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暑气四起,防暑解暑

 凤凰杏林学堂 2023-09-11

文末有福利,快乐学习好帮手

蓝字关注我们  中医知识不迷路

SUMMER

IN 2023

小暑、大暑、处暑通称为“三暑”。当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交节,称为“小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暑乃气候炎热之意,小暑则为小热。

01

 小暑小热

SUMMER

小暑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一候,在小暑时节,吹在大地上的风不再有一丝凉意,风中带着阵阵热浪。

二候,极度的炎热,使得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躲避暑热。

三候,小暑的炎热已经攀上枝头,老鹰耐不住炎热而在清凉的高空中翱翔。

此三候体现出动物已经开始避开暑气,寻找盛夏中最后的一丝凉意。根据它们的行为习惯,推测出此时应该顺应时节,以避暑气。

小暑虽仅为小热,但伴随迎来的季风气候,使得自小暑开始便进入伏天。“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逐渐来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一段时间。三伏天通常出现在“三暑”之间,天地间形成上蒸下煮之势,南方地区高温、高湿,北方地区高温、干燥。同时,中国多地区自小暑便开始出现雷暴天气。

“炎暑施化,物得以昌。其化长,其气高,其政动,其令明显。其动炎灼妄扰,其德喧暑郁蒸,其变炎烈沸腾。”

《素问·五常政大论》

02

暑气四起,暑邪为患 

SUMMER

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如果暑气侵犯人体成为致病因素,则暑气便成为“暑邪”。暑邪是常见外感邪气之一,属阳邪,常直接侵犯人体头部和体表上半部,属“上部”病因。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

《素问·离合真邪论》

“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身处三伏酷暑,暑邪为患,起病即见炎热燔灼之象,见汗多烦渴、喘息气粗、壮热;暑性开泄,气泄而多汗,极易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亏乏证候,见身热汗出、口渴喜饮、心烦面赤、神疲气短、小便短赤。

暑之伤人也,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暑热可直中心包,炼液成痰,痰热闭窍,在病变之初即可见神志昏迷、肢体抽搐等。暑热季节常多雨潮湿,加之此时易贪凉饮冷,故暑邪为病常易夹湿邪,见头蒙昏胀、胸脘痞闷、口渴心烦、身重体倦、肢体酸楚等。

03

防暑解暑,扶阳护阴 

SUMMER

 补充水份解暑热 

机体通过水液代谢,排出体内产生的多余热量以及外界环境温度过高带来的热量,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30℃,人体会感觉到热度,并以出汗的方式进行调节,故补充水液十分重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日饮水量为1500~1700毫升,暑天应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200毫升左右。

汗液的流失常伴随大量的水电解质流失,因此可以饮用功能性饮品,比如绿豆汤、运动饮料等,而浓茶、咖啡等饮品不能代替水的摄入。

 健脾和胃祛湿邪 

进入小暑节气,不但天气炎热,且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水气弥漫,故暑气致病,多夹湿邪。暑热下逼,湿热上蒸,人处天地氤氲气交之中,最易感受外邪,发为暑湿证。

“在天为雨,在地为土,在人脏为脾,故湿喜归脾,脾虚喜中湿”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二》

机体处于高温下,体内的酶活性下降,尤其是儿童,脾胃本薄弱,又多贪食冰冻之品,致脾胃被暑邪寒湿所伤,常出现苦夏的症状,比如没有食欲、疲劳感重、精神不振等。推荐香薷饮加减代茶饮,药味选择香薷、藿香、黄芩、黄连、厚朴、槟榔、射干等。

现代人的生活与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躲避酷暑,但却缺少了户外运动和接受光照的机会。活动减少,脾气不振,建议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如健步走、骑自行车等,裸露小腿接受光照,时间以半小时为益。若阳光较强,需要随身携带一件轻薄的带帽衫,避免晒伤。

 温阳散寒贵三伏 

伏羊扶阳,三伏天进补羊汤或其他血肉之品,是民间在三伏的习俗。常言道:“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许多老年人在冬季手脚冷,遇寒咳嗽,腰膝酸软,根据中医学的“冬病夏治”的理论,在夏季进补可以预防冬季的疾病,所以羊肉等热性肉类可于夏季适当食用。

但三伏天,高温容易影响人体的脾胃功能,在挑选肉类时要选择瘦多肥少的牛肉、羊肉。冬吃萝卜夏吃姜,还可以加一些黑白胡椒、醋、咖喱粉、生姜等天然调味料来调节口味,增加食欲,振奋脾阳。

 药食滋阴防津伤 

除了补充水分外,还可以适度食用粳米、蜂蜜、枇杷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及时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时节性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如黄瓜、冬瓜、西红柿、芹菜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等。西瓜翠衣是非常好的解暑滋阴之物,比如清暑益气汤。将洗干净的西瓜去瓤去皮即得西瓜翠衣,加入西洋参、荷梗、知母、竹叶、麦冬、石斛、粳米、甘草等味,代茶为用,对暑热伤气或气阴两伤导致的心烦发热、口渴、四肢困重等症,疗效极好。

上蒸下煮称小暑,

汗流浃背心烦堵。

伏羊健脾多喝水,

药食调理暑湿除。

SUMMER 2023

本文作者:姜茗宸

南京中医药大学

—    E N 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