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暑未尽秋已立,需“防三病”可“按三穴”

 凤凰杏林学堂 2023-09-11

文末有福利,快乐学习好帮手

蓝字关注我们  中医知识不迷路

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从立秋这天的早晨起,暑气渐退而秋天将至,秋风阵阵而起,早已惊动人心。澄明高远的天空收敛了夏天的景色;高大的梧桐树叶开始飘落,发出了秋天的声音。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气候逐渐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也是自然界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秋季养生,应以养“收”为原则。此外,“秋老虎”天气持续,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上撤除,在防燥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暑清热。

立秋|食药养生

立秋后食药养生的重点,一为润燥,二为养肺。秋季多燥,根据燥邪性质的温凉之分,可食用相应的润燥之品加以调和,如银耳甘平,润养肺、胃;梨甘凉,能清肺、润肺、化痰;甘蔗甘凉,滋养胃阴、生津止渴;香蕉甘温,润肠通便;蜂蜜甘平,润燥补中等。

此外,还可用一些滋阴润燥的中药,如黄精、生地、玉竹、沙参、百合等,配合大米煮粥,秋日食之润肺效果甚佳。

立秋|日常防护

秋季是肠炎、痢疾等病的多发季节。立秋后尤其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

秋季干燥,燥邪伤人,易耗津液,常见口干、唇干、大便干、皮肤干等症,可适当服用维生素或鱼肝油等。

立秋|“防三病”

 一防感冒 

立秋后,昼夜温差大,中午热,早晚凉。很多人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无法感知季节气候的微妙变化,加之贪凉饮冷,瓜果、冷饮不断,稍一着凉,就容易患感冒。应避免长期处于空调间中,或温度适当调高,减少冷饮摄入,早晚适时增添衣服,出门戴好口罩,以避免着凉感冒。

 二防腹泻 

立秋后,天气转凉,人的食欲会逐渐变好。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脾胃长期处于虚弱的状态,立即大补很容易增加肠胃的负担,容易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痞满等症状。这时候不宜太早“贴秋膘”,可适当食用具有健脾祛湿功效的食物,比如白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茯苓、山药、芡实等。

 三防秋燥 

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肺为“娇脏”。秋燥猛于虎,立秋后气候逐渐干燥,肺气虚会使身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容易情绪低落。多饮水,合理调节情绪,及时排解内心的忧愁,做到内心安宁、心情舒畅,有助于气血运行,疏导肺气。

立秋|“按三穴”

 一按天突穴:润肺养喉 

天突穴位于颈部,在前正中线上,当胸骨上窝中央。即两锁骨头中间的凹陷处。用中指指腹按揉天突穴并做环状运动,按摩时应控制力度,不要伤到喉咙,以局部温热为度。按摩此穴有宣通肺气、润肺养喉之效。

 二按迎香穴:醒神通窍 

迎香穴位于鼻翼两侧,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热后,分别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搓摩30次,然后用两手食指按揉两侧迎香穴30次。此法可醒神通窍,养肺健体,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病邪入侵。

 三按列缺穴:去燥润肺 

将两手张开呈八字形,再将虎口轻轻相扣。食指轻轻地搭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沿着桡骨的方向轻轻搭上,这时指尖能摸到一个裂缝,这个地方就是列缺穴。用大拇指的指甲来掐按列缺穴,一般每天早晚各掐按1次,每次3分钟左右,以局部酸胀舒适为度,能去燥润肺。

扫描文末免费课程二维码

了解如何精准取穴

秋日特饮|秋梨膏

秋梨膏是秋季滋补良品,通常富含果糖、葡萄糖、苹果酸、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钙、磷、铁等,可调整血压,促进食欲,润肺止咳,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疗效明显。除脾胃虚寒与泄泻患者,妇孺老弱皆可饮用,且制作简单,服用方便,每次以热水冲泡一勺即可。

【原料】鸭梨6个,干红枣80克,冰糖150克,老姜20克,蜂蜜80毫升。

【做法】

1. 干红枣洗净对切去核,生姜去皮切成细丝,梨去皮擦成梨蓉(梨汁);

2. 将干红枣、姜丝、冰糖、梨蓉(梨汁)放置锅内,小火焖煮30分钟,然后用漏网捞起、汤匙按压,挤出更多梨汁;

3. 丢弃挤压后的梨渣、干红枣、姜丝,继续用小火熬煮剩余梨汁1小时,至梨汁浓稠成浆;

4. 放凉后的梨浆中调入蜂蜜拌匀,密封罐保存备用。

本文作者:施庆武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专业

博士

—   E N 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