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的来龙去脉

 八顾 2023-09-19

(来源:《安徽史学》2020年第2期)

摘要:共产国际的经费主要由苏联提供,在其存在的24年时间里,经费呈增长——缩减——再增长——再缩减的规律,而其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经历了混乱——整顿——稳定规范——混乱的过程。在1919—1923年,共产国际的经费管理比较混乱,采取一系列整顿措施后开始走上正轨,经费呈增长态势。1924—1934年之间,共产国际的经费拨付稳定,管理规范,但由于苏联国内社会主义建设而经费有所减少,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严重经济危机,苏联又开始加大对共产国际的经费投入以推动世界革命。从1935年开始,受肃反、苏联国内建设、国际形势和苏德战争等因素影响,共产国际经费呈缩减趋势,导致其财政紧张,管理再度陷入混乱状态,直至共产国际解散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共产国际;苏联;经费;世界革命

  共产国际(1919—1943)是20世纪上半叶领导国际共运、世界革命和各国共产党的主要机构,自其成立之日起,就与苏联和苏联共产党有密切联系。共产国际总部位于苏联,经费由苏联提供,实际上是苏联领导世界革命和各国共产党的机构。共产国际的经费主要来自苏联国库,这一点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但是该问题还存在诸多模糊不清之处,如苏联每年给共产国际的拨付经费数量有多少?采取何种方式划拨?有什么变化规律?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少。本文根据苏联解密档案和俄罗斯学者的相关成果,阐述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的来龙去脉。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本文按照经费拨付的变化规律,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19—1923年的混乱整顿阶段、1924—1934年的稳定规范阶段和1935—1943年的缩减与混乱阶段。

一、1919—1923年:经费拨付混乱与整顿时期

  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的经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用于共产国际自身的机构运作、基础建设、设备采购、日常开销等等,由苏联直接提供给共产国际;另一部分是给各国共产党的经费,由苏联拨付给共产国际,再经过共产国际的网络发放给各国共产党。在1919—1923年这一阶段,共产国际刚刚创建,事务庞杂;苏联则面临内忧外患,如白卫军的进攻、外国干涉军的侵略、经济情况恶化、货币贬值严重,等等。因此,这一时期苏联向共产国际拨付经费的情况较为混乱,主要表现为每年的经费数量不稳定、经费拨付缺乏有效管理,等等。苏联和共产国际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整顿,使经费拨付和使用混乱的情况有所改善。

  这一时期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混乱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管理混乱、拨款不固定。1919年3月2日,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共产国际正式成立。初创的共产国际急需资金进行机构建设,因此,3月29日,联共(布)中央向共产国际拨款100万卢布,这是有据可查的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的第一笔经费。在卢布不断贬值的情况下,这笔经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5月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秘书巴拉巴诺娃(АИБалабанова)提请苏联领导层拨款1000万卢布,这个数额对于财政紧张的苏联来说显然过于庞大,因此联共(布)中央在7日决定拨款300万卢布。实际上,除了这些政治局会议上确定的经费,苏联还零零散散地向共产国际提供数目不定的拨款。8月1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秘书别尔津(ЯКБерзин)、总务处处长克林格尔(ГКлингер)和会计弗里施(НФриш)共同开出收据,证明已经收到744.5万卢布的拨款。同一天,联共(布)中央又批准为共产国际南方机构拨付140万卢布经费,为共产国际总部划拨建设经费50万卢布。10月13日,苏联领导层向彼得格勒的共产国际执委会分部拨款450万卢布作为出版经费。除了给共产国际拨付创建经费之外,苏联还向欧美各国共产党提供活动经费。8月28日,列宁(ВИЛенин)在和别尔津谈话中指出,必须尽快从国家外汇储备中划拨2000万法郎,其中1000万拨付给欧美各国共产党作为活动经费,另外1000万作为储备金。这样,1919年苏联共向共产国际提供1667.5万卢布,外加1000万法郎。这种拨款不固定、不断追加改变的情况直至1922年仍然存在。1922年3月11日,联共(布)中央决定当年给共产国际经费为250万卢布,4月20日增加到了315万,4月27日领导层会议又决定减少至295万,后来又减少5万,最终共产国际实际得到经费289.76万卢布。

