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穆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3700多年……”周杰伦在演唱这首《爱在西元前》时,大概不会想到: 45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泥板上,清晰的刻画着人类有记录的最早的接吻画面,还真是“爱在西元前”。 今天,让我们一起梳理两河文明的另一段辉煌历史,那个承载“伊甸园”传说的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荣辱。 古巴比伦王国是由来自叙利亚北部草原,讲闪米特语的游牧民族阿摩利人所创。 和所有古代游牧民族一样,掠夺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不同的是:他们不骑马,驴和单峰驼是他们的坐骑。 阿卡德帝国时期,能征善战的阿摩利人已经被招募充当雇佣军。持续百年的干旱,让阿卡德王国走向衰落,也让叙利亚北部的草原干涸,逼迫更多的阿摩利人东迁。 到乌尔第三王朝时期,阿摩利人在苏美尔地区的人口激增,而苏美尔人却因为土地盐碱化不断加剧,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人口锐减。 为了防范阿摩利人的掠夺和入侵,乌尔第四代国王舒辛在国界西部构筑总长达273公里的“阿摩利长城”。 到舒辛儿子伊比辛统治时期,一支阿摩利人趁乌尔军队在东方与埃兰作战时,成功越过长城防线,攻占苏美尔人的太阳神之城拉尔萨,建立了拉尔萨王国。 长城有了缺口,阿摩利人如潮水般涌入两河流域,侵占苏美尔城市,建立属于自己的城邦,并很快与同为闪米特语系的阿卡德人融合。 约公元前 2022 年,乌尔帝国的一位阿卡德将军伊什比·厄拉在伊辛建都并宣布独立,开创伊辛第一王朝。 伊辛的叛乱引起连锁反应,全国各地的城邦逐渐脱离王国宣布独立,乌尔王伊比辛的实际统治范围很快就剩下乌尔城周边的一小块地方。 乘两河流域大乱之机,苏美尔人的世仇埃兰人(伊朗西部最早的文明)联合长期被苏美尔人欺压的东方各族发动了规模庞大的远征。 公元前 2006年,乌尔惨遭屠城,城市被洗劫一空。乌尔末代国王伊比辛被用锁链绑缚送往埃兰西马什王朝的首都安善城,从此再无消息。 出土的《乌尔悲歌》记载了这段末日景象:“在乌尔的大街小巷,以及曾经挤满舞蹈者的广场都堆满了高高的尸体,任由乌鸦啄食。” 公元前1996年,伊什比·厄拉率军夺回了乌尔城,赶走了埃兰人,确立了伊辛第一王朝在巴比伦尼亚地区的霸权,却无法完成统一的伟业。 公元前 1894 年,又一支阿摩利人在其首领苏穆阿布姆的带领下占据了巴比伦城,建立了独立的巴比伦王国。 巴比伦第一王朝开始,其核心文明范围大致相当于今伊拉克。王国最初几十年,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在伊新、拉尔萨、亚述和埃兰众强国的夹缝中生存,前五为统治者都没有“巴比伦王”的称呼。 从乌尔第三王朝灭亡算起,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各城邦战事不断,昔日繁荣的城镇绝大部分走向荒芜,沦为沙漠中的土丘,人口减少了近五分之三,再也没能恢复往日的辉煌。 在苏美尔地区衰落的同时,北方高地因为水利技术的进步,在原本难修水利的丘陵地带建起了大规模灌溉网络,农业生产力开始超过南方,两河流域的人口开始向北迁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巴比伦的前五位国王花了差不多 60 年的时间韬光养晦,终于在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进入其鼎盛时代。 汉谟拉比在位初期,北方的亚述在其国王沙姆希-阿达德一世逝世后分裂,令巴比伦相对变得更强。汉谟拉比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了一系列公共工程,包括加高城墙。 从公元前1787年起,汉谟拉比开始了统一两河流域之路,采取灵活务实外交,一个时期集中力量攻灭一国。 公元前1766年,埃兰入侵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被巴比伦与拉尔萨的联盟击败。汉谟拉比不满拉尔萨在战争中出工不出力,直接征服了后者。 