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祖惠能大师和神秀大师的故事

 刘传开先生 2023-09-13
图片

01丨渐悟与顿悟

            话说佛教自释迦牟尼开始,衣钵传到了二十八代弟子达摩。

达摩祖师是印度人,南北朝时期,他从印度来到我国传教并在此创立了禅宗。

达摩也因此被尊为禅宗初祖,

之后衣钵传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弘忍法师到了要传衣钵的时候,把众弟子都叫到跟前讲话:

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对座下各弟子都不满意,于是让他们回去做偈句,看看弟子们对佛法的领悟。

弘忍法师的大弟子神秀犯难了。不做吧,肯定衣钵肯定不传给他了,做了偈句又怕师父认为自己做的不好,在众弟子面前失去威望。神秀最后决定还是去做一首,但是不署名。等师父看到了表示做得好,就出来承认是自己做的;师父表示做的不好,就默不作声。

等到了半夜三更,神秀在墙上写下了偈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法师看到了,他对弟子们的佛学境界了然于胸,明白这一定是神秀做的。他跟众弟子们表示:从今天开始你们要每天背诵这个偈句,对你们修行有很大好处。后来,弘忍法师单独叫来神秀,问他这个偈句是不是神秀做的,神秀承认了。

弘忍法师说:“汝做此偈未见本性,只在门外为入门内。”

于是要神秀再去做一首看看,但是神秀在后面的几天里神思恍惚,再也做不出来了。

       在堂下的众僧都为神秀叫好,只有弘忍大师惋惜不已。他对自己最得意的门徒大失所望。因为,袖神秀还是在佛学的大门前,未能登堂入室。心想本门禅宗的真谛将面临失传的命运,怎不令人心灰意冷呢?但他不动声色地又问还有哪位吗?

        这时,从堂外走进来一位未剃度的寺役惠能说:“弟子有一偈。”众僧回头看了突然都轰堂大笑起来! 不知哪个谁谁嘲笑道:“是打油诗吗?”,只见惠能说到:“弟子不识字,连打油诗也不会,只是听了师兄的偈,临时脱口而出的。”此时,弘忍大师止住众僧,满眼鼓励地说:“你念吧。” 惠能便随即诵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

后来弘忍法师看到了慧能的偈句,脱下一只鞋子把墙上的偈句擦掉了,说了一句话:“亦未见本心。”没有其他的评价了。于是神秀继续做他的首席弟子,慧能继续在舂米房里舂米,这事儿就算这么过去了。其实这是弘忍法师对慧能的保护,后面点化慧能成佛以及传授衣钵的事情暂且不表了。

02丨顿悟与渐悟

这两首偈句的区别在哪里?

神秀的意思是:我们本来有一颗干净的心,来到这个世界上可能会沾染灰尘,要通过不断的修行,要不断的擦拭,不要让它沾染上灰尘了。

慧能强调的是:我们的心本就是干净的,清静的。既然是清静心,怎么会沾染灰尘呢?

由此禅宗分为了南北两宗与顿悟渐悟两派。

我想说并不是神秀和慧能在悟性上的差距以及两种派别的是非对错。实际上在我看来这只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能大师说过: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顿悟悟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是人的资质不同,领域能力不同,所以修行方式也不同。

对于资质上乘的极少数人来说,要害处给一句点拨,立刻顿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渐悟是很好的修行方式。设置戒律、牢记规矩,平时念经打坐,让自己内心平静,远离颠倒梦想。

图片

      惠能的语音一落,大堂上顿时鸦雀无声,众僧大吃一惊!连弘忍大师也为此一震,心中悲喜交集:“本门心法总算后继有人了。”但是,他不露声色的说:“三日后再议,今日就散了吧。'

      第二天,五祖私下来到碓坊,见惠能腰间挂着石头舂米,说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象你这个样子”。并问道:

米舂熟了吗?”惠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图片

从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惠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

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

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

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惠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惠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

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惠能领会了五祖的意思,便于当天晚上三更的时候,偷偷地来到五祖的丈室。

五祖用袈裟将惠能围起来,以免他人发现,并且给他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惠能豁然大悟。

原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也就是“一切存在不离心。”