  共产国际经费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当时苏联货币贬值和改革所引起的经费拨付和使用混乱。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货币分为金卢布和纸卢布:金卢布,即有含金量的卢布,包括沙俄国库留存的金币卢布、1922—1925年苏联发行的切尔文卢布、1923年开始发行的金币卢布以及1924年苏联发行的一种面值5卢布的国库券;纸卢布则包括十月革命后发行的卢布、1922—1924年货币改革发行的卢布和1924年开始发行的新卢布。建国之初,苏联希望消灭货币,以实物取代货币,但这一政策遭到工农群众的反对,因此苏联政府开始发行纸币卢布。由于国内战争、经济衰退、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等原因造成纸币卢布的急剧贬值,1921—1922年纸卢布贬值达到595倍。为了稳定货币,苏联于1922年10月11日发行切尔文银行券,又称为切尔文卢布,规定1切尔文卢布币值相当于7.742克黄金,以苏联的黄金、外汇和商品储备作为货币价值的保证,成为苏联的硬通货币,按照1922年的比价,1切尔文卢布相当于沙皇时代的面值10卢布的金币。切尔文卢布起初主要用于银行向工业和商业机构提供贷款,在1923年苏联货币流通总量中仅占3%,此后开始大量进入日常流通领域,1924年已经占到货币流通总量的83.6%。金币卢布也是这一时期广泛使用的货币,除了沙俄时期留存的金币卢布之外,1923年苏联又开始发行新的金币卢布,面值与沙俄时代一样,约合0.476美元。下文中提到的金卢布主要指的是金币卢布。在发行硬通货币的同时,苏联于1922年开始货币改革,回收此前严重贬值的纸卢布。1922年苏联发行新版纸币,1卢布兑换1万旧卢布;1923年再次发行新币,1个新卢布兑换1922年发行的100卢布,即相当于100万苏联1918—1921年发行的旧卢布。1924年,在货币已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苏联再次发行新版卢布,同时回收此前货币改革时期发行的旧卢布。切尔文卢布和金币卢布具有含金量,为了避免黄金外流,国家出台政策禁止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也禁止用金卢布和切尔文卢布兑换外币,同时逐渐回收切尔文卢布,推动新版纸卢布的普及。

  这一时期在苏联给共产国际的拨款中,经常使用金卢布用于给各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驻外机构发放经费,或者用于共产国际从国外购置设备,以此避免纸卢布贬值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普通卢布则用于共产国际各个机构的机构运作经费和日常开销等。苏联的货币改革给共产国际的经费拨付和使用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例如,1920年,联共(布)中央会议上审议了共产国际拨款500万金卢布的提议,认为鉴于当时苏联的财政状况,只能拨付1500万纸卢布,而纸卢布的严重贬值造成了这一年共产国际经费不足。

  这一时期苏联向共产国际拨款混乱的第三个表现就是拨款方式庞杂、币种混乱。由于苏联建国初期遭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财政十分紧张,外汇和硬通货币不足,因此给共产国际经费常常使用各种货币,如1919年4—8月,苏联拨付给共产国际的经费包括来自联共(布)中央经费的634万卢布,列宁秘密基金中的352.8万卢布,苏联国家银行的8000瑞典克朗、5万奥地利克朗、12.5万德国马克和77300芬兰马克。苏联还经常用各种实物如黄金、珠宝、钻石、珍珠等支付共产国际驻外机构和各国共产党的经费。为了缓解财政紧张状况,苏联政府没收了大量沙俄贵族、资本家、地主和教会的财产,例如,1921—1923年间,苏联共没收教会财产33普特黄金、2.4万普特白银、14普特珍珠、2.9万枚金币、3.5万个钻石和琥珀以及7.1万个其它宝石。在外汇不足的情况下,苏联经常用金银珠宝作为给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的拨款。例如,1919年10月25日,共产国际向欧美各国共产党拨款202.24万卢布,全部采用实物支付,包括价值142万卢布的钻戒、60万卢布的珍珠项链和2400卢布的金戒指。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这种支付方式经常出现问题,例如,1921年日本人多吕良原受共产国际委托将一批宝石带给日本共产党作为经费,但他竟将这些财物据为己有并挥霍一空。类似事件在当时时有发生。

