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心画意——《唐诗五首》教学活动及作业创新设计

 素心涟漪 2023-09-12

教学活动及创新作业设计

时间

2022年10月

出镜

菲菲老师的八11班

教学设想

本课五首诗都是律诗,可以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律诗的形式特点和“起承转合”的内部结构。为诗配画这一活动设计并无新意,菲菲老师十多年前就这么做过,这次教学依然选择这种活动形式,其一是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其二是可以针对孩子们的画作“大做文章”,引出许多精彩灵动的生成。

教学过程

一、反复诵读五首诗歌,思考:唐代是诗的时代,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为何本课在众多诗作中选编这五首诗?(最近菲菲老师研究统编教材编写体例有点走火入魔)

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都是律诗

二、学习课后补白内容:

归纳律诗四个特点:

①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②通常的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③一般来说,律诗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④律诗要求全诗押一个韵。

三、根据以上特点,为五首唐诗标注格律、联名、韵脚。

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四、找出每首诗的对仗句,朗读。思考: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所写内容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都是写景

五、再读,五首诗分别描写了何处景物?诗歌哪一句点明了地点?

学生自主探究发现:①《野望》:东皋;《黄鹤楼》:黄鹤楼;《使至塞上》:边塞,居延;《渡荆门送别》:荆门;《钱塘湖春行》:钱塘湖孤山寺北贾亭西。

②每首诗的第一句点明景物地点。

教师点拨:从写法上看,首联往往采用记叙,交待事件和地点,并照应题目,此为“起”,就是开端、破题,引出下文内容。

六、作业:写景诗的最高境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五首诗所写景物不同,诗中呈现的画面和意境自然也不同,请仔细品读,找出诗中具体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选择最喜欢的一首,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诗配画。

绘画创作需要时间,我把这个作业留在周末,孩子们画得十分用心,以上是部分作品,如果你能一眼看出所画配的是哪首诗,说明他们基本读懂了诗歌。当然,其中也存在不少瑕疵,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啦。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画的如何,第二课时的第一件事就是点评画作。

一、老师将绘画作品按诗分类,每首诗歌挑选最典型的配画展示,让学生进行点评,老师只做提问引导、点拨和补充。点评主要抓住三个问题:

1、有没有画出诗中的主要景物?

2、色彩和构图能不能表现景物的特征和诗歌的意境?

3、结合创作背景,画面能不能表达诗人的情感?

示例——

《野望》

树树秋色,山山落晖,牧人驱犊,猎马带禽,思宇同学抓住了颔联和颈联描绘的景物,树的斑斓秋色表现得不错,而“落晖”的颜色则太浓烈刻意。秋天的大地,应该是什么颜色呢?如果用一种颜色来表示诗人此时的心情,哪个颜色比较合适?

余同学将诗人作为画面主体,“望”字体现得特别好,诗人着装也很有唐朝感,但看这深深浅浅的绿,是不是把季节搞错了?如果将画中诗人的面部放大、进行特写,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神态?

(结合“徙倚欲何依”和注释⑦“采薇”分析可知,诗人此时彷徨、孤独、苦闷,意欲归隐,应流露出茫然忧郁的神情。)

没有秋“色”,没有“落晖”,但画中苍茫的暮色和山野间田园生活的恬淡适意使人如临其境。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恬淡清新,以白描的手法表现,最是恰到好处!

《黄鹤楼》

色彩搭配很好地呈现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鹤去楼在,白云悠悠,有很强烈的时空感。但是好像忽略了其中一句诗的景物,是哪一句呢?

这像不像菲菲老师小时候看的连环画?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的神话传说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想随仙人乘鹤而去一探故事究竟。虽是白描,却笔笔勾勒细致,用心呈现“天下江山第一楼”之宏伟精巧。但此画配诗,不免给人留下只见其开端、不见其结尾的遗憾。

小白同学的每一幅作品都让人惊艳!构图精巧,留白处含蓄地表现了首联的“空”字,江上烟波浩渺,白帆点点,倚楼远望的诗人不禁发出“乡关何处是”的叹息,无限怅惘和愁绪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使至塞上》

大漠之“大”,落日之“圆”,线条简约,可以看出来这位同学很努力地想呈现出大漠的雄浑苍茫,但颈联的色彩表现不足,多了萧索荒凉,少了瑰丽壮美。“孤烟”在哪里?“落日”是什么颜色?“长河”有多长?“征蓬”和“归雁”暗指什么?

也许是孩子们缺少生活体验,画面感最强的一首诗画却最不尽人意。周姑娘这幅画用人物剪影的方式表现诗人的孤寂,但背景色彩太明艳,因而缺少一种慷慨悲壮的厚重感。大漠的无边无际、壮阔雄浑可不可以通过改变人物与景物的比例来表现?

《渡荆门送别》

这大概是最难画的一首诗,李白乘舟顺流而下,江上景物不断变化,加上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实难抓住精髓。邓同学这幅画巧妙利用远近景物的层次,化动为静,意蕴丰富,“山随平野尽”,船尾是远去的山,两岸是开阔的原野,江水带着一叶扁舟上的诗人脱离群山的束缚,一路向平野奔腾而去,蓝紫色调流露出思乡的淡淡忧伤。

《钱塘湖春行》

画中的湖东的确美不胜收,但诗中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都是早春景致,何谓“乱花”?大意是春花初绽还未缤纷,诗人骑马观花,因而眼花缭乱。此画繁花似锦,似有不妥?倘若点缀一两只新燕,则更显西湖早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二、思考探究:五首诗的颔联和颈联都是写景,除了所写的景物不同,在写法上还有什么区别?

