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研】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

 素心涟漪 2023-09-12

汉中市初中语文学科基地第12期网络研修

整本书阅读教学

实践与反思

我做过最好的事,就是让孩子爱上阅读。

——董一菲

1

老师,您都读过吗?

初中六册教材必读加自主阅读名著共36篇。老师,这些书,您全都读过吗?读了几遍?

老师要心中有本,才能手中有法,如果这些书我们自己都没有认认真真地读,又怎能有效引导学生阅读?

因此,菲菲老师的第一个建议是,先给自己列一个读书计划,在开学前,把本册教材中的六本名著全部读完、读透,再读一些评论性学术论文,提炼名著核心主题词,最好是再把教读课文后面积累拓展第五题推荐阅读的书目选一部分来读,全部读透之后,观察学情和生活,再进行选择、整合,分步设计名著阅读教学方案。

2

名著阅读教学现状

整本书阅读主要以教师的课内引导和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两种形式开展,据我了解,整本书阅读的课内引导大致有这样两种课型:

一是导读。激发兴趣,介绍作者和大致情节、艺术特色,然后就交给学生自己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二是总结。学生读完之后,找一些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或中考相关习题进行检测,或梳理情节,就某一个问题展开探究、讨论,最后做以小结。

针对以上情形,我有两个思考:一是学生阅读的实效性,就是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读或读完整本书?二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算学生读完了,一节课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七年级时,我执教了一节名著阅读公开课《骆驼祥子》,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听课师生反映课堂容量太大,学生难以消化。于是反思:如果课内引导根据学生的阅读进程分步进行,从导读到逐步推动深入阅读,最后提炼总结升华,带着学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也许可以把整本书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3

名著阅读教学三步走

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

4

四点建议

建议一:激发兴趣要贯穿始终

 激发兴趣不仅仅是导读课的任务,而应贯穿阅读始终,每一个阶段性的驱动任务设计都要考虑到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

1. 建立图书角,营造读书氛围。我校文化长廊书架上随处摆放着经典名著;每个班的图书角有本学期教材中的必读、自主阅读名著和老师推荐阅读的书,除了在学校图书室借阅,大部分学生愿意把自己的书带到班级分享,书脊上贴有姓名标签,可以随时借阅;图书角周围张贴有班级和每个学生的阅读计划,学习园地展示优秀读书笔记和手抄报。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更容易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 善用多种资源,丰富阅读体验。虽然电子产品和网络阅读对整本书阅读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我们也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激发阅读兴趣,丰富阅读体验。

比如八年级本学期新增名著《经典常谈》,可以让学生同步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智慧黑板直接下载“央视音影”APP搜索)。

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故事,挖掘其精神内核,解读其文化精粹,既庄严又生动,令人敬畏而震撼。《经典常谈》中的大部分篇目都有。

我给学生播放过《说文解字》《汉书》《尚书》,在观看过程中,很多孩子和我被感动得流泪。

一段小插曲

上周一观看《汉书》一集,班昭将要接过班家修史的重任,含泪对大哥说:“我惶恐。”

班固安慰鼓励:“惶恐是因为你心存敬畏。如果实在写不下去,就放下。”

班昭决意接过使命,跪拜大哥:“多谢大哥,这史书是我班家两代人的心血,是我班家的职责!”

心有戚戚焉,泪如雨下……

看综艺是为了促进阅读,可用三种形式:①先看综艺,激发阅读兴趣,化解阅读难度,然后再读书,如《尚书》;②先读书,再看节目,一边观看一边在书中勾画和补充重点内容,如《诗经》,读完后制作名著标签(包括作者、朝代、创作背景、主要内容、特色价值、后世影响等);③看过几期节目之后,选书中一个篇目(综艺里没有),设计编排成综艺,当然,要降低要求,重点是角色设计和台词创作,这已经类似于一个项目式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展示阅读成果,多元评价激励。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阅读,展示阅读成果是一种激励方式,但不是评价的唯一依据,应从学生参与整个阅读活动过程的行为态度和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多元的评价,也建议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升阅读效能。

建议二:保障阅读时间

建议三:勾连对照整合

根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分析、综合、评价属于高阶认知目标,近两年的中考名著考查也多以情境任务勾连多部名著,考查人物形象及情节,挖掘名著的现实意义。例如:

勾连对照有多种形式,可以与课文勾连,除了选自名著中的课文,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朝花夕拾》;《诗经二首》——《经典常谈》;《我爱这土地》——《艾青诗选》;《蝉》——《昆虫记》;《智取生辰纲》——《水浒传》;《狼》——《聊斋志异》;《咏雪》——《世说新语》;唐代诗歌——《唐诗三百首》等。有的课文与名著之间存在一些隐性联系,如:《骆驼祥子》和《老王》,都是社会底层人物;《红星照耀中国》与《我的母亲》,可以探讨朱德的形象;《海底两万里》与《我的叔叔于勒》,尼摩船长与菲利浦一家不同的金钱观等等。

名著与名著之间的勾连对照更能促进深度阅读、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无论哪种勾连,都需要老师先读透文本,才能有的放矢、有效引导。

建议四:展示阅读成果

部分学生成果

5

几个细节

一是老师要认真甄选名著版本,根据实际学情统一阅读版本,便于制定阅读计划和课堂引导。

二是自由阅读和任务阅读相结合,不妨给学生留一点时间和空间,不带任何目的和任务,只凭自己的兴趣,享受沉浸在文字里的快乐。

三是尊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关键,只要大方向没有问题,不必追求标准答案,甚至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评价作品,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见解。

结束语

子曰:慎始而敬终。这句话也特别适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带着学生一步一步行走在阅读的路上,浸润在经典和文字里,终会收获语文的春天。

春读书,兴味长,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四月好时光。愿我们带着我们的孩子们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关于阅读】

最是书香能致远——信息化时代,语文老师为阅读“正名”

阅读教育归何处?——《脑与阅读》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读书笔记

九月,你好(七年级语文开学第一课)

语文老师致家长的一封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