  为了解决经费拨付和使用的混乱情况,苏联和共产国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项措施就是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1921年7月14日,共产国际预算委员会成立,由共产国际执委会秘书科恩(ФЯКон)担任主席,后改由皮亚特尼茨基(ИАПятницкий)担任。主要负责制定共产国际年度预算,受理各国共产党的财政援助申请,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提出追加拨款的申请,在上报联共(布)中央获得批准后负责经费的拨付、使用和监管。委员会还有帮助各国共产党节约资金、利用自有的资产开展工作的职责。为了提高效率,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成立了由中央委员会书记莫洛托夫(ВММолотов)、预算委员会主席皮亚特尼茨基和财政人民委员索科利尼科夫(ГЯСокольников)组成的三人委员会,专门负责审议共产国际的预算报告。由此,一个由共产国际预算委员会、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三人委员会组成的共产国际经费预算制定、审议和监管体系建立起来。

  第二项措施是用硬通货币支付共产国际经费。为了消除货币贬值对共产国际的经费造成负面影响,1922年3月16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黄金储备委员会为共产国际开立账户,以金卢布的形式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1922年4月20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当年共产国际经费为315.06万金卢布,同时决定划拨40万金卢布建立共产国际储备基金以备不时之需,从1922年共产国际经费中拿出20万金卢布放入储备基金,此后每年共产国际都会从经费中抽取一部分存入储备金。这样当年共产国际经费为3150600金卢布,按照1924年比价约合162万美元。经过整顿,1923年共产国际经费的拨付和使用更加规范、明细:当年苏联共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2196500金卢布,约合113.22万美元,其中158.15万金卢布用于共产国际机构开支,17万金卢布用于出版书籍,14.5万金卢布用于共产国际代表的派遣费、交通费和报刊发行,18万金卢布存入储备金,12万金卢布为国际联络部的经费。

  第三项措施是对各国共产党经费发放的渠道和人员进行整顿规范。针对给各国共产党下发经费比较混乱的问题,苏联和共产国际采取了相应措施。首先,资金领取和交付更为规范化,1921年9月9日,列宁亲自草拟了相关规章制度,要求凡领取经费的人员,都必须开具收条;领取钱款人员必须将支出情况告知至少两个身在花钱地点的同志,其中至少一人具有完全合法的身份;领取钱款人员每三个月必须亲自到莫斯科进行详细汇报;各国共产党未经党中央批准而动用经费将被视为盗窃行为,等等。其次,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向各国共产党发放经费,这就是共产国际执委会的国际联络部(Отдел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Связи,简称ОМС)。1920年8月8日,共产国际领导层决定成立共产国际执委会特别联络委员会,由别伊科(ДБейко)担任领导。1921年6月,委员会改名为国际联络部,由皮亚特尼茨基担任部长。国际联络部的主要职能是与各国共产党保持联络、发放经费、搜集情报等等,是一个特殊的情报和联络机构,因而其经费由苏联财政人民委员会单独划拨,1923年为12万金卢布,1925年增加至45万金卢布,1926年为35.5万金卢布,等等。国际联络部通过其在巴黎、伦敦、纽约、布拉格、维也纳、柏林、斯德哥尔摩、马德里、上海等地的秘密联络站为各国共产党发放经费。例如,1921年9月至1924年3月国际联络部特工维尔德(СЛВерд)领导国际联络部在上海的秘密联络站,以消费合作社中央联社办事处总会计师为掩护身份,负责向中共和苏联其他驻华机构发放经费。一般程序是苏联将钱款汇到哈尔滨的远东银行,然后汇到上海的消费合作社,再由维尔德进行分配。在1923年7月26日给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维经斯基(ГНВойтинский)的信中,维尔德汇报说在5月底他收到莫斯科汇来的3500美元、278英镑和9626.2日元,其中,278英镑用于工会国际的工作,1500美元是中共4—6月的经费,1000美元用于召开代表大会,1000美元用于抚恤京汉铁路大罢工中遇难工人,8626.2日元交付给日本共产党,1000日元用于购买印刷厂。由此可见,国际联络部拥有安全稳定的汇款渠道和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有效杜绝了此前共产国际向各国共产党发放经费的混乱情况。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由于国内战争、经济困难、货币贬值等因素造成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的情况较为混乱。为此,苏联和共产国际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整顿,如建立共产国际预算委员会、用硬通货币支付经费、建立储备基金、通过国际联络部的渠道发放各国共产党经费等,逐步消除了这种混乱状态,建立起了较为规范的共产国际经费预算、审计、发放和使用体系。

