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不少朋友留言说不太清楚GI 是什么,能不能展开讲讲? 这篇文章就把GI这件事儿说明白。 那咱们本身是糖友或者家里有糖友的朋友可能都相对熟悉一些,简单来说它反应的就是一个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 GI这个字母本身就是“血糖生成指数”的缩写,营养学中有一个专门的术语:
这个定义咱们看着可能有些绕,结合下图,我跟大家一起拆解下,还是很好理解的: 指的其实就是同一个人,摄入50g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吃完2--3h内的血糖应答曲线下的面积,与 摄入50g含碳水化合物的标准食物(通常指的就是葡萄糖),同样也是2-3内血糖应答曲线下面积 ,这两个进行相除得到的比值就是GI ,有的地方也会把这个数值乘以100 ,只要统一,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 据此就可以把食物分为高、中、低GI三档,就是我们常说的高GI食物,还是低GI食物依据了。 这里有两点咱们可能会不太清楚: 1、血糖是什么? 其实就是血液当中的葡萄糖,咱们知道血糖稳定对于能量供应与代谢顺利进行都很重要。 2、血糖哪里来呢? 主要就是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例如淀粉被消化吸收后最终变成小分子的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就升高了血糖。再比如麦芽糖,由2分子葡萄糖构成,消化吸收后最终也是升高了血糖。 所以GI这个定义也指出,主要针对的是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例如馒头米饭、全谷杂豆、地瓜土豆这种主食类的食物,以及水果这种含有糖分的食物等。 而碳水化合物含量很少的食物,例如蔬菜、肉蛋、坚果、牛奶,GI肯定不会高,因为产生葡萄糖的基础物质就很少,所以升不到哪里去,我们就可以不用管。 我们再回来,既然GI反应的本质就是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或者能力,所以不难理解GI越高,升高血糖速度越快、能力越强,血糖越容易大起大落。GI越低,血糖越容易平稳。所以糖友通常会建议优先选择低GI的食物。 3、那么,哪些食物会影响GI? 主要有这6个方面: ①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量,这个容易理解,刚也分析到了。 ②碳水化合物的种类,例如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构成的升高血糖速度就快(麦芽糖GI: 105),而蔗糖是1分子葡萄糖+1分子果糖构成,果糖变成葡萄糖还需要绕一个圈儿,所以升高血糖速度就慢一点。(蔗糖GI: 65) ③食物物理与烹调程度。加工越小、越精细,总之变得更好容易被消化吸收了,GI就会越高,比如土豆,如果煮GI是66、属于中GI;而如果做成土豆泥,GI却高达87,跟白米饭、白馒头差不多了。
④食物温度,会影响淀粉糊化程度,从而影响GI。像趁热吃的话淀粉糊化程度高,容易消化吸收,GI就会升高。 ⑤加工工艺:越蓬松、GI往往越高。像零食加工中常见的膨化处理,就容易升高GI,以玉米为例,煮玉米GI为55,而经过膨化工艺做成玉米片之后,GI值升高到79,属于高GI食物。
⑥其他食物成分:像蛋白质、膳食纤维、脂肪等都不会升高血糖,反而会拉低这一餐的GI。明白底层逻辑之后,我们在日常搭配过程中就可以非常游刃有余。 例如煮红薯GI为77,属于高GI食物,我们就可以给它搭配一份蔬菜,一块肉/蛋,整体GI就低下来了,而且营养更均衡,大家也可以举一反三哈。 “搭配例举:红薯+一盘水油焖乌塌菜+柠檬龙利鱼/胡椒鸡胸肉” 当然,血糖生成指数并非绝对的,GI再高的食物如果就吃那么一小口问题也不大,所以其实还要看血糖负荷也就是GL,这俩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一个食物GI高那么不仅要少吃,更重要的是每次吃的量一定得减少,这样对身体的负担才不会太大。例如西瓜属于高GI,但是就吃那么一小芽问题也不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