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寒连“三九”,温肾阳、补督脉、通腑气

 凤凰杏林学堂 2023-09-11

节气

小寒是第二十三个节气。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九”,“三九四九冰上走”,正是在小寒期间。小寒,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间开始了。所以,小寒时节一定要注意温肾阳、补督脉、通腑气

敷涌泉丨温肾阳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

《灵枢·本输》

肾是人体一身阴阳的根本,肾中之阳称为“元阳”,是人体一身阳气的源泉。涌泉穴是肾经的首穴,是肾经经气开始的地方。寒冬腊月,临睡前可以贴敷涌泉穴来温补肾阳,进而温补一身之阳气。

涌泉穴

【定位】足底部,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方法】取吴茱萸10克,研细末,加少许食用醋调和,做成药饼。将药饼蒸至微热,或者用微波炉稍稍加热(微热即可,不可过热,防止烫伤皮肤),敷在双足的涌泉穴上,用保鲜膜和胶布裹住固定,防止药饼脱落。睡前贴上,晨起取下。

“吴茱萸辛热之剂,宜入五经,以理寒证。”

“味苦辛,性热,有小毒,入肝、脾、胃、大肠、肾五经。主下气消痰,寒气噎塞,心腹刺痛,霍乱转筋,脚气攻心,止咳逆,逐风邪,消宿食,除血痹,盐汤炮去毒用。”

《雷公炮制药性解》

吴茱萸是辛热之药,用其外敷涌泉穴,有散寒、引火归元、补益下元、温补肾经的作用,能缓解肾阳虚导致的周身发冷、手足不温之证

三九天丨补督脉

三九天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数九寒天正当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此时人体的阳气也如同自然界的阳气,处于收敛状态。若本身阳气虚弱,此时更容易诱发虚寒的症状,出现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的现象。

艾灸督脉的穴位

督脉,循行于人体背部后正中线,在人体的经脉中被称为“阳脉之海”,是阳气汇聚的经脉。在最寒冷的时节,艾灸督脉的穴位比如腰俞、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风府,可以激发人体的阳气,有疏散风寒、温补肺肾、防治疾病、增强免疫力的功效。除了艾灸,这些穴位还可以用刮痧、拔罐、三九贴穴位贴敷等方法。

寒包火丨宜通腑

冬季,大家容易过食温补的食物。在小寒节气,人体阳气更是聚集在内脏,而四肢肌表寒冷,容易形成“寒包火”的病理状态

寒包火,又称外寒内热、表寒里热,是由于寒邪束缚了体表,体内原本蓄积的火热不能向体外宣散,就如同被体表的寒邪“包裹”起来,积在体内。病证的表现,既有恶寒、咳嗽、鼻塞的外寒症状又有口干渴、尿黄、大便干燥,或高热、头痛、周身关节肌肉酸痛、咽部干痛、咳嗽少痰、舌红苔黄等内热症状

常言道,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白萝卜清新爽脆,可以清肃肺气、解除胃部烦热、清除肠腑浊气,使过盛的阳气得以排出。对于寒包火,冬天的萝卜和姜可以同用。生姜解表散寒,白萝卜清脏腑之热,二者同煮,可以外散表寒、内清里热,对于较轻的寒包火是适宜的。寒包火的症状比较严重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数九寒天,日常的饮食需要一定的温补,但也要注意不能过度,要保持肠腑通畅,从而避免内热过盛。

《小寒》唐·元稹

春冬正月交

莫怪严凝切

雊雉隐丛茅

霜鹰近北首

衔紫绕树梢

拾食寻河曲

欢鹊垒新巢

小寒连大吕

身体有任何不适症状

应及时就医

养生调理不能代替治疗

本文作者:杨阳

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

国医大师李士懋工作室副主任

方剂学教研室副主任

河北中医学院方剂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批全国传承博士后

—    E N 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