此时,惠能向五祖禀告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我佛主张佛法以无念为宗旨,无相为主体,无住为根本

所谓无相,应是既看到事物的相状,又不拘泥留恋于它。

所谓无念,就是既看到事物的相状,又不以之为心念。

所谓无住,乃是人的本性,任何心念都不可能停留静止,一切心念都是循环延续的,都不应该被外境所沾染和影响。

神秀师兄所作正是局限于没能参透佛学要旨,不但留恋于事物的相状,还把它具体化了,这就违背了无相无念的最高境界。

弟子认为“心静一切才能静,心空时一切才能空,心明时一切自己明,本来就是明亮的心境,何来的尘埃呢? ”

      五祖弘忍大师连连赞许道:“阿弥陀佛,本门有你这样的继承人真乃佛门幸事,本门发扬光大有望矣!为师要把本门的衣钵传授给你。

你心地忠厚,不知自古以来,大凡传位都会有一番龙争虎斗。

你必须连夜离开本寺,远走南方,待危险过后,方可持佛祖衣钵出世。

切记切记!”说罢,就把传位衣钵及本门必学《金刚经》传给了惠能,并亲自护送他到九江搭渡。

      惠能遵从师父的教导,速度赶往南方,为了躲避神秀弟子的追杀,隐遁于四会、怀集等地十余年。后来,惠能观弘法时机已到,先来到广州的法性寺,出山说禅。最后,在曹溪的宝林寺创立了南禅宗说法传教,成为禅宗的第六代宗师。         而神秀大师后来也公开承认了惠能才是真正的嫡传禅宗六祖,神秀大师高寿101岁坐化于京都,但他所创的“北宗传“了不久法脉就失传了。而六祖惠能大师世寿76岁,圆寂于新州的国恩寺,弟子们迎其遗体归于曹溪的宝林寺。惠能大师于九十九岁圆寂后,肉身不坏,弟子方辩裹纻涂漆于其上,形像生动逼真,现存于南华寺(即古时的宝林寺)。

       六祖惠能大师在临终时留下一偈:

      一朵鲜花开五叶,依地种花方能生。

      种花虽说因田地,因缘不合不能生。

      我本有意来下种,无意邻土鲜花生。

      心地念情又有种,佛法雨露花便生。

      自悟本心情与种,菩提硕果自然成。

图片
图片

01

引子

世人喜欢道,

对道趋之若鹜。

可是,本就无法言语。

 是讲不了的,

但是故事还是可以讲。

02

以心印心

那日早上,

弟子们早早的围在世尊身边,

等待开释,

释迦摩尼佛,

手持一朵玫瑰花,

只是静静的看着,

不语。

弟子们一脸疑惑,

世尊这是在做什么?

只有大迦叶和世尊莞尔一笑,

世尊说:我有无上的妙法,

微妙至极,无法言语,

迦叶,现在你知道了。

迦叶就是禅宗初祖。

这就是以心印心的故事了。

 就是这样的,

知道的人牵一牵衣袖,

心中便荡起绵绵禅意,

不知道的人

就是把衣服脱尽了,

也无半点涟漪。

03

慧能的佛性

六祖慧能是个砍柴的,

靠卖柴赚钱,

和母亲在山里度日。

三十多岁的时候,

一天去市里卖柴,

有人念诵《金刚经》,听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中豁然开朗,

当下大悟。

就安顿好母亲,

去找五祖去了。

到了黄梅见到五祖,

五祖问他,

“你来求我做啥?”

惠能说:“但求作佛。”

哇,好大的口气!

五祖呵呵一笑,

“你个南蛮子,

又矮又挫,还想作佛!?”

