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以仁通志 2023-09-07 发布于陕西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你尽力尽力去做一件事,却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整个事情失败,对此你感到可惜,认为如果没有那个问题,事情就成功了。于是你又尝试了几次,但每次都因为一些不同的问题失败。这时候你面临两种选择,要么继续尝试,要么接受现实。究竟如何选呢?不妨看看孔子和孟子的两个故事。

故事一

来源《论语·宪问篇》

有个叫公伯寮的人陷害孔子的学生子路,向季孙氏说子路的坏话,被孔子的朋友听见了,他对孔子说:“公伯寮向季孙氏说子路的坏话,季孙氏开始怀疑子路了,我有能力向公孙氏解释,让他杀了公伯寮,你看怎么样?”

孔子说:“如果大道行得通,这是命。如果大道行不通,这也是命。公伯寮能拿天命怎么样呢。”

故事二

来源于《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鲁平公准备出门见孟子,被自己的宠臣拦住了,他说孟子厚葬自己的母亲超过自己的父亲,是个违反礼制的人,不值得见面,鲁平公觉得有道理,就不去见孟子了。

负责这件事的乐正子听说了,向鲁平公解释孟子厚葬母亲超过父亲的原因。因为孟子的父亲去世早,当时的经济条件差。母亲去世晚一些,经济条件好,所以葬礼的规格超过了父亲,这是很正常的,并没有违反礼制。但是鲁平公没有接受这个解释,不去见孟子。

于是乐正子去找孟子,对孟子说:“我跟鲁平公讲了你们见面的事情,他原本打算来看您。可是有一个宠臣阻止了他,他因此不来了。”

孟子说:“一个人要做某件事,是有一种力量在推动他;他不做这件事,也是有一种力量在阻止他。做与不做,不是单凭人力能够决定的。我不能和鲁平公见面,是由于天命。至于你说的那个宠臣,他哪有能力阻止我和鲁平公见面呢?”

看完这两个故事,第一反应就是孔子和孟子的答案很相似。先说孔子的故事,公伯寮说孔子学生子路的坏话,对子路不利,有人主动站出来要帮助子路,按我们普通人的理解,求之不得,那就让他帮忙解决啊。可是孔子拒绝了,给出的理由是天命,他认为子路会不会被陷害,不是公伯寮说几句坏话就能决定的,而是天命决定的,这个答案出乎我们的预料,唯一的解释就是:孔子此刻已经知道了天命,他知道子路的结局,认为没必要担心。

其次我们看孟子的故事,鲁平公跟孟子约好了见面,出门的时候却被自己的宠臣三言两语阻止了,乐正子去解释,但鲁平公不听。我们旁观者觉得很可惜,已经约好的事情,竟然被一个宠臣阻止了。按照我们普通人的想法,造成这个问题的就是那个宠臣,如果他不从中阻拦,鲁平公和孟子就可以见面了,也许有人会责怪鲁平公,觉得他耳根子软,被宠臣三言两语就说服了,却不接受乐正子的解释,错过了见面。这是我们普通人的想法,那么孟子是如何面对这件事情的,他说:

“一个人要做某件事,是有一种力量在推动他;他不做这件事,也是有一种力量在阻止他。做与不做,不是单凭人力能够决定的。我不能和鲁平公见面,是由于天命。至于你说的那个宠臣,他哪有能力阻止我和鲁平公见面呢?”

这个答案也出乎我们的预料,孟子没有怪罪那个宠臣,也没有抱怨鲁平公耳根子软,而是说这是天命所决定的,这让我们普通人难以理解,我们认为明显就是宠臣或鲁平公的问题,孟子却说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天命,真是奇怪啊。

由此可见,面对生活中遭遇的问题,孔子和孟子的思维模式跟我们普通人不一样,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容易责怪别人,而且认为自己的理由非常充分,但孔子和孟子却说是天命,我认为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在孔子和孟子看来,这个世界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在支配,我们每个人要做的事情成功了,是因为这个力量推动的,我们要做的事情失败了,也是因为这个力量阻止的。这听起来有些玄,有种迷信的味道,不过我觉得人应该对自己未知的东西保持敬畏,要明白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非常有限的,可能不到1%,我们看不见孔子和孟子所说的天命,于是认为它不存在,这其实是一种愚昧。阅读圣贤的经典,就是为了打破自己认知的局限,既然孔子和孟子明确的提到天命,我们应当坚定的相信它的存在,而不是怀疑它,否则就是自己阻止自己成长。

古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世界万物的运作被天命所支配,太阳的升落,月亮的圆缺,草木的荣枯,人所经历的事情,背后都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支配,人要明白这种力量的存在,敬畏它但不被它束缚,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做的时候要尽心尽力,不能偷懒,成功了不骄傲,不要认为都是自己的功劳;失败了不沮丧,不要怨天尤人。总之就是,人要尽心尽力地谋事,坦然接受天命给予的一切后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