二、1924—1934年:经费拨付稳定,管理较为规范

  经过第一阶段的整顿措施,共产国际经费的拨付和使用开始步入正轨。从1924年开始,基本上每年年初都由预算委员会向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的三人委员会提交较为明细的年度预算,审议通过后拨款,中间因为必要的原因可以申请追加拨款,年终则提交年度经费使用情况的报告。此时苏联货币改革已见成效,1924和1925年发行的新纸卢布逐渐稳定下来,切尔文卢布则逐步回收国库,但此后苏联仍然将切尔文卢布与金卢布一起作为共产国际的经费,这是因为切尔文卢布虽然是纸币,却是有含金量的卢布,比较坚挺,可以减少因为通货膨胀而造成的经费损失。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等东方国家革命不断高涨,因此苏联在推动欧洲革命发展的同时,加大了对中国、日本、朝鲜等东方国家革命的援助力度,为此,共产国际的经费有所增加。斯大林(ИВСталин)上台后开始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国内建设,对外战略上强调与资本主义世界和平共处,共产国际的经费有一定程度的缩减。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苏联领导人认为发动世界革命的时机已经来临,因此从1930年开始增加给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的经费拨付。

  1924年2月14日,联共(布)政治局会议作出决议,要求预算委员会尽快制定当年共产国际经费预算,最大程度上与1923年经费持平。笔者没有找到1924年的共产国际经费数据,但估计与1923年的219.65万金卢布相差不多。1924年12月24日,苏联领导层审议并通过了预算委员会提交的1925年共产国际经费预算,给各国共产党的经费有所增加。1925年共产国际经费总数为4180450金卢布,约合382.1万美元,其中共产国际及其下属机构经费为1335680金卢布,占经费总额的31.9%,具体包括:共产国际执委会27万、东方部15万、国际联络部10万、农民国际4万、体育国际1万、共产国际驻外的代表机构6万、储备金35万、柏林出版社10万、柏林信息局3.6万、国外宣传鼓动印刷出版费8.5万、其它部门开支13.468万。给各国共产党的拨款占经费总额的68.1%,为2844770金卢布,而给德国共产党的经费就达到1035450金卢布,占到总额的四分之一,其他经费数量较多的共产党包括法国共产党60万、意大利共产党18万、波兰共产党24万、英国共产党15万、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9万、挪威共产党5万、瑞典共产党5万、美国工人党5万、南斯拉夫共产党4万、保加利亚共产党4万、罗马尼亚共产党3万,其他各国共产党从1万到数千不等。由此可见,1925年苏联加大了向各国共产党经费拨付的力度,其中欧洲尤其是德国、法国、英国共产党经费数量较多,而邻近苏联的波兰等东欧国家也很受重视。

  1926年1月14日苏联领导层确定当年共产国际经费总额为6018899卢布,约合301.25万美元,其中480万卢布为国外经费,包括给各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3601061金卢布,国外出版39.4万,农民国际、体育国际和合作总社各7万,国际联络部、驻外代表机构、国际通讯社、共产国际执委会图书馆等共33.5万,储备金40万;国内经费为1218899切尔文卢布,其中共产国际执委会、体育国际、合作总社等为878899卢布,国际联络部23万,额外拨款11万。这一时期苏联先后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国际贸易额上升,国库的外汇储备有所增加,因而此后苏联开始给共产国际提供一定数量的外汇经费,主要以美元支付。1926年5月5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给全苏总工会中央委员会的秘密拨款共计77513.33美元和819英镑,用于援助国际工人运动。这样,共产国际1926年经费约为309万美元。

  1927年共产国际经费数量不明。1928年苏联向共产国际拨款6268101卢布,按照当年比价约合322.53万美元,其中50万金卢布和50万切尔文卢布用于兑换外币以作为各国共产党的经费。这一时期苏联政府禁止使用金卢布和切尔文卢布兑换外汇,共产国际因为情况特殊而得到苏联领导层的特批。为了节约资金以用于苏联国内建设,1928年2月2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做出决议削减共产国际的预算,尤其是给各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驻外机构的拨款,因而1929年共产国际的经费有所缩减,为1774371.75卢布,其中包括共产国际执委会各个部门经费88.8万卢布,国际联络部经费332500卢布,召开共产国际六大专项经费57000卢布,工会国际经费496744卢布,其中包括给全苏总工会中央委员会的拨款10万卢布。

