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8.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求学之道,知书达理(第四十七章)

 舞酒绿林 2023-09-06 发布于广西

【原文分析】:

本章核心思想还是提倡读书,求学之道不可忽视。老子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教。先说有知识的好处,再说不读书就没知识,最后推出圣人做榜样。

【现实意义】:

本章说的是求学之道,原文中却没有一个“学”字。反而下一章,第四十八章开头就是“为学日益”,其实这两章是相关联的,都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按理“为学日益”应放在本章开头更为合理。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古文常无主语,这一句也一样。本章,老子又是在对谁说话呢?应该是面对函谷关长说的。谁能“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呢?也只有圣人。

这一句的理解关键是“天道”两个字。先说一下“牖”。牖,读yǒu,窗户的意思。天道,一般是指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也喻天理、天意等,还有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一天24小时的更迭,以及天象之征兆,天气之变化,电闪雷鸣,阴晴雨雪等等。这里的天道是天象的意思,是可见的,不是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无形的天道。

老子说,那些圣人们或者懂道的人,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大事,不望窗外便可见天道之变化,掐指一算,推理便知。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爱读书、爱学习、爱动脑筋,为学日益。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都是从老师那里或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俗话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才有知识,知识改变命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句话演变成大家熟悉的俗话:“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秀才代表有知识的读书人。如果你没有读书,没有知识,就会孤陋寡闻不可能知道天下大事。这一段也有点像老子在说自己。

古代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耕田,便知晓将来三分天下的局面;张海迪五岁时高位截瘫,硬是凭借超人的毅力掌握了几门外语,懂得了很多方面的科学知识;一个将军运筹帷幄之中,却能决胜千里之外;即使我们没有到过其它的国家,却也能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从书本上获得大量的知识。当然,知识也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但是实践不是毫无目的地玩。就像徐霞客出游是有目的的,我们绝大多数人旅游那是纯粹地玩。所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除了亲身经历的那一小部分外,绝大部分则是通过书本典籍、语言交流或其它途径获得前人或其他人的认识成果。

附: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新译】:

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大事,不望窗外便可见天之变化。

走出去越远,知道得越少。

所以,圣人不远行也能知道天下,不自我表现而有名望,无为而能成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