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悲鸿的中国画革新与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

 泊木沐 2023-09-06 发布于辽宁

站在新世纪的肇端,检阅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在诸多国画大师群星闪烁的灿烂星空中,徐悲鸿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现在“无论是研究、撰述20世纪中国油画和中国画,还是研究、撰述美术思想和美术教育,都离不开徐悲鸿先生的艺术”,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共识。当此之际,对徐悲鸿在中国画方面的创新和推动国画艺术发展的伟绩进行深入的再审视和再研究,对于中国画的继往开来,对于中国艺术在新世纪的开拓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

我们研究徐悲鸿国画艺术的创新,要首先检视20世纪之初中国画的历史处境。当其时,国画艺术在经历了曾经的辉煌和荣誉之后,正值衰败的低潮期。历史已经进入了新的世纪,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众盛会都面临着深刻的变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先进文化概念已深入人心而国画艺术的发展显然与时代是相脱节的。

其时的画坛,背对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因因相循,仿古成风,门户林立,各种陈腐的清规戒律羁绊着新艺术的诞生。

徐悲鸿因游学于沪津京等艺术中心的界内,对此更有深切的感受。他发出了尖锐的批评声:“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他深刻地指出,国画颓败其实并非自今日始,元以降文人画的大行其道,尤其是有清一代四王征服和统治画坛的历史,就是中国画不断衰败的历史。他们造成的恶果是“一笔一点,都要模仿某某笔”,“惟致意于临抚模仿,是自然如无睹”,“画树不知何树画山不辨远近,画石不堪磨刀,画水不成饮料,特别是画人不但不能表情,而且有衣无骨”。这样的画,不惟艺术形式上保守陈旧,且“忽略了表现生活的描写”,被他讥为“人造自来山水”。“徐悲鸿一生推崇国画中的花鸟画妙造自然的传统,但他认为在这个传统的继承上现在中国还比不上日本,唯一可称的只有任伯年一人。

在文人画末流的强势影响下,画家作画唯参考的是《芥子园》之类的画谱,而视真实的自然如无物。他不客气地批评林琴南的画,“原生长在高山峻岭,长江大河,巨榕蔽天之福州,偏学我江苏不甚成才之王石谷”,宛若用机器造石斧”。°他还曾批评一个青年人送他指正的画,说:你想画的是广东的西江,但署上黄河或黑龙江的名字,也无不可,这样的画有什么意义?

一是盲目仿古,背对生活时代;

二是中国画的“真气远出,妙造自然”的传统被阉割;

在此背后,徐悲鸿以一个思想家的深度指出,科举时代造成的文人远离自然,把艺术当作笔墨游戏面使其从来达不到职业化,缺乏科学的教育引导,对造成上述弊端具有不可推卸责任。因此他的变革创新,全是有的放矢,针对这些窒息中国画生机的癌瘤发动攻势的。评论徐悲鸿的人要切记历史环境和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