教师点拨:

颔联写景或叙事紧承首联意思,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将上下诗句紧紧联系起来,是为“承”。

颈联由景及情,诗意发生转折,或由景转到人,或由事转到景,或由景转到事,或诗人的情感意脉发生变化,为尾联抒情做铺垫,是为“转”。(如《野望》由远及近,由写景转到写人;《黄鹤楼》由楼转到倚楼远望所见;《使至塞上》由人及景,视野和诗意转为开阔)

三、结合尾联,说说五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教师点拨:紧扣尾联的“诗眼”,如“采薇”,“愁”,“怜”,“最爱”等词,结合诗人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归纳: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言虽止而意无穷,是为“合”。

注意:结尾有两种方法,常见的一种是明结,就是直抒胸臆,一般能找到表达情感的“诗眼”;一种是暗结,就是以事说理或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转达、折射、暗示作者的感情,如《使至塞上》。

四、小结: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一方面可以增强诗意的波澜,一方面首尾呼应,前后相承相续,使诗歌形成一个整体。我们在写叙事或写景类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种章法,使文章波澜起伏、结构严谨圆融(本单元写作《学习景物描写》中具体进行指导)

五、作业:结合本节课对绘画作品的点评和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给自己的绘画作品或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写一段评论文字,可以写配画的构思,也可以写画作的不足之处和修改方法。

《野望》山野晚秋图——

从“东皋薄暮望”可以看出,此时是傍晚时分,所以画的主色调偏向橙黄色。

“树树皆秋色”表明树很多,都染上斑斓的秋色,所以树点缀以橙、绿、黄、红色,“山山唯落晖”意思是连绵的山峦都披覆这落日的余晖,所以山顶是橙黄色,越往下颜色越暗。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写人物和近景,要与山和树拉开层次。因为是傍晚,所以画上几只归林的鸟,表达诗人想要归隐山林的志向。

《黄鹤楼》鹤去楼空人愁图——

诗人崔灏的作品向来激昂豪放,气势宏伟,在我看来,他就如同黄鹤楼一样,虽然孑然独立,却始终保持着坚不可摧的模样。所以,诗中的黄鹤楼恢弘大气自成一派。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尽的缥缈空茫之感,画几朵淡淡漂浮的白云,与黄鹤楼虚实相映,表现时空的悠长。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远处江边小洲画一片繁茂的芳草,与碧树在阳光下展现出勃勃生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站在宏伟的黄鹤楼上,黄鹤杳然不见,江上烟波迷蒙,故乡为暮霭所隔,一时间,吊古怀乡,无限愁思。

《使至塞上》边塞风光图——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远离故土,独自去往边疆,内心感到孤寂苍凉,所以我用剪影来表现这种特殊的情感。“单车”,所以我只画了一辆马车。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用灰色草团表示蓬草,在天空点染几只北归的大雁,凸显时节,表现出淡淡的愁绪。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将王维挺拔坚毅的人格与孤独寂寞的感受融入到大漠之中。广袤无垠的沙漠,一缕青色的孤烟直上云霄,那烽烟好似在告诉人们,战争即将开始了,诗人要去边关慰问战士。用金黄色画出连绵的沙丘,血红的落日只留下半圆,将天空染成橙红色,蜿蜒的黄河,在夕阳下闪烁着点点银光。(老师怎么没看见这么美的画面?)

《渡荆门送别》江入平野图——

这首诗的颔联表现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惊喜的感觉,描绘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象。

“山随平野尽”意思是一座座高山渐渐后退,平野慢慢在眼前舒展开,视野越来越广阔,画面要用远景和近景来表现这种画面的流动感,在下方用淡墨画出连山,向远处延伸,越来越淡,直至消失。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江上云霞变幻,可用一些浓淡不一的云团呈现“海楼”的景象,右上方画一轮暗黄的圆月,水中再画一轮与之对应。

《钱塘湖春行》西湖早春图——

这首诗描绘的是西湖的早春光景,所以画的主要色彩以青色和淡蓝色为主,凸显“春”的蓬勃生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用深褐色涂抹“孤山寺”"贾亭”,用黑色线条勾勒,增添一丝深幽的感觉;湖面尽量画得平静些,上面随意地荡漾着几支船,表现诗人闲适的心境。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画上两棵柳树,用嫩黄色和青色点涂新吐出的柳芽,突出“早春”的特点。用黑色画出八九只燕子,突出其“小”“新”,营造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画许多低矮柔嫩的春草,随处可见。用红,紫点缀,画出“乱花”。

整幅画色彩清新明丽,流露出诗人对西湖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反思

  1. 挤时间自己画一幅。一来可做示范,二来怡情养性,三来让孩子们知道老师也有画技傍身,不敢小觑。

  2. 改掉拖延症。十月份上的课,为什么十一月下旬才整理出来?时间都去哪儿了?

  3. 读唐诗读诗评,多读书,课堂方能有源头活水。最突出的问题是,对王绩、崔灏两位诗人了解不够深入,师生对话难免捉襟见肘,愧矣!

  4. 养成拍照留痕的工作习惯。孩子们很多精彩的画作因没有拍照,无法呈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