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灿恒 《余秋雨对“文化”的定义》 指导教师:沈燕

 作家文学网 2023-09-17 发布于山东

  余秋雨对“文化”的定义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实验五小

四年级(1)班  苏灿恒



余秋雨先生为文化制定的定义,是全世界最短的,而且不能再短,只有三十个字。但是对于这个定义,余秋雨先生需要做一番解释。

例如前面说的跨国婚姻的离异事件,就与定义有关。我知道一桩跨国婚姻的事件。男方是中国人,女方是美国人,两个人是同学,在美国结婚。女方并不苛刻,但实在不理解丈夫为什么每年清明节都必须回家扫墓。工作很繁忙,并不是长假,路途又那么遥远,为什么年年回家。男方想是,父母年迈,亲族看着,不能不回来。触及了中国人的一个精神价值——亲情伦理。每年重复,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这两个方面都让女方难以理解。

举了实例,这样就好懂了,我的定义好懂了。“”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从根源上说,最开始都是为了生活,当生活稳定习惯也就变成了生活方式。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儒家伦理,诗词歌赋主要属于精神价值:几大菜系、中医中药属于生活方式,在中国文化的大盘子里什么是山西文化……

余秋雨先生发现,许多学者讲文化,一直在咬文嚼字做“小文化、死文化”。

说到这里,余秋雨先生停留在这个定义上半句。现在要说下半句:“它的最终成果,就是集体人格”。

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经过长时间沉淀,会结晶出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集体人格。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集体人格则是一批人的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的默契。

这个学术深度,是由大家熟悉的弗洛伊德创建。他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已经打个基础。对手荣格明确结论;一切文化最终都会沉淀为人格。荣格又说,对人类各民族而言,更重要的是集体人格。

荣格以歌德的作品《浮士德》为例,说明浮士德是德意志民族集体人格的象征。这种集体人格由文化沉淀出来。早就存在。因此荣格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同样,中国文化的最后成果,也不是一大堆书,是一大批人。也就是,是中国人的集人格。荣格关于集体人格的说法,被一个中国人听到了!就是鲁迅。因为鲁迅也希望为中国人寻找集体人格,那时候也是他说的“”国民性”。他找到了一个“”国民性”的象征体,那就是阿Q。除了阿Q之外,鲁迅在《孔乙己》、《药》、《故事新编》等作品当中,一直在寻找“”国民性”,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在这一点,中国现代作家当中没有一个比得上他。

大家会说,鲁迅寻找的集体人格,带有很大的负面性。确实,这也正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严厉解剖。因为如果按照荣格的理论、阿Q、孔乙己正是中国文化沉淀出的结晶。鲁迅明白,改造“国民性”,提升阿Q、孔乙己等人象征的集体人格,才是中国文化的出路。

说到这里,大家也明白了我的文化定义包含的关键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集体人格。定义虽短,内容却很丰富。

余秋雨先生的思路来自近代,受益于荣格这位心理学家。但是荣格的学说,来自他自己对人类古代智慧的吸取与消化。

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他们在“治国、平天下”方面提出很多主张。但在这些主张背后隐含了一个根本主张,就是要大家做君子,不做小人。

这就是余秋雨先生的定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