惠能也不客气:

“人虽有南北之分,

但佛性没有南北之分,

虽然我长得丑,

但是我的佛性和你的佛性,

一样很温柔。”

五祖感动坏了,

这要命的温柔。

等了半个世纪,

终于来了。

惠能这块璞玉,

五祖内心打定主意,

要好好守护起来。

便把所有人都遣散,

只留下惠能。

惠能又说:

弟子自心,长生智慧,

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翻译一下

“我的本心是那样的温柔,

在爱与平安中,

智慧不停的升起。

我的光明本心啊,

从来没有离开过我,

我们一直被爱护佑。”

五祖感激涕零了。

接班人来了,

交了这么多年的五险一金,

终于可以提现了。

为了掩人耳目,

免得惠能招人羡嫉,

就安排惠能去厨房舂米。

04

神秀

五祖觉得是时候传衣钵了,

就召集所有人,

让大家写首诗,

总结自己的修行成果。

谁写的好,就把衣钵传给谁。

那时候的天下,

皇帝是第一,

五祖算是并列第一。

你说五祖的衣钵,

香不香?七里香!

整个寺庙都能闻到扑鼻的香气!

这下,寺庙沸腾了,

五祖的坐下大弟子神秀却为难了,

他跟随五祖三十多年了,

自己讲法也有十多年了,

是师兄弟里众望所归的候选人。

寺庙的师兄弟没人写诗,

都以为这衣钵定是神秀的了。

可是,神秀自知

尽管那唐诗三百首,

都已倒背如流,

可还是不得法意。

自己憋了两天,

作诗一首,想呈上去,

又怕被批,

机会只有一次呀!

可怜了神秀法师,

心中有挂碍,

怎么可能得法意。

得法意的人自然下笔有神,

直抒胸臆。

思忖了良久,

神秀心生一计,

把诗写在五祖必经的柱子上,

这样五祖看了,

如果写的不好,

就可以推托不是自己写的,

机会还是有的。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诗,

出现在了寺庙的柱子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诗的境界也是颇高了,

寺里的和尚争相传颂。

五祖看了,

自然知道是神秀之作。

吩咐众人,这个诗做的好!

大家都背诵这首诗,

按诗好好修行,

可以免于恶道,

明心见性。

一时间,

整个寺庙传颂这首诗。

半夜五祖召见神秀,

问神秀诗是不是你写的,

神秀答是。

五祖嘱咐神秀,

你还没有见性,

让他回去闭关,

再作诗一首。

神秀回去日思夜想,

那微妙的义理,

岂是能思索出来的,

从心而发的爱意,

用脑自然难觅踪迹。

神秀神思恍惚,

竟然病倒了。

05

惠能

自那日见过五祖后,

惠能再也没有去过堂前,

就一直在厨房舂米,

转眼八个月过去了。

这天惠能在舂米,

听到童子背诵诗。

就问起诗的由来,

原来五祖是要传衣钵了。

惠能知道写诗之人没有见性,

就拜托童子,

带他去堂前参拜这首诗。

童子带他来到柱子前,

可是惠能没念过书,

大字不识。

刚好旁边有个官员张日用,

惠能就请张官员读柱子上的诗句。

惠能听了,

说,我也有一首,

请官人帮我写上去。

官员斜斜看了一眼惠能,

“你个南蛮子,也会写诗,

太阳真是打西边出来了。”

惠能回到,

“官人,想要求得无上妙法,

请不要小瞧刚刚修行的人,

下等的人可能有上上的智慧,

上等的人可能只有浅薄的智慧。

若是轻视他人,便有无边无量罪。”

官员心服口服,

说:好!我为你写,

你若得法,要先度我,

一定不要忘记。

惠能就答应了,

于是有了这千古传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诗一出,众人惊叹!

真是人不可貌相,

他日定成为菩萨。

五祖知道了此事,

见大家都惊怪,

怕有人伤害惠能。

就走到柱子前,

用鞋底把诗抹了。

对众人说,“同样没有见性。”

众人有些疑惑,散去了。

五祖可真是用心良苦。

06

传法

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厨房,

见到惠能正在一心一意舂米,

慨叹说:

求无上妙法的人,

为了求法忘记自己,

就应像惠能专心舂米一样。

五祖问惠能,“米舂好了吗?”

惠能说:

“已经舂好很久了,

就等师父来检视。”

五祖就用手杖敲了米椎三下,

离去了。

惠能明白五祖的用意,

夜晚三更的时候,

就来到五祖的房间。

五祖用袈裟遮挡住,

防止别人看见。

为惠能说《金刚经》。

说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言下大悟!