公元前1763年,汉谟拉比完全控制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其后向北方用兵,占领了埃什努纳、伊新、拉尔萨、马里等城邦,最终控制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 征服活动大约进行了35年,耗尽了他的生命。约前1750年,汉谟拉比逝世,王位由其子萨穆苏伊鲁纳继承。 在易攻难守的两河流域,分化瓦解的力量总是大于凝聚的力量。然而,他建立的王国能够持续在这片土持续近200年的高寿,除了有着一支强大的常备军的维持之外,还在于有《汉谟拉比法典》这个王国的灵魂。 真正令汉谟拉比名垂千古,历经三千多年之久仍然家喻户晓的正是这部《汉谟拉比法典》——将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用文字固定了下来,这是汉谟拉比最高明的地方。 汉谟拉比出于对神的敬畏和显示自己的高贵,决心要“给这片土地带来正义的法律,去消灭缺德和邪恶的人,从而使强者不伤害弱者。” 他坚信能够“给臣民带来长久福祉”的唯一途径是消灭人治,“以法治国”。于是,《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了。 尽管《乌尔纳木法典》是人类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其内容似乎也比“以牙坏牙、以眼还眼”的《汉谟拉比法典》更为文明,但《汉谟拉比法典》体现出的正义和伦理精神更为突出。 《汉谟拉比法典》内容丰富,调整范围广泛,对于后来的中期亚述法典、赫梯法典、《旧约》中所见的犹太法典,乃至古希腊、罗马的立法都有重要的影响。 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但巴比伦王国的太平盛世,在汉谟拉比死后不久即难以维持,国内矛盾尖锐,奴隶纷纷逃亡,动乱分裂不断。 公元前1730年,伊新王朝后裔伊鲁马·伊鲁姆在南部苏美尔的沼泽地建立了一个独立城邦国家,因为靠近波斯湾,而被称为海国。 汉谟拉比的孙子阿比舒试图通过拦截底格里斯河而使湿地干涸,将其毁灭,却以失败告终,巴比伦第一王朝南北分治。 印欧语系的赫梯民族(现土耳其小亚细亚地区)在古巴比伦王国的后期逐渐强盛,常向两河流域侵扰。公元前1595年,赫梯军队攻陷巴比伦城,击溃古巴比伦王国,饱掠而归。 虽然海国王朝从来没有占领过巴比伦城,但他统治这南部的苏美尔地区,继承和发展了巴比伦第一王朝的文化,后世将其称为“巴比伦第二王朝”。 公元前1568年,雅利安人的一支加喜特人从古伊朗西北部扎格罗斯山脉涌来,占领了巴比伦。 加特喜人在巴比伦城附近建立了一个王朝,史称加喜特巴比伦王朝,或称巴比伦第三王朝。 加喜特巴比伦王朝在历史上存在了29王,统治巴比伦尼亚约五个世纪,灭亡海国王朝,恢复了巴比伦尼亚的统一,并且对该地区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公元前1159年,加喜特王马尔杜克去世,但继位的扎巴巴与老国王并没有血缘关系。老国王的女婿、埃兰王舒特鲁克想要索取王位被拒绝。 公元前1155年,埃兰军队攻陷巴比伦城,《汉谟拉比法典》作为战利品,被运回埃兰首都苏萨。 埃兰王自感成就非凡,不甘身死名逝,于是打算在那块巨大的圆柱石碑正面刻上自己的丰功伟绩。 石碑正面的字迹被磨平,却不知何故没有刻上他的丰功伟绩。多亏埃兰王“手下留情”,石碑原文保存良好,仅有35条被磨损。 后来,在苏萨和亚述等地发现了法典的泥抄本片断,被磨损的部分得以补齐复原,我们有幸能在巴黎卢浮宫看到完整的《法典》。 同年,阿卡德人马尔杜克带领南部诸城邦摆脱加喜特人统治,建立了以伊辛为都城的新王朝,史称巴比伦第四王朝(伊新第二王朝)。 公元前1150年,马尔杜克率军将埃兰赶出巴比伦,但美素不达米亚(巴比伦尼亚)并未完全统一。 第四王朝并不强大,北方崛起的亚述人对巴比伦的统治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并最终灭亡第四王朝。 加喜特人赶走亚述人,重新夺回巴比伦城,建立巴比伦第五、第六王朝。这两个王朝寿命很短,存在感不高。 公元前985年,埃兰人再次入侵巴比伦,攻灭第六王朝,建立第七王朝,但很快被巴比伦人赶走。在这之后,加喜特人作为独立民族的历史从此结束。 巴比伦人重新建立第八,第九王朝。期间,那布父子两代国王通过联姻,与亚述人结盟,保持了与亚述八十年的和平,发展经济、文化。 短暂的中兴,无法阻止王朝的衰落。在亚述的不断入侵下,巴比伦危如累卵。 公元前729年,亚述人攻破巴比伦,开始统治巴比伦。 |
|
来自: 新用户9809899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