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暑:初秋夜渐长,清风重凄凉

 彭心融国学 2023-08-22 发布于北京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处暑,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金年的处暑为8月23日17时01分届时太阳至黄经150°,届时大家记得换月将到巳。
《淮南子》:“(立秋)加十五日,(斗)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在甲骨文中写作,是(倒写的“止”,由外归来)和(人,当事者)的组合,表示人回到家中,在家休息。

处暑,即为“暑”,是暑热终止、炎热离开的意思。

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持续南移、太阳辐射也逐渐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北方降雨增多,气温逐渐下降,虽然有时“秋老虎”出现,但气温整体呈下降趋势,暑气渐消,秋意渐浓,酷热难熬的天气已进尾声。

但此时天气整体上还是昼热夜凉,晚间还需注意添衣,以防受凉。

【处暑·三候】
处暑有三: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
鹰乃祭鸟,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
处暑一到,鹰便感知到了秋天的肃杀之气,开始狩猎,并将猎物陈列起来,像是在祭祀一般。古人对鹰的这种“祭祀”之举称之为“义举”。连禽兽尚且如此,更何况人乎?!
【二候·天地始肃】
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
处暑后,阴气渐胜,故天地肃杀之气渐起。
而万物也在这样肃杀的气氛中开始沉寂,树叶渐趋凋零。
古人认为,春天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天是万物肃杀蛰藏的季节,人当顺乎天意,适应四时。
而顺应着天地肃杀之气的,最典型的便是这“斩监侯”的“秋审”。
《礼记·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言“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后秋罚逐成惯例。所以人们常说“秋后算账”~~
而在具体的刑责执行中,汉时规定,死刑需要安排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执行。而唐宋时,从立春到秋分,除犯恶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杀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执行死刑。"秋后问斩"则成惯例,一直到清末。
秋天不但给我带来了收获的季节,也在告诫人们再不可骄盈,要谨言慎行,反省收敛。
【三候·禾乃登】
禾乃登。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苽粱之属皆禾也。成热曰登。
“禾”便是指黍、稷、稻、粱类的农作物,而“登”即是成熟的意思。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生长的基本规律。
处暑时节,五谷各类农作物成熟,人们迎来万物收成之季。
【处暑·谚语】
谚语,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短语,因其言简意赅且有韵律,被人们广泛流传。
但也因为太过言简意赅,虽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实践经验,但却没有言明原因,常给人一种明不觉厉的神秘智慧形象。
因为中国古代月份用的是太阴历,不能反应地球与太阳的相对关系,虽然通过置闰让月份与季节的对应没有太大的偏差,但月份并不能很好体现季节情况。而基于太阳历的二十四节气则直接体现了地球的公转情况,对农业活动有很好的指导性。
而每到节气,都会有其对应的不同民谚,尤其多以农谚为主,反映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农事情况。
如“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是说,如果到了处暑节气,谷子还没有出头(抽穗)的话,那么粮食的秕谷就会很多,甚至可能绝收,最后庄稼只能当做青饲料喂牲畜了。
主要是因为到了处暑以后,随着日照时间越来越短,气温也会逐渐降低。如果此时的谷物还没有抽穗的话,生长积温就会不够,在没有得到充分灌浆前就停止生长,以至于谷物不饱满乃至绝收。所以会出现把停止生长且未成熟的农作物当做青饲料喂牲口的情况发生。所以“处暑定丰收”也就很好理解了。
而“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高粱遍拿镰”则是说明到了高粱的收割季节。
除了这些农谚外,现在在网络上会经常看到“处暑不出伏,遍地起新坟”、“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等民谚。虽然看着这些民谚的押韵程度很像当代人后编的,很能“吓唬”人,但是也并不是全无道理。
按《开元占经》所载:“处暑行夏令,则其国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就是说到了处暑,如果天气还和夏天一样没有转凉,则当地气候异常,会持续高温。而“火灾”不光有着火之意,也有干旱之意。也就是如果处暑节气天气还是很热,那么今年就大概率可能是灾年。另外,社会面上也会多有疟疾流行。
而“处暑不出伏”,其意是在说如果处暑节气在“三伏”中,处暑的天气还像夏天一样炎热,也就类似于“处暑行夏令”。
又如《月令采奇》所说:“鹰不祭鸟,师旅无功。天地不肃,君臣乃失。禾不登谷,暖气为灾”。
如果处暑天气该凉而不凉,还是像夏天一样炎热,国家就会闹灾祸,粮食歉收,且人民会多生疟疾。
我们都知道“三伏”中的末伏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而处暑一般在8月的23、24日前后。如果“处暑不出伏”的话,就是说三伏天至少延续到了8月底。
进而侧面反映了天气的炎热程度。这必然对农业和人民生活造成影响。
【处暑·习俗】
由于夹在各种节日中间,且属于农忙时节,即便是对于最会过节的中国人来说,处暑的习俗相对较少。
【秋游】
自古言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文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不过按现有的天气状况来看,秋游的安排要定在白露之后了。
【吃鸭肉】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
而且鸭肉味甘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
如今在江苏地区,人们做好鸭菜后,会首先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处暑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逐渐变大。
而昼暖夜凉的天气状况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非常有利,庄稼成熟很快。故此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
故此,收割、播种、蓄水、保墒、追肥,农事十分繁忙。
另外,由于处暑同“七夕”、“中元节”较近,而祭祖、放河灯、拜土地等活动都在“七夕”和“中元节”进行,所以相对的处暑活动就减少了很多。
而如“开渔节”则是随着近代“禁渔期”所产生出的新的民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