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湿是肿瘤的根本

 负鹏载舟 2023-09-04 发布于河南

痰湿是肿瘤的根本

内经只有积饮之说,无痰证之名,到《伤寒杂病论》才开创了痰饮辨证的先河,但也不外详论于饮而略论于痰,直到朱丹溪才把治疗痰饮进行了系统的疏理,明代的肾命学说又进行了补充。自此,中医对痰饮的治疗才有了一个较完整的学术体系。
痰湿,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中医有“五脏六腑俱能生痰”之论,但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密切),津液(体液)的异常积留,是病理性的产物。痰和湿都是人体水谷精微的病理产物,根据其性质的稠和稀分辨,可分为痰、湿、水、饮等名称,病症及发病部位之不同而有所别。水肿多发于四肢肌肤,饮邪多留于胸腔、肠胃之中,而“痰随气行,无处不到”,遍及周身上下各个组织器官,均可发生痰病。所以前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
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通过其宣发肃降功能,使津液敷布全身,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称。若肺失宣肃,治节无权,则津液也可聚而为痰(比如一个素来阳气虚弱的人受寒,肺就失宣肃,常见小便不利而见身体浮肿,亦有些原来就水肿的病人,因为外感病而病情反复,这都是肺气失宣的原因造成)。肺有阳则宣,有阴则肃,受寒肺气失宣则水道不利,而肺气过热,或肺阴不足煎熬津液为痰。
脾主运化水湿,生痰之源,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亦为水液代谢之枢纽。如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水谷之湿留中滞膈,凝聚为痰。张景岳“夫人之多痰,皆由中虚使然。”如果脾胃健运,则水谷随食随化,自不会生痰湿。所以古人说“治痰先治脾”。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人的老,先老在脾。因脾主肌肉,脾虚则肌肉不充,所以见皮肤绉巴巴的,所以元气亏虚之人,必要健运脾胃,促进身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时亦是促进体内痰湿的运化。
肾藏精,肾精指的就是肾气,肾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脾的健运以及肺的宣肃全赖肾气,如肾气亏虚则肺气喘而不纳清阳(中医称为肾不纳气),肺的宣肃就不利,水道亦不利而生痰湿。肾阳为一身之元阳,脾的运化全赖肾阳的温煦,如果肾阳亏虚则脾不健运,运化就不利,痰湿由是内生。所以古人说“肾为痰之本”,而对于治疗上亦一样论“肾生痰,多虚痰,久病多痰,切不可作脾虚生痰论。善病久不愈,未有不肾水亏损者,非肾水上泛为痰,此久病之痰也。”所以治疗痰湿上,一定要先审肾气的强弱,如肾气强,一时外感或食积之痰湿,用消痰药治之就可,而对于久病体虚的痰湿,就百要补肾气不可。肿瘤之病,是一种渐进性的慢性病,痰积之邪自生成到成病,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治疗上讲究“其来也渐,其去也迟”。所以对于体虚之人的痰湿内阻,治疗上切不可急于求成的猛攻痰湿。要不元气败伤,变症百出。
虽说肺、脾、肾失调是生成痰湿的主要原因,但肝和心的功能亦会导致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生痰湿。
肝主疏泄,为一身气化的萌发点,肾中之元气要为身体所用,得有肝的门户提取。如因为情绪压抑,脾就无阳可用,于是造成脾失健运而生痰。痰湿之动,是随气而动,气机畅运不滞则水湿运动畅行,如果气机郁滞则水湿亦随之而停滞生痰。朱丹溪“善治痰者,不治痰而先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指的就是此理。
心主血脉,血水同源,血行则水行,血滞则水停。如心的运血功能下降,则水湿流通不利而生痰湿。《伤寒杂病论》“血不利则为水”。血不利亦可为痰,临床上见血脉失畅的疾病,一定要考虑到痰湿的运化问题。反过来,痰湿症状重的疾病,亦一样要考虑到血脉的畅行问题。
上述是五脏生痰的基础理论,但五脏的功能要健全,在于气的推动和血的涵养,特别是气的推动方面,更是和痰湿的生成有最直接的关系。
朱丹溪“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其弟子戴元礼进一步补充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说明了郁的病机是阻滞佛郁,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另外还说到“久郁则蒸热,郁久必生火。”以至于最后形成“气有余便是火”。所以朱丹溪所说的有余之气,指的是气机郁滞不畅形成的郁热,而不是指人的元气太足了上火。
从丹溪所说的诸郁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行不畅,从而生血郁;血滞则水湿不运而生痰湿,而生湿之郁;气滞则运化无力,食积难消,则成食郁(肿瘤病人多见胃脘痞胀不舒);气机郁阻日久则会化热而形成郁热;热生而炼湿为痰而成痰郁。气血水湿不通畅,五脏的元气也就不通畅,于是人身体的内环境就发生了变化,从而生癌症。所以治疗癌症一定要考虑到痰湿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对于痰湿的治疗,朱丹溪说“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法也。”这是治本之道,如果有些人见痰治痰,朱丹溪又说“大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因为气滞是生痰之源,所以朱丹溪还说到“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治痰不若顺气为先,气顺则一身津液自顺”。这是丹溪治痰的一个主要思想。另外对于一些用药心得,他也作了些论述,比如“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导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结核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减软坚之味”;“痰在膈上,必用吐法”;“痰在肠胃间者,可下而愈”等等。这都对后世治痰提出了可喜的观念。如果对于痰湿阻滞严重的情况,他把张子和的攻击和李东垣的补虚合为一体,独创“倒仓法”,意在去肠胃旧积而涤濯使之洁净,推陈致新,扶虚补损,使痰湿祛除而不损身体。本人收集了朱丹溪七百余个病案进行分析,用药频率最高的就是健运脾胃和疏通气血的药。
但对于痰湿的治疗,后世医家在朱丹溪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挥,特别是明代的肾命学说,有很大的贡献。
张景岳“痰非病之本,而痰惟病之标”,“痰涎之作,必由元气之病”,“痰之可攻者少,而不可攻者多”等观点,把原来朱丹溪从脾虚气滞论治,上升到以元气为本,脾肾同治的高度上来。张景岳“痰即人之津液,由水谷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对于痰湿的治疗上,张景岳强调“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矣。”这些名论,对后世治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体虚之人,更应遵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古人不究标本,每著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验,遂有称痰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观当今治癌之法,只以天南星、猫爪草、半夏、贝母等化痰药猛下,不知癌症病人元气本虚,再强行攻痰,只会使人虚上加虚,以至于病重不起。
对于肿瘤和痰的相互关系问题,《黄帝内经》“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复返,津液久留,合而为肠瘤。”朱丹溪 “自气成积,自积成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属痰。”另外朱丹溪还明确的提出了痰瘀同病的概念,他说“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成病。”后世高秉钧亦尊丹溪之说,在他的《疡科心得集》也指出“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说明了肿瘤是因痰浊内阻而形成的。
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若脏腑功能障碍,升降出入失常,气血失和,气滞血瘀,痰气交搏,痰瘀互结,络脉不畅,肿块内生,癌症即成。另外又具有全身上下、皮里膜外,无处不到的特点。如《杂病源流犀烛》“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致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的流动性,使癌毒可随痰播散周身,痰的黏滞特性,又使癌毒易于在某些脏器组织中形成转移灶。
痰为阴虚,遏阻阳气,性凝滞,所以肿瘤初起之症状是起病缓慢,皮色不变,无声无息的发展(不痛不痒),使人不易发现。从患者的舌体胖大、舌苔厚腻、恶心、胸脘痞闷、脉滑等痰湿中阻的病证特点,都可以说明癌症之因是痰瘀互结形成。
另外,痰邪还易与毒邪相结合,杂合为病,形成痰瘀毒互结。如肝癌在癌症之前有乙肝病毒的情况,病毒复制到一定程度才转于肝癌。从乙肝病毒的特性来看,亦不外是痰瘀毒的互结为患。其它如肺癌、卵巢癌、宫颈癌、膀胱癌等,都是痰瘀毒互结的表现。
痰瘀互结最宜形成痰瘀毒,病情缠绵难化,彼此相互影响,所以治疗癌症必要治痰,且要佐用解毒散结。也可以看出治癌之难,在于痰的胶结黏腻之性,使肿瘤难以消散。

