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相来了|所谓领导力,并非要捍卫自己永远正确

 转型刚刚好 2023-09-04 发布于北京
转型刚刚好设为“星标

文章更新即时到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公众号

诺兰导演依旧犀利无比。长达180分钟的《奥本海默》,不拖沓、不堆砌、无倦意。

政治与人性,信仰与现实,脆弱的摇摆与固执的坚守,非常时期知识分子的痛苦与抉择等等。诺兰导演高度还原了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代,即便是如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波恩(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奥本海默的伯乐之一)、哥德尔(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与核聚变反应)、海森堡(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玻尔的学生)、费米(费米悖论,李政道的老师)、泰勒(氢弹之父,杨振宁的博士论文导师)、拉比(核磁共振之父)、奥本海默(原子弹之父,曼哈顿计划首席科学家)等这样的顶级科学家,即便是被誉为“人类群星闪耀时”那样的巅峰时刻,审查与弹劾、政治正确与伦理道德、理性主义的激进与现实主义的保守,都在接连上演。

围绕科研与武器、爱国与间谍、朋友和敌人、忠诚与背叛,《奥本海默》这部电影火力全开。每个人物都不是非黑即白,都有自己的焦虑与无奈,而奥本海默在情感层面的出轨和背叛也被基里安·墨菲刻画的淋漓尽致。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奥本海默的伟大。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个有坚守、有偏激、有妥协、有瑕疵、有各种利己考虑、有人性光辉与龌蹉的真实影像。而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所饰演的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从开始推动奥本海默参与曼哈顿计划,到后来对奥本海默的政治构陷,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政客的算计。总之,没有全知全能的正面形象,没有十恶不赦的脸谱化反派,这样的叙事结构更容易打动观众。

原来,真正的影响力,并非全知全能,更不是完美无缺。而回到领导力视角,回到真实的管理者,我们也会发现,优秀的管理者并非不犯错,而是能真诚的面对自己和团队,继而从一个又一个事件和案例中,带领团队获得成长与突破。而所谓领导力,并非要捍卫自己的正确,而是回到人性,回到常识和规律,承认自己的无知,坦然面对内心的柔弱,在实践中坚守原则与价值观,不断为自己和团队纠偏,这才是真正引领组织向前发展的领导力。既然如此,为何现实世界中,有那么多管理者依旧追求全知全能,依旧希望在团队面前展示自己永远正确?原因有三:

原因一:自我被权威感绑架
——————————————

认为“权威=永远正确”

什么,权威等于永远正确?这显然曲解了权威一词,或者说,把权威等同于“权力的威严”(Authority)。在某些管理者的认知中,威严当然必须是对的,要不然,怎么会有威严?而自己又是组织权力的拥有者,捍卫“权力的威严”,不就是捍卫自己的威严吗?结论是,自己必须永远正确,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

这种认知会有三个问题。第一,权力归属于组织,不归于个人,即便是维护“权力的威严”,与“永远捍卫自己的正确”是两码事。把自己当成组织,把自己当成权力本身,这其实是一种自我绑架,反而会损害权力的威严,让组织受到伤害;第二,就个人权威而言,管理者的权威来源,不仅仅是专业水平高、管理有成效、决策很正确、会选人用人、会制定战略、能培养人才等等,还有包括真诚在内的个人品格与行为方式。在领导力大师库泽斯与波斯纳所著的那本《领导力》(如何在组织中成就卓越)书中,两位作者历时多年在全球数十万人的领导力调研中,发现了最值得追随的领导者四项品质,分别是:真诚、有前瞻性、有胜任力、能激发人。由此看来,权威并非只是来自于权力,还有包括真诚在内的个人品质;第三,处处展现完美无缺的管理者,会给团队成员什么感受?果真是“永远WOW”吗?怎么可能。如果真的有下属天天对上级说WOW,那也是一种溜须拍马的表演,久而久之,管理者很难听到真实的声音,到处是歌功颂德,这样的做法,带给组织的是灾难。

原因二:反馈被安全感隔离
———————————————

认为“认错=自废武功”

其实,人都知道自己会犯错,哪怕习惯了被歌功颂德,但内心深处依然明白,是人就会犯错。既然如此,有些管理者为何还要捍卫自己完全正确?那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认错=自废武功”,就会引发团队成员的质疑,就会怀疑管理者的领导力,万一不服管怎么办,万一被组织拿下怎么办。说到底,这类管理者的内心是不安全的,“认错”就代表了极高的不安全,为了让自己安全,当然就要捍卫自己的正确。至于那些负面反馈,要么装听不到,要么干脆不让表达,这种情况下,安全感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但这类管理者恰恰忘了:反馈,才可能有成长的闭环。尤其是来自外部的客观反馈,会让当事人躬身自省。就反馈而言,正面可以激励管理者再接再厉,而负面反馈则是一面镜子,让管理者发现问题所在,继而不断的改进提高,才会有组织的不断进步。以华为为例,创始人任正非将反馈上升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企业文化,不仅有中高层民主生活会,还建立了华为心声社区,被称为华为人的“罗马广场”。在心声社区,公司任何一项决策,都可以接受反馈,表扬的、点赞的、批评的、质疑的、反对的等等,所有帖子原汁原味呈现,不允许删帖;同时,华为还成立了蓝军参谋部,用“红蓝军对抗”的方式,形成组织层面的反馈机制。正是有了这样的客观反馈机制,才使得华为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从而实现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样看来,真正的安全感,其实来自于持续的反馈,而那种只想听好声音,隔离或去除负面反馈的做法,只会让自己脱离团队,不能听到真正的声音,那才是真正的自废武功。

