反咬一口,生活或者工作遭到很大挫折。

而有些人飞扬跋扈、自私自利,总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伤害别人。在我们大众眼里,他们属于重度人渣。可是很多这样的“人渣”却一直没有遭到我们认为他们应有的报应,反而活得逍遥自在。

还有,很多抑郁症患者(指单纯的抑郁症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人格异常)也非常善良。他们总是想照顾别人的感受,害怕别人不开心,但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又不免经常要委屈自己。他们经常陷入这样的精神内耗中,抑郁情绪非常严重。

如果他们的病情一再发展,总是自我否定,最终还可能采取自杀行为,以悲剧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像上个月自杀离世的天后李玟,她出道几十年一直勤奋、敬业,极具职业操守。她的歌迷、工作伙伴和家人都说她是非常善良的人,可最后却被老公乐裕民这种“渣男”狠狠伤害,最终自杀身亡。

相关文章:阳光坚强的李玟,怎么会得抑郁症?抑郁症真的难以治愈吗?

很多人都很替这样的抑郁症患者感到非常不值,进而认为做人不能太善良。网上就流传着一句话:与其精神内耗自己,不如发疯外耗别人。就像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所说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正直、善良,好人会有好报,但现在“好人没好报,恶人活千年”的社会现实却那么普遍。

不少人忍不住问:好人真的会有好报吗?为什么很多人心地善良,却没得到好的下场,难道善良有错吗?

我们是应该继续善良,还是应该穿上冰冷的盔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别因为善良而遭到别人伤害?

以下我们从精准心理学的角度,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看清这个疑问背后的真相。

这3种情况,并非真正的善良

善良到底有没有错?

其实在心理成熟成年人的世界里,很多事情没有绝对对与错,我们不能用非黑即白的思维去看待这个问题。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而善良是我们在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中,主流社会文化希望我们能够习得的一种美好品质,内心要温厚和善,对待别人不怀有恶意。

但是很多人错把愚昧、无知当成了善良,比如以下这些情况就并非真正的善良,其带来的后果往往弊大于利。

第一,与别人相处的时候过分讨好,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甚至显得怯懦。

我们对很多遭受校园欺凌的青少年进行过深度心理干预。这些孩子中,有很多人有明显的“讨好型人格”,对同学、朋友特别在乎、特别好。甚至不管别人提出什么要求,他们都会努力去满足。

但他们这种非理性的付出往往无法换来平等的友谊,反而容易被人瞧不起,被当成软柿子捏。他们甚至可能遭受背叛,比如被信任的“好朋友”联合班上的其他同学一起对他们孤立、排挤。

这些青少年的父母也有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对待人际矛盾总是过分讨好他人。他们得知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后,不知道该如何积极地应对,总是引导孩子要宽容,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从表面上看,这些遭受校园欺凌的青少年及父母都非常“善良”,他们对别人好,懂得换位思考,哪怕受到不公平对待了,也不愿意向别人发怒。

但他们这种“善良”让他们承受了很多苦楚。比如长期遭受校园欺凌的孩子出现了抑郁症,甚至休学在家。而父母看着孩子深受负性情绪的折磨,无法上学,内心也焦虑不已。

第二,为了帮助别人,或者承担责任,盲目地选择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

比如我们前不久写过的“带母上学”的杨元元。杨元元的母亲提前退休了,杨元元没有鼓励母亲继续就业,反而把母亲接到大学宿舍一起住,不断满足母亲的要求。她承担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但她又认为自己必须这样做,否则就是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可结果是她根本不堪重负,非但没有能力让母亲过上更好的生活,自己也因此出现情绪障碍,最终自杀身亡。杨元元看似善良、孝顺,但实际上,这是非理性的“愚孝”!

相关文章:“带母上学”的杨元元自缢身亡:不良的原生家庭,要适当保持距离

无论我们是为了承担责任,还是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我们都应该先认真考虑:我是否有相应的能力?

当我们泥菩沙过河——自身难保,还要承担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的事情时,结局很有可能是非但无法帮助别人走出泥潭,还有可能让自己坠入其中。

第三,不分对象、不分方法,甚至即使明知道对方是“坏人”,仍要盲目地帮助他们。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农夫与蛇》的故事。一位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农夫很可怜它,就把它放在怀里,用体温让它苏醒过来。结果,蛇完全苏醒后,却咬了农夫一口,农夫因此死了。

很多人指责这条蛇忘恩负义,但其实“善良”的农夫更要自我反省。他为什么没识别出毒蛇的凶残本性?如果他本来就知道毒蛇的本性,为什么还要把它揣在怀里,让它有咬自己的机会?

