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39条解读

 云梦山居士 2023-09-07 发布于河南

《伤寒论》第三十九条解

关键词:太阳经寒湿证者,仲景以大青龙汤为主,《伤寒六书》中有九味羌活汤。

《伤寒论》三十九条原文:伤寒、脉浮而缓、身不痛、而重、乍有轻、无少阴证、大青龙汤。

文意:伤寒:顾名思义就是伤寒,但是在真正意义上并不伤寒,所以这里“伤寒”就是外感病的同义词,一般指外感病;那么,何不直接说病名?应向后世传授仲景逐次诊病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待诊。某些疾病,医家在临诊中,并不立即就能作出正确的结论,需不断取证,循序渐进地进行分析和归纳,方能作出正确的定论。如本证,即经历两极诊断的过程:第一阶段,首先确诊为外感病,对于什么样的外感病还需等待诊断,这与内伤病有区别;第二层次,在脉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辨析,认定为太阳经伤湿证。第三层次,则以症状来判断是否为内伤杂病,例如大便溏泄,腹痛拉肚子。第4个层次,再根据具体病情确定治疗与否,避免误治和复发。第5个层次,最后是对药物和护理的思考。

脉浮缓:脉象浮、缓、浮、缓为具有复合性脉象,浮指浮、沉、浮部分,指轻手得脉,缓形容气血运行迟缓,表现阳气阻滞,与濡脉大致相同;此脉象说明太阳经层面存在湿邪的入侵。若这一阶段发生了以上情况,则表明病人身体湿气太重,从而导致浑身不舒服,如腹部发冷疼痛,肢体倦怠乏力,腰痛等症状。初起可用艾炷艾灸背俞穴约二十分钟。如果病情恶化,就需要结合其他治疗。

身不疼:身体不痛不痒;湿邪虽属阴邪,其性重凝滞而能困厄阳,却没有寒邪的敛缩之性,筋脉不为拘泥,气血受制少,故体不痛。沉沉者:普遍较重;如遇气候湿冷、易受凉和发热。畏寒发热:是畏寒的,这样的患者多发在冬天或者是春天。这一现象十分普遍。轻重程度个体差异很大。可分轻、中度2级。

但重:只觉得浑身沉甸甸的。不可将外感湿邪典型证候作为确诊病情的根据,更勿以此作为风湿关节炎和类风湿痹痛特效药;二是冬季如不注意保暖,四肢关节发酸。因此,需加强锻炼。怎样防止湿气进入人体?。

乍有轻时:偶有体态轻盈;为什?由于湿邪困厄阳气所致,阳气时而舒展,这时,人会觉得轻盈。重者沉郁不舒:此时,人体内阳气逐渐很弱,甚至可称乏力;但它并非真的沉沈,是相对轻盈的境界;也就是我们仍然处在比较宽松和安逸的状态中。如何防止湿气的侵袭?现就此谈一下个人的浅见。

无少阴证:少阴证有哪些?《伤寒论》二百八十一“少阴为患,脉细而欲寐”由此可见,少阴病是元气虚弱、病家只想睡的一种症状;少阴证何以排除?本来湿邪害人,由于它的性重着凝,所以困厄于阳,阳不能行,所以不仅身重,而且有昏昏欲睡的感觉;那么此困究竟属于太阳伤湿证还是少阴证则需辨明;如何识别呢?从脉证的角度进行了辨析;太阳伤湿证为脉略缓,而重,乍有轻时,不欲寐,少阴证为脉微,而欲寐。

大青龙汤生发:以大青龙汤散湿邪;为何以大青龙汤生发?这就需要对大青龙汤成分进行分析了。可认为大青龙汤具有麻黄汤、越婢汤、桂枝甘草汤等构造。麻黄汤属发散寒邪汗之剂,湿邪属阴,具有寒性,故用于解表、正及太阳经病;越婢汤为发散热邪的汗剂,湿邪虽属阴邪,然湿郁生热故用能去表;桂枝甘草汤为振奋心阳的专剂,湿邪困厄于阳,故使用它可促进阳气运行;妙处是方中还加入大枣,大枣善补气,《黄帝内经》谓诸湿肿满属脾,补气恰助祛湿。可认为大青龙汤祛除太阳经湿邪是对仲景治湿思想的回应。

诊断意:此案为仲景所说的教条。存在两种学术思想。一是分级诊断的学术思想。遇有比较复杂的情况时,切勿盲目下结论、急于求成常常会犯错误。可通过分级诊断使其范围逐渐缩小并最终结论。这就避免了差错的出现。二是对表湿证以汗治为大法。但是出汗的方法很多,不能乱用。后世似乎只知道麻黄汤为汗,而不知道越婢汤和大青龙汤亦为汗。今分述之:麻黄---发散寒邪发汗;愈婢汤---发散邪汗;大青龙汤----发散湿邪发汗。大青龙汤处方组成主要有散寒、散热、健脾、振奋心阳4个重点。它的功能特点表现在:1、出汗但不伤正、伤神。2.宣散风寒、清热利湿、通利关节、改善血液循环。3.温里除湿、祛风止痛、理气止痛。4.扶正固本、活血通络。5.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