  在1928年召开的共产国际六大上,正式提出了第三时期理论,这对此后一段时间苏联给共产国际的拨款产生了影响。第三时期理论认为一战后世界革命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918—1923年为第一时期,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危机,各国共产党应进行武装起义和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1923—1928年为第二时期,资本主义世界渐趋稳定,各国无产阶级坚持斗争;1928年开始进入第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总危机尖锐化,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各国共产党应领导无产阶级进行直接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有史以来最严重经济危机,由此苏联领导人认为输出世界革命颠覆资本主义统治的机会已经到来,因此开始增加给各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拨款,尤其是共产国际下属的工会国际和国际情报部的经费均独立拨付并大幅度增加,以支持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

  1930年1月5日,苏联领导层批准向共产国际拨款4841069金卢布和75523切尔文卢布,4月15日确定具体的经费分配:共产国际执委会经费100万卢布、工会国际550142卢布、国际联络部265494卢布、农民国际176000卢布。苏联领导层还特批60万切尔文卢布用于兑换外币。同年10月5日,苏联又向国际革命战士援助委员会拨款50万卢布兑换外币,以资助各国革命中牺牲和伤残人员的家庭。1930年12月5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批准了一笔特别款项,以支持各国共产党尤其是德国共产党组织革命运动,这笔款项共356811卢布,其中共产国际执委会286713卢布、国际联络部70098卢布,由此可见德国在苏联的对外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样,共产国际1930年经费总共约合327.95万美元。1931年1月7日,苏联领导层批准共产国际当年经费共4697171金卢布和446118切尔文卢布,除此之外还有给国际革命战士援助委员会拨款25万卢布。2月15日,苏联领导层确定了经费具体划分:共产国际执委会经费1332000卢布、国际联络部经费383000卢布、工会国际经费801313卢布,除此之外还批准外汇拨款为368424美元。这样,1931年共产国际经费总共约合316.34万美元。

  1932年1月8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了共产国际当年的预算281.9万卢布,包括共产国际执委会经费145.6万卢布、国际联络部经费41.1万卢布和工会国际经费95.2万卢布,工会国际的拨款比1929年增加了近一倍。同年7月23日,苏联又向工会国际追加拨款25万美元,可见这一时期苏联和共产国际对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视,意图通过工人运动来加剧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1932年共产国际经费总共约合170万美元。1933年苏联给共产国际的拨款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工会国际和国际联络部的经费猛增。1月12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批准当年共产国际预算4473118切尔文卢布和3398175金卢布。3月8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确定了拨款的具体划分,包括共产国际执委会经费170万卢布、国际联络部经费83.5万卢布、工会国际经费180万卢布,工会国际的经费超过了共产国际执委会。6月1日,苏联领导层又给工会国际单独拨款20万金卢布。这样,1933年共产国际经费高达8071293卢布,约合461.9万美元。1934年3月29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共产国际年度预算为3307052金卢布和5823118切尔文卢布,给国际革命战士援助委员会拨款32.5万金卢布,总共约合760.4万美元,为历年最高,而当年工会国际的经费大幅度缩减,仅为25万卢布,为1933年拨款的14%。这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基本结束,发动工人运动已经无法达到颠覆资本主义统治的目的。此外,德国纳粹党希特勒上台后,对德国共产党大力打击,后者不得不转入地下活动,共产国际对其经费划拨也大幅度缩减。

  总体来说,1924—1934年共产国际的经费预算和使用机制建立并得以有效运行,管理较为规范,经费拨付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规律。苏联往往根据其面临的国际局势、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革命的发展情况调整拨款数量,1924—1927年苏联给共产国际的拨款逐年增加,1928年有所缩减;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加之受到共产国际第三时期理论的影响,给共产国际的拨款又有所增加并在1934年达到高峰。

