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6.《道德经的现实意义》——出生入死,不可违背 (第五十章)

 舞酒绿林 2023-09-18

【原文分析】:

本章分为两层意思:首先说人的生死观,老子把它分为三类:一是正常的人,二是短命的人,三是作死的人;再说善于养生的人,不入死地。

【现实意义】:

本章讲养生,也是长寿之道。老子说的“养生之道”就是清心寡欲顺其自然,刻意追求适得其反,但最关键是不入死地。

“出生入死”,现代成语的意思是赞扬人的英勇无畏,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的壮举。而在本章说的是它的本义,没有那么复杂,就是说人从出生就走向死亡,这是自然规律。皇帝也好,平民也好,富人也好,穷人也好,男人也好,女人也好,谁也无法改变,只是人生的过程长短不一罢了。可是有些人,特别是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就是想打破这个规律,为求长生不老到处寻找灵丹妙药,最后还是抗拒不了。秦始皇就是典型的例子。

老子把人生过程分成三类:生之徒,死之徒,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 这三类人的人生结局各不一样。

“生之徒,十有三”。首先要解释“生”和 “徒”两个字。生,滋生、生长也。徒,主要意思有步行、仅仅、派系、门类等。在这里是指同一派系或同一类别的意思。翻译就是,在世界上,正常生活寿终正寝的人大约有十分之三。

但“十有三”有不同的理解,而且五花八门。

韩非子、河上公等古人认为:“言生死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九窍是指耳、目、鼻、口七窍加肛门和尿道;四关是指四肢即两手和两脚。说,九窍四关不乱来就长寿,反之则短命。这样解释太过牵强。原文本来就是“十有三”,很清楚;非要认为是“有十三”,那是画蛇添足,故弄玄虚。

除此之外,说“十三”是佛教十恶三业,五行生死数等等,越说越神秘,脱离了原文的意思。

王弼注:“犹云十分有三分”就是十分之三的意思。不过,十分之三,是大约数,不是精确数。

南怀瑾《老子他说》有这样的话:“如果三样把它加起来,十分之三的机会是生,十分之三的机会是死掉,十分之三的机会都在动中,一共是十分之九了,还剩一分。剩下的一分老子不谈,因为这是生命的本有,这个本有就是老子上经说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是道,是生命的根源,他的代号就叫做'一’。”很明显,南怀瑾老先生把老子说的“十有三”看成了精确数,当然是不对的了,而且有点故弄玄虚了。那怕是现代社会人口统计也只能是大约数,只是精度提高罢了。

“死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当然就与“生之徒”相反了,也就是说不能够正常生活成长的那些人或者短命夭折的人,也大约占十分之三。

附: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新译】:

   人从出生就走向死亡。长寿的人大约有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大约有十分之三;那些过分追求长寿而自寻死路的人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有些人太过分追求长寿了。

听说善于养生而长寿的人,在大地上行走不会遇到野牛和老虎的袭击,在军队里不用配备盔甲和兵器。(对于这样的人),野牛没有目标投顶它的犄角,猛虎没有对手舞动它的利爪,兵器没有敌人试用它的锋芒。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从不把自己置于死亡的危险境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