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35条解读

 云梦山居士 2023-09-07 发布于河南

关键词:太阳伤寒病病机、脉证、治法等。

《伤寒论》三十五条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体痛,腰痛,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

文意:该条为遥呼第3条,并提出了太阳伤寒证治方。根据第3条对太阳伤寒证的界定可知:太阳伤寒病首先表现为太阳经水平上的外感病;二是主要症状表现为恶寒,身痛,呕逆,脉阳两虚;发烧为次要症状,即可发烧或不可发烧。根据《伤寒论》辩证原理得知病家内伤为阳虚,到底是那个脏腑阳虚,个体差异很大,不能执论。

太阳病:由于太阳经脏腑或其他经脏腑阳虚导致外感寒邪,在太阳经水平上表现为外感病。

头痛发热身酸痛腰酸痛骨节痛:可列举太阳伤寒证主要证候,归纳起来就是身体酸痛;为什么身体会疼痛?病因为阳虚而激发寒邪,阳虚者本血流不畅再加上寒邪入侵,更使血脉凝涩,从而身体酸痛。汗多而身寒:多形容阳气虚弱而引起的全身不舒服,如畏寒,手凉口淡,亦可指寒湿。畏寒肢厥,惊悸:指阳气虚衰出现惊悸症。汗多而身寒:多形容阳气虚弱而引起的全身不舒服,如畏寒,手凉口淡,亦可指寒湿。畏寒肢厥,惊悸:指阳气虚衰出现惊悸症。例如头痛,头重不舒等:此症多因阳气亏虚而引起,因此临床常用补法来减轻其痛苦。如身体疼痛,怕冷,四肢发凉的表现属阴虚内热的现象。口唇发绀:这就是寒湿内蕴的表现。如身寒畏寒:此症属阳气不足之证,故见身寒畏寒,手凉肢寒之象,均可归之于阴虚内热之征;口苦咽干,胸闷气促:这都是阴虚火旺的表现;大便干结:这同样属于燥湿。表热甚于里,此处指表热里弱之证。汗出不止:表示阳气已外散。故可判定是外寒湿重、内燥阴微所致。头眩头痛:这是阴虚火旺的表现。口干咽痛:属气虚血瘀。

恶风,无汗而喘:这是太阳伤寒补叙的又一种可能的症状---无汗而喘太阳伤寒阳虚寒郁气血凝涩不能有汗,然未必有喘者,因喘为肺系之证,肺为华,主气而流通,单纯寒邪通常难伤及肺,唯风邪与寒邪合而为一,方能伤及肺,构成肺气不宣的喘证,故仲景列举病症,着重指出恶风的存在,而非本案例只受风不受寒,实为风寒合邪所致。故临床上见痰湿壅盛或瘀血阻络之表症者均可使用此方以达宣肺散瘀目的。治疗以理气解肌为主。方名出自《伤寒论》卷十二引张仲景曰:"麻黄芍药甘草汤为主方。"由此可见,此方是解肌之法。

麻黄汤主之:对如此阳虚寒郁体表(太阳经层面)、气血凝涩外感病而言,亟待助阳散寒、打通经脉,故以麻黄汤主之。

诊断意:麻黄汤为治太阳经伤寒证之代表方。麻黄汤证习惯称为表实证,其治法习惯也称为开腠发表。不管是伤及寒邪或风寒合邪的病只要病在太阳经水平上,均可利用它刊布。脉证的诊断,要注意两点:一是症状方面,抓身体疼痛、恶寒;脉象方面,抓寸关尺都要紧(阴阳俱紧)。关于喘和不喘的问题,只体现在病位所涉不涉肺,而和选择麻黄汤的治疗并没有关系。涉及肺系(喘)者,则为伤风寒合邪所致,然病机核心仍为阳虚寒郁、气血凝涩所致,故方仍以麻黄汤为主。且涉及心肾不交即阳虚火衰或肾精不足者,方中酌加附子,肉桂加强补火之力。【组成】麻黄半两,桂枝五两(锉),细辛一斤。【用法】每服3钱至2钱匕。

附方麻黄汤

麻药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通过麻黄汤与桂枝汤服药法比较可见:桂枝汤证病机为营卫不和、内伤为脏腑气阴两虚、治以固表敛汗、滋阴(解肌)、因此需啜饮热稀粥使汗出;麻黄汤证病机为阳虚表寒、经脉凝涩、内伤为脏腑阳虚,治于开腠出版(发汗)一书,故覆取薇如汗,不必啜热稀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