一切的法都源自于我们的光明自性。

便对五祖作揖,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不生不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惠能已经了悟本性。

便将衣钵传给了惠能。

对惠能说:

“从此以后,

你就是禅宗六祖了。

你要好好的保重,

广度众生,

把禅宗发扬光大。

我送你一首诗,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五祖又告诉六祖:

“最初达摩祖师来到中国,

禅宗还没有被大众接受,

于是便将衣钵作为信物,

一代代传下来。

法是以心传心,

这个衣钵是是非的争端,

至你之后,便不要再传下去了。

如今我把衣钵传给了你,

你的性命就细如悬丝,

赶紧逃命吧,

怕是会有很多人,

觊觎你的衣钵,

想要杀你。”

慧能问五祖,

“师父,弟子应该去往何处?”

五祖告诉慧能,

“到达怀集之后,就不要往前了,

在四会隐居,好好修行。”

07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惠能不知道下山的路,

趁着夜色,五祖就送惠能下山,

来到江口。

江口有一只小船,

五祖就让惠能上传,

自己拿橹,为惠能撑船,

惠能说:师父,还是让我来撑船吧。

五祖说:唉,我是师父,

当然是我来度你啦。

惠能回答说: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五祖说:是的,

就将橹给了惠能。

翻译下,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的意思是,

在没有了悟自性之前,

徒弟要靠师父的指引,

一旦了悟自性,

徒弟就不再依靠开师父了,

听从自己内心的指引,

而到达那光明之境。

这就是禅,

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

而不仅仅是,

我为你照亮前行的路。

至此,

六祖踏上了十年的逃亡路,

十年之后来到广州法性寺,

开始弘法。

惠能的故事,

这次就暂时讲到这里,

余下的我们慢慢讲。

08

神秀和慧能

在我年少的时候,

听到这个故事,

哇!不禁赞叹惠能的境界,

而轻视神秀。

后来修行了良久,才明了,

原来惠能是对的,

神秀也是对的。

他们是一对的。

一起向我们演了一出“法戏”。

没有神秀,

就没有惠能的千古绝唱。

就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在这个故事里,

神秀是病,惠能是药。

而在我们的生活里,

怕是我们是病,

神秀是药了。

致敬神秀,

致敬他的一心向佛!

致敬他的不懈努力!

时机尚未成熟,

100度的沸点,

也许他89度,

终有成熟的一刻

神秀就是

我们所有修行的芸芸众生啊。

至于那光明的本性,

何时才能顿悟?

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

09

一根木棍的距离

有这样一个故事,

师傅对弟子说,

你离开悟,

就差那么一点点的距离。

弟子疑惑,

那一点点,

到底是怎么一点点距离?

师傅从地上捡起一只木棍,

告诉弟子说,

就是这根细木棍的距离。

弟子不明白,

师傅说:你知道印度人养象吗?

最开始的时候,

栓住一只小象,

只需要一根小小的木棍就够了。

小象努力想挣脱,

但是无论怎么耗费力气,

都无法挣脱。

时间久了,

小象就认为,

这个木棍是坚硬无比的,

这辈子注定无法挣脱了。

所以即便长成大象,

拥有无尽的力气,

可还是无法挣脱那一根小小的木棍。

你和开悟的距离,

就像大象和自由的距离,

一根小细棍的距离。

试着审视自己,

一点点回到最初的自己吧,

试着细心的观察孩童吧,

他们还没有被束缚,

身上还有很多禅意。

图片

               这一天,寺前因为法师讲经而竖起了幡旗。

其中,有两位和尚见到广场中飘扬的幡旗,便开始议论起来。其中一人说:“是幡动。”另一人则说:“不,是风动。”结果,两人就此争论不体。

这时,能大师开口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两人的心在动。

正在争论不休的两人,一听到能大师的话,顿时恍然大悟。

图片

只有祛除妄念,才不会被世事所迷惑。

能大师见弟子终日打坐,有一次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弟子回答:“我参禅啊!”

能大师说:”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弟子回答:“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守住容易迷失的心,清净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能大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弟子糊涂了。

能大师紧接着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本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

图片

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

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

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宁,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问道:“那么怎么样才能去除妄念,不被世间之事所迷惑呢?”

能大师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

弟子终于有所醒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