19351943年:经费数量减少拨付较为混乱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均发生重大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共产国际第三时期理论预言的世界革命短时间内已无法取得成功。1933年德国纳粹党上台执政后开始实行反苏政策,东方的军国主义国家日本更是对苏联采取敌对政策,多次进行军事挑衅,苏联面对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为此,苏联将主要资源用于国内建设,尤其是投入大量资金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动用外汇储备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技术和人才,例如,1931年苏联从国外引进技术项目124个,耗资8300万卢布;1932年苏联向国外购买机器设备数量占世界设备出口总量的50%左右,而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到1910人,技术人员10655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苏联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军工企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同时,苏联为了确保其国内建设的正常进行,需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对外战略呈缓和态势,先后与德国和日本签订友好条约,此前咄咄逼人的世界革命也有所收缩。这些因素都导致苏联给共产国际的拨款有所减少。

  除此之外,苏联国内社会主义建设问题重重,引发了大规模肃反运动,这也对共产国际经费拨付产生负面影响。1934年12月1日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С.М.Киров)被刺,这成为1937—1938年大肃反的导火索。据统计,在这场大肃反中共有1548366人遭到逮捕,681692人被处决。共产国际也受到大肃反的严重冲击,1938年共产国际执委会领导人、前预算委员会负责人皮亚特尼茨基被处决,库恩·贝拉等其他国家共产党的领导人也遭到逮捕、处决和流放,普通的共产国际工作人员和外国共产党员也受到波及,例如在苏联的70%以上德国共产党员被捕。大规模肃反的负面影响导致这一时期苏联给共产国际的经费拨付较为混乱,有的年份没有经费拨付的记录,有的年份则不完整,这种情况到1938年大清洗基本结束才有所改善。

  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召开,为此苏联给共产国际拨款280万卢布作为会议经费,同年6月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决定从苏联人民委员会的储备金中拨出96.1万卢布用于共产国际机构的建筑修缮费用,除此之外解密档案中就没有该年度苏联向共产国际拨款的其他记录了。1936年共产国际经费数目不详。1937年2月17日,苏联领导层批准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提供经费1572080卢布,仍然从人民委员会的储备金中拨付。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共产国际的各项工作难以开展,因此季米特洛夫于10月14日致信联共(布)中央委员会秘书安德烈耶夫(А.Андреев),阐明了共产国际面临的财政困境,请求1937年第4季度追加拨款90万金卢布。

  1937年苏联进行货币改革,新发行的卢布不断贬值,对美元比价从1.15:1降至5.04:1,加之肃反的负面影响,所以1938年共产国际的经费数目多次变化,而且此后苏联更多使用此前回收的切尔文卢布支付共产国际经费。3月3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确定由财政人民委员会向共产国际的账户提供5万金卢布和120万纸卢布,5月5日又改为7.5万金卢布和220万纸卢布,最终在8月22日政治局会议确定1938年共产国际的经费为1342447金卢布和1191.6万切尔文卢布,同时还给共产国际执委会拨款277289金卢布用于偿还1937年的债务,12月29日又批准向国际革命战士援助委员会拨款23500美元。1938年共产国际经费总数约合270.9万美元。1939年的拨款迟至7月20日才得以审批,为30万金卢布和200万切尔文卢布,10月20日又批准第4季度追加拨款20万金卢布和350万切尔文卢布。1938年共产国际经费总数为50万金卢布和550万切尔文卢布,约合113.2万美元。1940年2月19日,联共(布)中央决定给共产国际执委会拨付189.9万卢布用于基础设施修缮,其中第1季度拨款40万卢布,这一年共产国际的经费迟至8月23日才划拨,为1240万切尔文卢布,约合234万美元。

  大规模肃反结束后共产国际的经费拨付和使用重新走上正轨,但1941年爆发的苏德战争再次破坏了这一稳定。1941年6月22日,德国出动190个师共计550万军队大举入侵苏联,苏联集中全国之力抵御德军的进攻,此后共产国际的经费时断时续,时有时无,严重不足。1941年7月3日,苏联领导层同意向共产国际拨款20万美元用于各国共产党经费,同时拨付给中共100万美元。同年9月5日,季米特洛夫致电毛泽东,告知他已经给延安的中共中央和重庆的南方局各汇30万美元。毛泽东和周恩来分别于1941年9月13日和1942年1月13日收到这笔款项。1941年10月,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共产国际总部搬迁到位于乌拉尔山区的乌法,工作暂时陷于停顿。因此,中共中央最终只收到60万美元拨款。