原因三:决策被假消息蒙蔽
———————————————

认为“自己=一呼百应”

1644年3月,闯王李自成已经抵达北京城下,紫禁城的崇祯皇帝依然收到前线胜利的捷报。殊不知,半年多的时间,自己收到的全都是假战报,真战报早就被压制了,整个官僚集团都选择不向崇祯报告真消息。无独有偶,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华进攻大沽口炮台,炮台已经被拿下数日,慈禧得到的战报依然是“敌军闻风丧胆,我军所向披靡”。想想看,管理者的决策,依据的全是假消息,这样的决策怎么可能正确,下级只是在配合表演,而上级还认为自己一呼百应,结果如何,并不令人意外。

为何全是假消息?有两个原因。一是真消息不让讲,讲真消息,尤其是坏消息,很容易受到打压,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讲真话,上级喜欢什么就投资所好,假消息就堂而皇之的成为组织的常态;二是组织的信息传递机制出了问题,重要的信息收集不上来,传统层层传递或报表收集方式效率很低,又没有系统和工具的加持,信息出现碎片化、滞后化、单一化,依托这样的信息决策,结果可想而知。畅销书作家纳特·西尔弗那本《信号与噪声》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容易被噪声所吸引,或者高估自己的判断力,反而对真正的信号漠不关心。对组织而言,如果管理者的决策是建立在虚假信息之上,这对目标与绩效管理、团队成长与发展、内外部协作等,都是致命的。如果管理者在出现问题时,还在想着捍卫自己的权威和正确,那就更麻烦了。

原因找到了,该如何解决,我们下期接着聊。

(全文完)

点击下方“转型刚刚好”关注公众号

转型快人一步,职场少走弯路

▲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公众号
点赞/转发/评论/吐槽,怎么都行

转型刚刚好 热点文章
TOP1:方案来了|管理者要被目标牵引,而非被问题绑架(三大策略)
TOP2:方案来了|内卷时代,向韦尔奇学管理
TOP3:方案来了|如何穿越周期:万科的三种“活法”
TOP4:方案来了|终结业绩与价值观背离的三个方案
TOP5:方案来了|信任去哪了,如何重建信任(三个对策)
TOP6:方案来了|特斯拉、丰田与宜家的降本增效14招
TOP7:方案来了|如何解决“发文”无效(三个方法)
TOP8:方案来了|行业深度调整期的四大增长路径
TOP9:真相来了|为业绩牺牲价值观,到底值不值
TOP10:方案来了|领导牛人,就靠这四招

转型新观察  热点视频
TOP1:以丑为美罗刹海,此廖哉非彼聊斋
TOP2:丰田的转型之困:不是汽车,而是…
TOP3:理想月销量突破3万,打破增收不增利魔咒
TOP4:护送爱将到英伟达,何小鹏联盟黄仁勋
TOP5:阿里改革P序列,内卷时代怎么活
TOP6:ChatGPT助力微软AI时代超车
TOP7:OPPO挥泪斩芯片,阿里调整自动驾驶
TOP8:雷军演讲没提车,小米造车到哪了
TOP9:大众恋上小鹏,抱团取暖可行
TOP10:马斯克又要搞事情,成了xAI意欲何为

管理麻辣烫  TOP 10 视频
TOP1:先对齐目的,再对齐目标
TOP2:做管理,就要导向打胜仗
TOP3团队内耗扯不断,全都毁在这三点
TOP4:变革可以进三步退两步
TOP5:你不是心太软,而是没原则
TOP6:人才融入的前提,是认同不是交易
TOP7:走出死海效应,重建组织健康
TOP8:要好决策,而非捍卫自己正确
TOP9:用人所长,也包括用上级所长
TOP10:走出决策瘫痪,四招解决问题

管理避坑指南  TOP 10 视频
TOP1:授权这事不简单,先过自己那道坎
TOP2:新员工留不住,真的是因为薪资低?
TOP3:怨天怨地怨空气,为何总是外归因
TOP4:新年又定新目标,讨价还价为哪般
TOP5:绩效面谈有障碍,根源还在面谈外
TOP6:警惕管理近视症,资源导向打胜仗
TOP7:复盘不是走过场,表面文章没效果
TOP8:争功诿过伤团队,透支信任难复原
TOP9:潜力要变真绩效,人岗匹配是前提
TOP10:总有员工想躺平,不想进化是假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