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魏晋隋唐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9-21

1、全国新课标27.                                  表1

史料内容

来源

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

《旧唐书·李元谅传》

(五代刘昫等撰)

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轩辕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节也……贞元癸酉岁(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

《李元谅墓志》

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留宅姑臧。

贞元五年(789)

《李元谅颂碑》

表1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

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         

 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

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         

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答案  A

解析:史料实证题。

A《旧唐书》成书于五代。属于官方史书,较为可信,相对客观

B,说法较为绝对

C墓志出现早于《旧唐书》

D出现早未必真实

2、广东卷     3.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答案 D 

解析 A东晋擅权的是“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

B豪强是地方土豪,未必在朝廷有官位,不一定是士族

C造成士族把持朝政的正是“九品中正制”,两晋时期没有衰微

D东晋依靠士族建立,他们把持朝政,皇权弱化

3、4.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答案A 

解析

4、湖南卷   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答案 B

解析 A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接受汉文化,不意味着南方实力占优势,相反逐渐处于明显劣势

B南北挑选使节的标准相同,北方也认同汉族高门人物,B正确

C南北并未趋于和好

D使节,不意味着控制政权

5、湖北卷      3.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陆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答案  A

解析:针对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体现其灵活性

6、山东卷 3.图1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图片

图1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答案 D 

解析:隋朝京畿地区东移,为了便于接受由水路来的江南粮米,反映出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选D

7、江苏卷 3.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答案 C 

解析:利息过高,势必带来烂账借贷不还的情况,所以答案C

8、湖南卷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敦煌户简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助田 3000 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举《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钢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并豪箔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签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路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念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10分)

18.(18分)

1)问题:均田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低;未受田亩数户数多;政府授田田亩数缺口大。

原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土地兼并;政府掌控的土地减少。

2)白居易指出,“两税征钱”使钱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了农产品,导致农民贫穷而力不从心。他主张恢复租庸调法,以人口和土地作为衡量标准,实行合理的租税征收。

柳宗元认为两税法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主张恢复以人口和土地为基准的租庸调法,将税费合理分摊到每一个家庭。

白居易和柳宗元都批评了两税法的弊端,都认为租庸调法作为一种以人口和土地为基准的税收制度,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平衡和农民的权益,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和农民处于困境的局面。他们对两税法的批评也暗示了这一制度的不完善之处,需要进行调整。

北京卷   16.(10分)南学与北学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4分)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6分)

1910分)

1)背景:国家分裂,南北朝政权对峙,南北文化交流受阻;南方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过程:南北朝时南学与北学各偏重不同经书的注本,有名儒兼采异同,南北儒学互相交流、考校;隋朝完成统一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得到广泛传播;唐朝时期,孔颖达兼采南北,撰写《五经正义》并成为官方定本,南北儒学统一。

意义: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了其主流地位;为唐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奠基;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 局面。

16.(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十六年642)诏: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梁之胄,不敦匹敌(配偶)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古时女子出嫁)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贬其家门,受屈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族,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自今已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各合典礼,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卖婚。

(显庆)四年659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范阳)卢浑、(范阳)卢辅、清河崔宗伯元孙,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

——摘编自(宋)王溥《唐会要》

(1)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唐初婚姻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3分)

201)现象:世家大族在婚姻中注重钱财,不注重礼仪;一些人攀附世家大族。(3分)

政治问题:地方世家大族势力依然强大,威胁中央集权。(3分)

2)措施:重修《氏族志》,重新排定氏族等第,提高李唐皇族与当朝官员的等第。(3分)

理由:这既可以提高皇族及当朝官员的政治声望,又可以挫败旧士族的优越感;有利于增强李唐政权的向心力凝聚力,而且可以促使重视门第的旧士族面对新的形势转变观念,激发旧士族的参政热情,防止世家大族形成地方势力。(3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