  共产国际搬迁到乌法后,机构大为精简,经费不断缩减,其经费开支主要包括国外行动经费和国内机构开支,国外经费包括各驻外机构如联络站、电讯社的开支和对外广播、电报往来、人员派遣的费用以及给各国共产党的经费,国内开支主要包括共产国际各机构的运作经费、两所共产国际为各国共产党培养干部的党校和一所反法西斯战俘学校的开支。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共产国际的国内开支不断压缩,国外的各种开支更经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1942年5月20日,季米特洛夫致信斯大林,指出1941年给各国共产党的20万美元拨款偏少,导致当年经费超支68414美元。超支的这部分钱主要来自储备金和法国共产党、西班牙共产党垫付。他希望联共(布)中央1942年能够拨款35.5万美元,其中包括:给各国共产党的经费11万美元,其中德、法、西班牙三国共产党经费最多,各2万美元,纽约、伦敦、斯德哥尔摩、日内瓦等地电讯处的经费7万美元,出版经费5.5万美元,向国外派遣工作人员费用5万美元,国外联络站经费7万美元。但是这笔经费迟迟没有到位,季米特洛夫在7月30日致信斯大林,催促尽快划拨这笔经费,仍然没有下文。9月23日季米特洛夫致信安德烈耶夫,告知他共产国际9月份的3万美元经费已经花光,如果不能划拨上文提及的35.5万美元的经费,起码将10月份的3万美元经费拨给共产国际,这3万美元包括国际联络部在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波兰的联络站经费1.2万美元,报刊发行费4000美元,与国外电讯站电报往来的支出4000美元以及其他经费1万美元。共产国际财政的困境由此可见一斑。

  1943年初共产国际向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提交了当年的经费预算,共计29818543卢布,具体包括:对外行动经费(包括无线电广播、电报、向国外派遣工作人员)11344720卢布;两所共产国际党校的开支(主要培训各国共产党的干部和后备力量)3788597卢布;反法西斯战俘学校开支336546卢布;国际联络部驻外联络站开支805800卢布;其工作人员日常开销和社会活动经费2757306卢布;共产国际主要机构(执委会、共青团国际、干部处、广播印刷处、《共产国际》杂志等)的工资和社会生活费6750600卢布;共产国际各机构的行政费用(三所学校除外)19170000卢布;交通费(学校除外)1224168卢布;基建费用(学校除外)896400卢布。

  为了确保对外宣传、联络和国外行动的经费,1943年3月29日季米特洛夫致信斯大林,希望能够保证每个月2.5万美元的国外经费拨付,苏联领导层同意了这笔支出。但由于种种原因,共产国际最终于5月25日正式宣布解散,上文所提到经费未能拨付。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由于受到苏联国内大清洗运动的冲击,共产国际的经费拨付和使用再度陷入混乱。而1941年苏德战争的爆发、共产国际机构搬迁等因素导致共产国际的经费逐年减少,财政陷入困境。

评价与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共产国际存在的24年中经费拨付和使用情况加以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数量呈增加——减少——再增加——再减少的发展规律

图1 苏联给共产国际拨款的发展曲线图(单位:万美元)

  共产国际创建时也是苏联刚刚建国、内外交困的时期,因此,虽然苏联重视世界革命,但能给共产国际提供的经费十分有限,1919年虽然提供1667.5万卢布的经费,但这是苏联建国后发行的旧卢布,在当时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严重贬值,因此当时经常用黄金、珠宝、钻石等实物用于支付共产国际的国外行动经费。1922年苏联在黄金储备委员会为共产国际开设账户并以金卢布和切尔文卢布的形式为共产国际发放经费,其实际价值才有所保证,其中金卢布主要用于共产国际的国外经费以及给各国共产党的拨款,切尔文卢布和纸币卢布主要用于共产国际的国内机构开支。从1922年开始,苏联给共产国际的经费拨付和使用开始走上正轨,1924年达到一个小高峰,笔者认为这里相当一部分是苏联用于支援世界革命,如这一年中国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开始合作,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投入有所增加。从1924年开始共产国际的经费划拨趋于稳定,1928年经费有所缩减,这主要是因为苏联开始国内建设,对世界革命的投入减少。进入30年代后共产国际的经费又开始增加并在1934年达到历史最高峰,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严重经济危机,按照共产国际第三时期理论,这正是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的良机,因此苏联加大了对世界革命的支持力度。从1935年开始,共产国际的经费不断下降,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世界已经摆脱经济危机,而苏联也开始集中力量进行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建设,因此对共产国际的经费投入有所减少,1934年开始的大肃反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而1937年卢布对美元比价的降低更导致苏联对共产国际的经费骤降,1941年苏联遭到德国入侵,已经无暇顾及世界革命,给共产国际的经费仅限于其机构的运行和给少数几个重要的共产党提供资金。1943年苏联的国内外情况有所好转,共产国际主席季米特洛夫提出了29818543卢布的经费申请,但由于共产国际的解散,这笔经费也没能划拨到位。