也就是说,当我们遭受背叛时,不要一味指责别人,更要反省自己为何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可能有潜在的“毒蛇”,他们就是缺乏同理心、缺乏自我反省能力的人格障碍患者。

有的人不懂得识别,还是捧着一颗赤子之心去帮助他们,没想到对方完全不懂得感恩。一旦我们停止了对他们的帮助,他们反而愤怒、生气,指责我们无情,甚至可能会采取报复行为。

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3种情况。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看似非常善良,但其实折射出的是缺乏理性和智慧的一面。我们要不断自我反省,尽量避开这些误区。

而且,其实很多大众对善良的理解也有偏差,他们所欣赏和理解的善良,并不一定是真的值得秉持的善良。所以,如果生活中有人经常夸我们“善良”,我们反而要反思和警惕:我的所谓善良到底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具备智慧的善良,才更有意义

所以,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善良有没有错”,而应该是,“如果我希望成为一个善良的人,那应该怎么做才能既利他,又不会伤害到自己和其他人”。

因为,真正的善良应该是在了解了社会运行的规律和人性的规则后,有智慧地为人处世、做一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事。

第一,我们要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及法则,尤其不要既想要善良,又想别人同等地回报自己。

我们曾经分享过人际交往的三大法则:黄金法则、反黄金法则、以及白金法则。(这篇文章曾详细讲解:抑郁、双相、强迫症患者想养宠物,父母这样做才能加快康复,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我们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切忌抱着“反黄金法则”的心态,即“我这样待你,你也要这样待我”。我们要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对别人善良是我们自身的选择,但我们无法要求和期待别人都会同等地对待我们。否则,我们很可能陷入深深的失望和心理失衡中。

所以,我建议在人际交往中主要采取黄金法则,即“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我们用礼貌和尊重的方式与别人相处,做好自己,无愧于心就行了,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是TA们的权利,我们不必强求。

第二,善良要讲究对象和方法,尤其要掌握精准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学会识别生活中的人格障碍患者。

对于这一点,我们在这篇文章中给出了详细的建议:善良要分对象,如何学会识别生活中的“蛇”,避免成为现代版的“农夫”?

而且,如果将善良看作一种有限资源的话,我认为更应该对那些跟我们三观比较一致的、内心也同样正直的人施以善良。这样的人接受外界善意的援助后,往往会懂得感恩,当他们渡过难关后,也更愿意帮助其他人、回报社会。这样的善良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当然,如果明知道对方是人格障碍患者,但我们还是希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那就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在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自己的能力游刃有余的前提下,有智慧地提供适当的帮助。而且,对帮助后的结果不要寄予期待。

第三,对于抑郁症患者群体,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觉察,努力地走出精神内耗。

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内心很善良,他们甚至要求自己必须善解人意,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如果太考虑自己的感受了,那就是“自私自利”。

希望这部分群体要加强自我觉察,善解人意这本身没有错,但不能盲目、过度地善良,乃至于牺牲了自己的权益和感受。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其实不叫善良,而是讨好。这很可能体现出我们有讨好型人格。

而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很可能与从小到大遭受的、来自原生家庭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有关。比如父母并未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情感需求在家庭中无法得到满足,所以特别渴望从同学、老师和朋友处得到认同,害怕被人冷落,进而失去理性地讨好别人。

当然,这里不是让大家一味地责怪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这对我们情绪改善并没有任何帮助,甚至会恶化亲子关系,令我们的情绪波动更大。

关于如何理性看待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下的文章中分享详细建议:

- 曾有12万人认同“父母皆祸害”!如何理性看待原生家庭的伤害?

- 被原生家庭狠狠伤害了?将“受害者”思维转化成“幸存者”思维,这是一把利剑!

第四,无论是出于责任,还是出于援助别人,我们做决定前要量力而行,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比如,如果别人提出了超出了我们能力的要求或请求,我们要学会勇敢地拒绝。这才是一种对别人、对自己都负责任的善良。否则,我们答应的时候很痛快,但实际上无法实现,对方很容易心生怨怼,我们的名声也受损,闹得双方都不愉快。

更何况,有时候别人的求助和要求是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或者需要我们牺牲自己基本的权益,有悖我们做人的底线及原则时,我们更要勇敢地说“不”!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对“善良”有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善良并不是让人一味对别人好,而是要在保持理性、明辨是非、保障和保护好自己的基础上,去做一些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

所以,要成为一个真正善良的人其实并不容易。这不但要求我们有一颗赤诚的心,还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拓宽认知边界,掌握精准的精神心理学知识,看清更多生活现象背后的真相,具备智慧,积极行善才更有意义!




热门文章:

中国留学博士枪杀华人导师,2个高知的悲剧给我们什么警示?如何预防?

“高考钉子户”宣布继续复读,备战第16次高考,唐尚珺如何才能掌握未来?

遭遇别人的“背叛”时,做到这4点,更加理性、积极地应对


重要提醒!
公众号又改版了
为了不错过我们的文章
请给我们
加星标“★”
第一时间接收推送信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