癌症之首恶是痰,因痰至瘀,所以治疗上重点在于痰,而不在于瘀。有人治疗肿瘤起手就是大剂活血化瘀药,这是攻其无故,徒伤气血而已。从癌症的生长发育来看,和癌体内的血管关系密切,肿瘤积聚体形成后即进入无血管生长期,在此期肿瘤可以通过弥散作用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如果此时没有血管长入,肿瘤将发生坏死和自溶,如果血管长入,则肿瘤体积快速增长,有人认为活血化瘀药可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恶性肿瘤对活血化瘀药要慎用,良性肿瘤亦一样不能过用,常见有些中医师,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疾病,大剂活血破血药治疗,往往是肿块没有消掉,元气先伤,病情越治越重)。所以,在肿瘤患者治疗中,莪术、三棱、水蛭、虻虫等化瘀、破瘀力效峻猛的药物要慎重使用,如果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更是禁用。特别是术后和化疗后的病人,元气大亏,治疗应以补养气血为主,慎用和禁用活血化瘀药。
朱丹溪指出治痰之要在于治气,但治气也不是胡乱用香附、青皮等通气药才叫治气,而是通过调整五脏平衡,使机体恢复正常的气化功能,令气血行于全身,津液输布正常,这才是真正的治气,这才是治痰的重要原则。丹溪虽说用香附、川芎等治气血,从他的病案中可以看出,丹溪亦是在用人参、黄芪、甘草等补养之药的前提下使用,而不是片面用通气药。如果滥用理气药,使人正气削弱,难以恢复,患者因此而不起。
朱丹溪 “不治痰而治气”一语,实为治痰之要着。

吴南京
2016年12月16日星期五
于杭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