  (二)苏联和共产国际对经费的划拨和管理经历了一个从混乱到规范再到混乱的发展过程

  共产国际初创时期,经费的管理较为混乱,集中体现在1919—1922年期间,主要表现在没有一个正规的经费申报、审核和管理机构,经费拨付的方式和币种都比较混乱。1919年共产国际的经费多次下发,有的有记录,有的没有记录,有的是卢布,有的是法郎,有的还是黄金、珠宝,十分混乱。这一时期苏联货币贬值严重,导致共产国际经费也大为缩水,更加剧了这种混乱状态。为此苏联和共产国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20年成立共产国际预算委员会,负责年度预算的制定和申报、经费的使用与管理等事务;1922年苏联政府在黄金储备委员会为共产国际开设秘密经费账户,规范了经费划拨渠道;以硬通货币金卢布和切尔文卢布支付共产国际的经费,以避免受到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影响;制定严格纪律并通过国际联络部专业网络给各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驻外机构发放经费,等等。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共产国际的经费拨付和使用走上正轨,1924—1934年期间共产国际经费拨付和使用较为规范、稳定和明细。1934年开始的苏联大肃反对其党政军机构和共产国际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1935—1938年共产国际经费的划拨和使用再次陷入混乱,有的年份经费划拨不足,有的年份经费划拨滞后,有的年份经费划拨情况不明,而1937年卢布暴跌和1941年爆发的苏德战争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混乱,直至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也没能彻底消除这种混乱状态。

  (三)苏联给共产国际提供经费的情况受到国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

  国外因素主要包括世界革命和国际形势。共产国际是苏联领导世界革命和各国共产党的指挥部,而世界革命的起落直接影响到共产国际的经费。1919—1924年,是世界革命的高涨期,苏联给共产国际划拨的经费不断增加,以推动世界革命和各国革命的发展,1923—1924年度达到一个高峰,尤其是为德国革命提供了大笔资金。1924年世界革命高潮开始退却,苏联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了外交关系,因此给共产国际的经费趋于稳定,主要用于维持共产国际机构的运行并为各国共产党提供经费。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经济危机,苏联领导层认为发动世界革命的时机已经到来,因而增加了给共产国际的经费,在1934年达到最高峰,而德国纳粹党上台执政后表现出明显的反苏态势也让苏联加大了对德国等欧洲共产党的经费投入。苏联推动世界革命的同时,在政府外交层面则积极与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最主要的反苏国家缓和关系,1935年苏联将中东铁路出售给日本,解决了两国之间一个重要矛盾,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41年又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在30年代后期减少了对世界革命的投入,给共产国际的经费也不断减少。国内因素主要就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世纪20—40年代,苏联是世界上唯一的共产党执政国家,是资本主义“汪洋大海”中的“孤岛”,这种不利的局面迫使苏联必须集中精力进行国内建设,尤其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跻身世界发达工业国家行列,1938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更是将军事工业作为重点,1938—1940年其国防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9%。苏联国内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从国外引进机器、技术和人才又花费了大量外汇,这也导致从1935年开始苏联给共产国际的经费不断减少。1941年苏联遭到德国侵略,倾全国之力投入苏德战争,给共产国际的经费大幅度缩减,共产国际财政紧张,1941年经费缺口68414美元,不得不动用储备金,并向法国共产党和西班牙共产党借钱渡过难关。由此可见苏联国内外因素对共产国际经费的明显影响。

  总体来说,在共产国际存在的24年时间里,其经费基本上来自苏联划拨,经费数量呈现由少到多再到缩减的发展趋势,经费管理则由混乱到稳定规范再到混乱的态势,而正是外部因素如国际形势、世界革命和苏联国内建设、肃反运动和货币改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了苏联给共产国际经费的起伏涨落,也给各国革命和共产党的发展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注释略)

(作者:张泽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历史博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